罐罐雞起源于清代末年,因用筆筒形瓦罐盛雞蒸制而得名。罐罐雞的選料、用料、制作工藝很講究,風(fēng)味別具一格,頗受四方賓客的贊揚(yáng)。成為遵義地區(qū)的漢族特色名菜,也是宴請客人席中常用的座湯菜。在席上,每人一份,吃法講究,很衛(wèi)生。如用來作小吃的配湯,則又是一番風(fēng)味。
簡要介紹
起源于清代末年,因用筆筒形瓦罐盛雞蒸制而得名。罐罐雞的選料、用料、制作工藝很講究,風(fēng)味別具一格,頗受四方賓客的贊揚(yáng)。成為遵義地區(qū)的名菜肴,也是宴請客人席中常用的座湯菜。罐罐雞可根據(jù)招待不同對象,配以不同的原料。一般只需在砍勻的雞塊中,配入水發(fā)墨魚、柏松的姜塊、白胡椒、蔥節(jié)及食鹽少許,然后裝入罐內(nèi),上籠用猛火蒸幾小時即可。若高級筵席用,還需加鰱魚、蓮米,名貴藥材"三七"、"天麻"等,不僅雞肉把嫩,湯清味鮮,營養(yǎng)豐富,還有祛瘀血、止痛、治頭暈病等功能,是高級的滋補(bǔ)品。在席上,每人一份,吃法講究,很衛(wèi)生。如用來作小吃的配湯,則又是一番風(fēng)味。
制作方法
主料:雞1000克
輔料:火腿25克,香菇(干)15克,蘿卜150克,蝦米10克,雞蛋清50克,小麥面粉5克
調(diào)料:味精2克,胡椒粉1克,姜20克,小蔥30克,淀粉(蠶豆)20克,鹽5克,豬油(煉制)100克,黃酒20克
制作:
1. 雞宰殺,煺毛,由肛門下部開口,挖出內(nèi)臟,用水沖凈,剔去骨筋,斬剁成1 厘米長見方的丁,放盆中,加入精鹽、黃酒腌漬;
2. 蘿卜洗凈去皮,雕刻成直徑1 厘米的圓球共20 個,置沸水中焯透;
3. 香菇浸發(fā),去蒂,洗凈,切成丁;
4. 火腿切成片;
5. 海米置沸水浸泡;
6. 蔥切段,姜切片;
7. 將雞蛋清放入碗,摻淀粉和勻;
8. 炒鍋置火上,放豬油燒到五成熱,雞塊粘蛋糊放進(jìn)鍋中炸黃,撈出瀝油;
9. 鍋中留少許油,燒沸,傾進(jìn)面粉,用勺研粉炒至雪白色,和入清湯燒沸;
10. 再投進(jìn)雞塊、蔥、姜和精鹽、味精、黃酒、胡椒粉蓋嚴(yán),燉煮至七成熟;
11. 將燉雞鍋蓋打開,待汁漸濃,加入蘿卜、海米燒沸,味和;
12. 再將燉雞帶湯分裝入10 個瓷罐(帶蓋、高約7.5 厘米、直徑約9 厘米),撒上火腿、香菇上籠蒸10 分鐘,取出墊盤上桌。
工藝關(guān)鍵
先將雞燉至酥爛,和好味,再分裝罐內(nèi),上籠蒸熱即可上桌。
風(fēng)味特點(diǎn)
“罐罐雞”是熱吃湯品,流行于山西大中型飯店宴館,主料用雞肉,能“溫中益氣,補(bǔ)精添髓”,再配以香菇、火腿、海米等提味,為高蛋白、低脂肪菜式。就餐者一人一罐,原汁原味,鮮香醇厚,湯濃肉爛,營養(yǎng)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