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埃拉依基督教堂占地面積2360平方米,建筑面積453平方米,是一座屬德國哥特式建筑風格的教堂。這座教堂在外形上樸實無華,外壁極少雕飾物。突出了哥特式的尖拱屋頂,為了減輕屋頂?shù)闹亓坎捎描F皮蓋。教堂1967年關(guān)閉,1980年修復(fù),同年12月25日重新開放。
景點簡介
尼埃拉依教堂
建于1916年,沿用至今的基督教堂(尼埃拉依教堂),原來為德國僑民的路德會教堂,一類保護建筑,F(xiàn)為哈市基督教會。
隨著中東鐵路的建設(shè),俄國人基督教陸續(xù)傳入哈爾濱,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一個名叫扎耶夫的人受俄國布拉格維申思科教會的派遣,來到哈爾濱建立外僑基督教浸信會,地址在南崗區(qū)馬家溝,這是哈爾濱第一座基督教會。建立之初,德國僑民基督教徒也參加這個教堂禮拜。
到了1914年,德國人阿斯多尼亞,利多瓦倡議修建一座教堂,地址選在今日的東大直街上,有中東鐵路局撥地并捐助建筑材料,利用部分捐款修建而成,德國路德會牧師賈樂天主持開堂。當時僅供德國僑民和各國領(lǐng)事館的教徒使用。
主要景點
基督教傳播很廣,信奉基督教徒們相信耶穌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上帝通過他行事。一個人需要具有自我犧牲的苦難經(jīng)歷,以此表達造物主對每一個人生命的慈愛意圖。教堂是日常生活和節(jié)日慶典的中心。在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要去教堂聽“彌撒”,即做禮拜。由此,教堂的建筑顯得十分重要。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紀下半葉起源于法國,13至15世紀流行于歐洲的一種建筑風格,主要見于教堂,也影響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術(shù)和藝術(shù)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尼埃拉依教堂
哥特式的建筑具有鮮明的個性,指向天空的尖頂,高曠的內(nèi)部空間,渲染著神秘崇高的宗教氣氛。哥特式的教堂有別于古希臘柱廊式建筑的豁然開朗的感覺,是以與外界隔絕的內(nèi)部空間為基礎(chǔ),營造出基督徒心神收斂,向往天國的和美,因此,在室內(nèi)光線的處理上,較多的運用了暗色,陽光被擋在外,通過彩色玻璃只透過一絲絲暗淡的余暉。
哈爾濱的尼埃拉依基督教堂占地面積2360平方米,建筑面積453平方米,是一座屬德國哥特式建筑風格的教堂。北歐的哥特建筑風格不講究立面上的水平劃分,注重垂直劃分,因此更密更突出。拱的樣式非常儉樸。
這座教堂在外形上樸實無華,外壁極少雕飾物。突出了哥特式的尖拱屋頂,為了減輕屋頂?shù)闹亓坎捎描F皮蓋。加厚了墻壁,減少了層疊的窗戶,以此適應(yīng)了哈爾濱氣候寒冷的特點。教堂的內(nèi)部空間高曠,單純,統(tǒng)一。沉重的雕花大門,各種花格組成的窗戶,當陽光由彩色花窗射進教堂時,變幻閃爍的色彩,產(chǎn)生強烈的裝飾效果和恍惚,神秘的氣氛。
這座教堂1967年關(guān)閉,1980年修復(fù),同年12月25日重新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