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寺,位于永登縣城正北原新倉巷,這是縣城內(nèi)殘存的明代建筑。寺內(nèi)原有大殿,南斗、北斗宮、馬祖、山神、護法諸殿。
中文名: 海德寺
占地面積: 16666
建設時間: 明正統(tǒng)十二年(1418年)
風格: 藏傳佛教雕塑藝術
地理位置: 永登縣城正北原新倉巷
著名景點: 大雄寶殿 天王殿
大殿面寬: 14.20米
大殿進深: 9.60米
歷史沿革
海德寺,位于永登縣城東北隅(城正北原新倉巷),西臨大街,東靠城墻,南北臨民宅,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永登縣志》載:海德寺始建于明成祖十六年(1418),F(xiàn)存大殿正梁上的題記為“大明正統(tǒng)拾貳年(1447)歲次丁卯陸月拾伍日辰時建!
可知其始建于明永樂十六年(1418)而主要建筑大殿為正統(tǒng)十二年(1447)起建或重建。該寺早于連城大通寺(清改妙因寺)23年,早于紅城感恩寺74年,室莊浪河流域最早的藏傳佛寺。
寺內(nèi)主持
主持扎西嘉木措師父,是塔爾寺羅桑多杰尊者的高徒,羅桑多杰尊者是塔爾寺著名的大學者,是“莫蘭然堅巴”學位(佛教界最高的學位)獲得者。2012年被任命為永登縣海德寺管委會主任,在任期間不僅在修建方面有所改善,而且也給當?shù)丶巴獾氐木邮客ㄟ^網(wǎng)絡講經(jīng)傳法。為當?shù)氐陌傩臻_設道德講堂,傳講道德建設。
布局結構
海德寺整體西朝向,寺內(nèi)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天王殿,大殿,原兩側有配殿(后損毀,北側重建為廂房和觀音殿,南側為住宅占地)。山門在10年前重建,山門重建時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題“海德寺”三字。后于2012年再次修繕。山門主要分為正門、般若門和解脫門。
跨入山門便是前院,正前方為天王殿、左側為廂房。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修筑十幾年的5層寶鼎。寶鼎主要用于初一、十五、重大法會供香,而一般信眾都是在寺內(nèi)香爐供香。繞過寶鼎,就是天王殿。天王殿正中央供奉的是“未來佛”彌勒佛。兩側供奉四大天王,分別是增長天王、多聞天王、廣目天王、持國天王,另還供奉有韋陀護法。經(jīng)過天王殿,即是大雄寶殿大院。
重建時期
大院內(nèi)左側為配殿,即2012年修建的觀音殿,2013年從青海塔爾寺請佛供奉于此。在大院左側觀音殿的隔壁,還建有護法殿,供奉著藏傳佛教五大本尊黃財神及兩大護法神。正前方的大雄寶殿,為海德寺之主體,始建于正統(tǒng)十二年。主殿正中供奉的是釋迦摩尼寶像,神態(tài)慈祥莊嚴,氣度恢弘嫻雅。左右夾侍為阿難、迦葉二弟子。寶像前還有1993年緬甸華裔信女傅風英捐贈的玉佛一尊。大殿正面靠左為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靠右為藥師琉璃光佛(又名藥師如來,為佛教東方凈琉璃世界之教主)。
大殿兩側前下方供奉著八大菩薩十八羅漢及兩大護法。大殿后方,還設有2015年修建的念佛堂和宗教書屋書屋內(nèi)藏有由浙江居士供奉的全套《乾隆大藏經(jīng)》。大院內(nèi)有一棵六百余年歷史的菩提樹。菩提一詞乃梵文音譯,是智慧覺悟之意。佛教創(chuàng)始者釋迦牟尼是在碧波羅樹下坐禪覺悟而成佛,其弟子稱為菩提樹。海德寺的這棵菩提樹是西北區(qū)域最大最久遠的菩提樹,先有樹而后有寺,被視為興寺之物。菩提樹春夏之際盛開小白花,香溢四方,遠近皆知,盛傳于世。
佛教公益
為了更好的宣揚佛法,集合更多人的力量幫到更多的困苦中人,近日,由扎西嘉木措師父及永登海德寺管委會倡議,籌備成立“永登縣海德寺慈善功德會”。永登縣海德寺慈善功德會,是由甘肅省永登縣海德寺牽頭發(fā)起,社會各界熱心佛教慈善事業(yè)的人士自愿參與,致力于弘揚佛教扶危救困和濟世利人優(yōu)良傳統(tǒng)、光大佛教公益慈善事業(yè)、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的非營利性組織。
2017年5月4日(四月初九),海德寺成立的永登縣海德寺慈善功德會,舉行了揭牌儀式。揭牌儀式上社會各界人士現(xiàn)場捐款65萬元及價值1600元的藥品。慈善事業(yè)是一項崇高偉大的事業(yè),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成立期間,海德寺慈善功德會為永登縣特殊教育學校的45名殘障學生捐贈了運動服和運動鞋;以及為永登縣社會福利養(yǎng)老院的50名老人送去了衣服和鞋子及一些常用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