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是連云港的源頭、發(fā)端與起點。海州古城位于連云港市新海城區(qū)的西南部。古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海、贛、沭、灌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素有“淮口巨鎮(zhèn)”、“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城”的美稱。但近代以來,古海州城歷經(jīng)1668年郯城地震、1939年日軍轟炸,最終于大躍進時期毀城煉鋼與文革“破四舊”中消失殆盡。1991年,連云港市海州區(qū)對方圓2平方公里的海州古城實施了改造,建成、恢復古街巷8條,恢復了朐陽門,修復了鐘鼓樓,竣工仿古建筑15萬平方米,古城風貌基本恢復。沿街樓臺錯落,畫梁雕棟,色彩紛呈。被游人稱譽為“蘇北的夫子廟”。
地理環(huán)境
海州古城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江蘇省連云港市的前身。它位于錦屏山北面,距市區(qū)心僅5公里。當年建隴海鐵路時就是從這里開始的。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縣,并立石闕,作為“秦東門”。在秦漢時期,海州已是能泊數(shù)十只商船的開放商埠。秦始皇五次東巡,三次途徑海州,使之成為當時唯一對海外開放的門戶。
海州是連云港市的搖籃,秦漢時期稱朐縣,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稱海州,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海、贛、沭、灌地區(qū)乃至周邊更廣闊區(qū)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古海州經(jīng)濟繁榮,商貿(mào)云集,風光秀麗名勝眾多,素以“淮口巨鎮(zhèn)”、“東海名郡”著稱。
歷史沿革
海州城最早建筑于公元512年(梁武帝天監(jiān)十一年),海州城南邊是山,北邊是海,所以最早只有東西兩門,東門今已不存,西門就是現(xiàn)在的鼓樓。所以鼓樓以東是老城,即南北朝以前的朐縣,鼓樓以西是新城,是唐宋時增修的。
公元1162年(宋紹興23年)義軍魏勝抗金守城,加筑海州城垣,修浚城壕,金兵到達海州城下時,曾攀上白虎山窺視城內(nèi)動靜。為加強守備,魏勝動員群眾筑外城,把白虎山納入城中,寶佑三年(公元1255年)李壇對海州城池又修了一次。
宋代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做詩《登海州城樓》云:城外滄溟日夜流,城南山直對城頭。溪雨田足禾先熟,海樹風高葉易秋。從這四句詩里可看到海州城內(nèi)外的大致情況。
元代時西城廢。明初,重又沿西城故址筑土城,其城界在薔薇河的河漫灘上,故以后俗稱東有臨海門,西有水關(guān)門。
明洪武十三年守備魏王,又在西城故址上加修土城,城墻局部開始用磚圍砌,永樂十六年海州城加砌磚石,周長九里一百三十步,約4600米,高兩丈五尺約八米,四個城門分別是:東門因靠海,叫:鎮(zhèn)海。西門通河稱:臨淮。南門位于高坡之上,直對朐山,稱:朐陽。北門對著臨洪口,稱:臨洪。北門西側(cè)建禹王廟,有鎮(zhèn)水之意。城內(nèi)市橋又名四橋,因為河水通往四個城門。市橋是城內(nèi)一個碼頭,而東、南、北三門水均從西門出,故稱水關(guān)門。
明末倭寇入侵沿海,又對城池加以修補,到隆慶六年城墻已厚達一丈九尺,外貼四尺厚的城磚。
清康熙七年,山東郯城地震,海州城倒十分之二三,二十四年又受大水,倒塌十分之六七 。乾隆年重修,為了防水,又浚深了壕溝。民國后改海州為東?h,縣政府一直在海州城,全長15里,西門突出,城內(nèi)分文廟和硯橋,全鎮(zhèn)人口一萬兩千人。
由于海州是海贛沭灌的行政中心,江蘇第八區(qū)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城內(nèi)天后宮,后遷新浦,天后宮東側(cè)為東?h政府所在地,后遷二營巷。通觀海州全城,明顯分成東西兩部分,鼓樓居中。
1939年2月27日,日軍滕本大隊侵占了贛榆縣。同日,日軍從宿遷進犯沭陽,當晚占領(lǐng)沭陽城。1939年3月1日,日本侵略軍第五師團21聯(lián)隊在海軍第四艦隊、空軍第七飛行團配合下在灌河口登陸,侵占了淮北鹽集散地燕尾港、陳家港。當日,溯灌河而上直達響水口、新安鎮(zhèn)附近。1939年3月2日,日軍21聯(lián)隊先遣隊侵占大伊山,1939年3月4日占領(lǐng)板浦。
1939年3月3日,另一路日軍從埒子口登陸,1939年3月4日侵占南城。同時,日軍114師團的步兵1個大隊、第21師團的步兵1個大隊及第五師團的第212聯(lián)隊上午攻占了海州城。至此,海屬地區(qū)全部淪陷。日軍對港口、海州、青口、南城、新浦、云臺山等地狂轟濫炸,對村莊、平民燒殺搶掠。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灌云(含今灌南縣大部),贛榆兩縣和路南東?h,被敵寇殺害6960人,致殘2047人,被強抓壯丁4474人,被害造成孤寡者5901人(路南東海缺),被燒毀房屋256833間,損失大牲畜34394頭(匹),被搶糧食與被燒糧食3403萬公斤。日軍對海州城輪番轟炸,致使海州城內(nèi)大型建筑無一完整,古城變?yōu)橐黄雇?寂锛碍h(huán)境幽美的東海師范(今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只剩下一些斷壁殘垣。
1938年5月20日至23日,日軍連續(xù)4天狂轟板浦,古鎮(zhèn)硝煙彌漫,墻倒屋塌聲、哭叫聲連日不絕。城內(nèi)共有700余間房屋被炸毀,70多人被炸死炸傷。崇慶院、鹽義倉、二許故居等古建筑被炸成一片廢墟。古剎三元宮,周圍有13處殿宇,形成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由于日軍的一次轟炸、三次放火,除靈觀殿尚存外,三元大帝(堯舜禹)、佛經(jīng)千卷等珍貴文物和古建筑都化為灰燼。
1991年以來,海州區(qū)以建設“集商貿(mào)、旅游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古城”為目標,對方圓2平方公里的海州古城實施了改造,建成、恢復古街巷8條,竣工仿古建筑15萬平方米,古城風貌基本恢復。沿街樓臺錯落,畫梁雕棟,色彩紛呈。被游人稱譽為“蘇北的夫子廟”。
2015年,海州古城復興計劃全面啟動,以“復興古城形制、凸顯古城印象”為手段、以“推進古城復興,打造幸福街區(qū)”的目標,圍繞u2018一廟一街一路,堅持“修舊如舊、恢復原貌”的原則,力爭利用3至5年的時間,將海州古城打造成為蘇北魯南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名城。
主要景點
鎮(zhèn)遠樓、鐘鼓樓 | 城門高約4米,內(nèi)徑3.15米,長10.38米。磚石結(jié)構(gòu),石高1.9米:上以磚作券形拱門。城門上原有鐘鼓樓建筑,久圯無存。唯明海州知州王同所立《重修鐘鼓樓臺記碑》,今尚完好。碑額作弧形,高2.5米,寬1.03米,厚0.28米。碑的另一面,為明正德年間的《新建海道碑記》,根據(jù)《海州志》和此碑刻所載,海州鐘鼓樓城門筑于明初。城磚長33、寬13、厚8厘米,也正和刻有洪武年款的海州城磚的形制相當。按南北朝至唐宋間的史書和明代《海州志》的記載,此門原為秦漢朐縣城和南北朝朐山縣城西門。目前是僅存的海州城門。1991年海州區(qū)政府修復了城門上的鐘鼓樓建筑—鎮(zhèn)遠樓。2014年10月修繕后,恢復了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炸毀前鐘鼓樓的八角風鈴。 | |
秦東門城雕 | 位于鐘鼓樓北514米、幸福路與新建路交匯處。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縣,并立石闕,作為“秦東門”。在秦漢時期,海州已是能泊數(shù)十只商船的開放商埠。秦始皇五次東巡,三次途徑海州,使之成為當時唯一對海外開放的門戶。城雕是根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所載的史實建成。2016年,秦東門石雕搬遷至秦代時期秦東門所在孔望山山腳下的秦東門廣場。 | |
古牌坊 | 位于鐘鼓樓北208米、城雕南側(cè)的幸福南路上。為特大型古牌坊,氣勢宏偉壯觀。1991年古城改造時修建,上有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的手書——“東海名郡,海州古城”。 | |
朐陽門 | 位于雙龍井南約180米處、幸福南路南端。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為海州古城之南門,后毀于戰(zhàn)亂。1991年重建。 | |
臨洪門 | 位于秦東門大街與幸福路交叉路口處,為海州古城之北門,2017年重建。城樓總建筑面積288.6平方米,城樓高19.9米。 | |
二營巷 | 二營巷因民國名將孫立人將軍早期任職的海州稅警團二營駐扎于此而得名,二營巷是上世紀五十年代中葉有名的老街“傳統(tǒng)藝術(shù)”大戲園。 | |
孔巷 | 孔巷位于海州古城中心區(qū),北至隍巷、南至中大街、西至皇廟巷、東至孔巷,舊址為原城隍廟。為三進二院的格局,內(nèi)有廣場,南向山門三間,門外為八字墻、戲臺,正面為大殿,東西為配殿。 | |
海州古驛站 | 海州古驛站是一處海州古城內(nèi)深具明清風格的庭院,庭院疏朗有致、小橋流水、白墻青瓦、木柵花窗、古色古香。 | |
錦屏里·胊山書院 | 朐山書院始建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知州李永書支庫存結(jié)省錢380緡,購買張文茁房舍出建成,延聘宜興翰李英為院長,束修膏火都由地方官員捐贈俸薪供給。乾隆五十三年(1788),知州李逢春在海州南門外蒲神廟左側(cè)重建朐山書院有書室3間,講堂3間,門樓1座,耳房3間,設施雖然簡陋,但環(huán)境幽靜,是讀書做學問的好地方。嘉慶年間改為“小學”。 | |
雙龍井 | 位于海州老南門外,現(xiàn)朐陽門廣場西北側(cè)。原名沙井,也叫大井,井南幾米處,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口小井,三井成一個“品”字形,故又名“品泉”。南門外諸井皆咸,惟此井甘美,冬夏不竭。井內(nèi)有兩個石雕龍頭,泉水從龍口中噴注不息。明代曾在此建“品泉亭”,作為海州勝跡之一,供人游覽和品茗休息。雙龍井最早開鑿于明代景泰年間(1450~1456)。嘉慶州志曾收錄陳宣州志中的《明曹忠重修大井記》,明嘉靖年間又大修一次。清光緒三年(1877年)州牧林達泉又行重修,并立“雙龍井”碑于井西,至今猶在。幾百年來,雙龍井一直是海州人主要水源之一。2003年,擴建為雙龍井公園,有亭、臺、樓閣、假山、小橋、池塘、綠樹花草等,面積6000平方米。 | |
蔣宅 | 位于海州蔣巷東首。為蔣家高祖蔣國鈞私人住宅,建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蔣國鈞(1594~1644),海州人,明末武舉,任臺灣水軍統(tǒng)領(lǐng),抗倭時捐軀沙場,明王朝追封世襲。蔣宅為四合院,現(xiàn)存客廳3間,東廂房3間,建筑面積150平方米。大門東向,位于宅東南,為屋宇式。大門對面有影壁(已拆)。入廳即為前院。西側(cè)亦有影壁一座,前有石臺花圃。前院與后院隔以中門院墻,在住宅中軸線上,界分內(nèi)外,垂花門砌磚仍保持著明代的建筑格式。墻頂為清水脊懸山與披沿相連。中門內(nèi)兩側(cè)設置“威鎮(zhèn)金臺”和“桔井傳長”漆匾,體現(xiàn)了屋主的家世。客廳坐北朝南,面闊10米,進深5米,脊高5米。硬山出檐,金字木梁架,頂覆小瓦。客廳前走廊長10米、寬1.6米;廊柱4根,柱高2.3米;廊內(nèi)均飾以木雕彩繪。客廳前條石踏步3級,高0.6米。距客廳南8米建有東西向亮紗脊長廊10米,和客廳平行。此四合院前井后園,中軸排門。天井亂石鋪地,周圍砌30余塊巨大條石,光滑平整。東廂房改動較大,無披沿,超手廊已拆除。原建筑在主廳后還有后花園,基本上為明代前庭后園的建筑風格。院內(nèi)有百齡石榴樹一棵,金鑲玉竹一片,將古宅襯托得素雅幽靜,古老而深沉。蔣宅是目前海州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宅。 | |
碧霞寺 | 位于白虎山東麓,原名碧霞宮,又稱奶奶廟。始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清順治年間重修,為祭祀碧霞娘娘的場所。建筑為明末清初風格,其中中殿三間和后殿五間,保存完好。后殿西墻壁有一塊順治十年(1653年)的《燈油田記》碑,是清康熙七年地震后重修時嵌入的。中殿三間為宮內(nèi)主要供神場所,1997年,碧霞寺修建大雄寶殿時,將中殿按原制式向南整體搬遷30米。兩建筑均為市級文保單位。 | |
文廟戟門 | 位于海州區(qū)原中大街小學院內(nèi)。戟門是海州文廟大門內(nèi)的第一進房屋,位于原狀元橋北側(cè),初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成化十二年(1476年)海州知州侯鏜重修。戟門現(xiàn)存五間,中間三間為過道,東西兩側(cè)各一間耳房,在東西山墻內(nèi),各嵌明碑一塊。按明《隆慶海州志》,明代戟門只三間,四面無墻壁,東西無耳房。現(xiàn)存戟門,大部結(jié)構(gòu)帶有濃厚的清初風格。其原因:康熙七年大地震,戟門等文廟大部分建筑毀圮,以后陸續(xù)修復。至康熙五十年(1711年),戟門方由知州楊宗禮主持修復。 | |
百子庵 | 位于鐘鼓樓南約150米、幸福南路東側(cè)。百子庵建于清末,取“文王百子圖”中的“百子”二字為庵名,昔日為海州人求嗣之處。庵內(nèi)供奉釋迦牟尼及觀音大士像。 | |
沈家祠堂 | 位于錦屏山馬腰東南側(cè)的山道上。為清末郵傳部右侍郎沈云霈家廟,建于民國11年(1922年)。祠堂是在山中古寺紫竹庵的廢址上修建的,為兩進院落,正殿左側(cè)有西洋式圓門,F(xiàn)殘存塊石砌成的臺基,東西長32米,南北寬41米,高1.65米。遺址面積約1300平方米。2000年,在祠堂遺址上恢復重建佛寺紫竹林。 | |
天成藥店 | “天成公”藥店原名叫“阮天成”藥店,開業(yè)于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位于海州中大街馬路口西首,當時的藥店沿街而建,坐南朝北,經(jīng)營中草藥和各種丸散膏丹!叭钐斐伞彼幍甑膭(chuàng)辦人阮吉人(字天成),原籍浙江寧波府,1923年阮吉人因年老無子,決定回歸故里,轉(zhuǎn)讓資產(chǎn),海州“阮天成”藥店被房立聚、董延貴、王函秀等接辦,改名“天成公”藥店。 | |
古城墻 | 梁武帝天監(jiān)十一年(512年),在今海州鐘鼓樓以東臺地上筑土城和壕溝,城周圍1.5千米。唐宋時,海州城擴大為周圍4.5千米,并有城廓兩重,內(nèi)廓筑于唐宋之際。南宋時,義軍首領(lǐng)魏勝在原城基礎(chǔ)上加筑城垣,并在城外筑雙重城,將白虎山圍在城內(nèi)。明洪武年間,在西城故址上修復土城,與東城相聯(lián)為一體。永樂十六年(1418年),土城外壁加砌磚石,城墻高8.3米,方圓9里130步。同時修建東西南北鎮(zhèn)海、通淮、朐陽、臨洪4個城門,并在西門與北門之間設水關(guān)門。清代各朝都相繼修葺,但都是在原址上修補加固。民國時,又增辟新南門、新西門。1956年始,海州城墻被拆除。至2005年底,殘存夯土城墻4段:海州鋼窗廠東側(cè)段,甲子橋以南段,旗桿巷南巷頭以東段,原朐陽門以西段;城外廓尚存謝小樓以西段、朐陽門廣場以東段、南園新村青龍澗北側(cè)段、白虎山以西及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院內(nèi)南側(cè)段等4段。 | |
福音堂 | 位于南中街東。民國9年(1920年)美國牧師明樂林、戈銳義所建,稱福音堂。該堂坐北朝南,中部鐘樓高8.5米,3層,每層1間。一層為教堂大門通道,建有蘑菇石拱形門;二層單間,建有樓梯;三層為鐘樓,四周開圓形窗洞。樓頂四周為磚砌女兒墻,墻高0.8米。鐘樓東西配房為硬山式對稱建筑,共4間,高6米,二層,每層東西各一間與鐘樓通連。教堂東西長13米、南北寬5.2米,墻體石砌,石灰抹白。為西方樣式宗教建筑。 | |
南洋樓 | 從碧霞寺出來,沿青龍澗向西至錦屏路,向南至連云港市第四人民醫(yī)院院內(nèi),位于白虎山西麓、老虎嘴下。民國16年(1927年),德國人建造,原為東西相對的兩幢,為美國兩牧師私人別墅,西幢已毀。整個洋樓呈西洋式建筑風格,東樓為尖頂出檐,坐東朝西,3層,占地2400平方米。一走進洋樓,地板、樓梯全是原別墅遺存。鋼筋混凝土基礎(chǔ)的地下室人保存完好。具西洋式建筑風格。 | |
甲子橋 | 位于海州古城東門外的甲子河上。清嘉慶九年(1804年),海州知州唐仲冕率州眾百姓開渠,自東門而北,經(jīng)護城河而東,至孔望山東接鹽河,達于板浦,是東南諸地物資進入海州的重要水道。時為農(nóng)歷甲子年,故稱“甲子河”。時河上舊有石橋,狹小不能通舟。甲子河開通后,拓建舊橋兩石壁,以巨木為橋,上列紅欄,橋下可行舟。唐仲冕將石橋命名為“甲子橋”,并題橋名于碑,其碑至今仍立于橋之南側(cè)。 | |
謝希愚洋房 | 位于海州中大街,系民國23年(1934年)海州地方士紳謝希愚建造的仿北歐民居建筑風格的私人洋房,現(xiàn)為海州公安分局辦公用房。該建筑由荷蘭人設計,青島人施工,與連云港火車站辦公大樓、鐘樓為同期建筑。民國24年連云港建港,荷蘭承包商的建港辦事處曾由南京搬至此樓辦公,并安裝海州第一部電話,以便與南京聯(lián)系。洋房坐北朝南,高7.5米,14間,建筑面積256平方米。屋正中砌有壁爐、火墻(夾層)通向樓上下層各屋,供冬日取暖之用。樓臺基較高,有三層石踏步。門廳寬大,兩側(cè)有四個房間,正廳南北山頭墻上有西式圖案,后有走廊,兩側(cè)都是相對房間。整個樓房結(jié)構(gòu)左右對稱,線條明快,大傾斜屋面,上復以大瓦,屋頂前后坡面中間開荷蘭式天窗。是海州地區(qū)第一座近代化的歐式建筑。前院中辟一園,左右各植金桂、銀桂,院墻中辟月洞門,將庭院與外界隔開。 | |
謝小樓石拱橋 | 位于海州南門外謝小樓南側(cè)的青龍澗上,建于民國初年,是海州興辦實業(yè)的士紳謝希愚城南別墅謝小樓的配套建筑。橋為拱形石結(jié)構(gòu),俗稱“龜腰橋”,南北長8米,東西寬2.7米,高3米,橋面鋪以長條石,有石欄桿,殘存石樁4根,樁高0.8米。 |
周邊景點
孔望山因孔子登山望海,而成為中國文化史冊上的千年奇山?淄絿4A級景區(qū)——位于江蘇連云港市海州古城城東,錦屏山東北麓,東西長800米,南北寬300米,海拔高度129米,傳說孔子曾登此山而望東海,故名孔望山。唐時此山稱龍興山,南宋防金,又稱巡望山。以豐富的人文景觀而著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棚山石棚山國家AAA級風景區(qū)位于海州城的東部不遠處,掩映在幾百畝桃園之中,春來一片花海。石棚山雖不太高,但怪石嶙峋,千奇百怪。古人憑借豐富的想象力,給許多頑石賦予了生命,萬花巖、佛手巖、群龜探海、犀牛斗象、天瞻獨躍、海豹望月、金猴拜山,巧奪天工的試劍石、芙蓉洞、小九曲等,都足以讓游客駐足觀賞,留連忘返。
山頂有一座石棚,上刻有“高行清風”四個大字,這是當時海州刺史王同為頌揚石曼卿的品行而寫。傳說當年石曼卿常在這里讀書彈琴,飲酒宴樂,故后人于石壁間鐫刻了“石曼卿讀書處”六個擘窠大字,深入石骨,古樸可愛。石棚山已揚名方圓百里,吸引著四方賓客。
桃花澗桃花澗位于錦屏山南麓,距連云港市區(qū)9公里。這里山青水碧,谷幽澗深,而且每年的4月桃花遍開,桃花澗與山澗相互掩映,風景如畫般美麗,桃花澗引來游人如織,因此名曰“桃花澗”。
桃花澗山水俊秀、風景優(yōu)美,素有“蘇北九寨溝之稱”,三十六景遍布其間,云霧繚繞,流泉飛瀑、石壁陡峭、步移景換,沿澗茂林修竹吐翠,滿山草綠花香,宛如一幅畫中仙境
此桃花澗源自錦屏山馬耳峰,峰上細流千回百轉(zhuǎn)匯集成滔滔澗水,從山上挺拔的林木叢中幽幽穿過,桃花澗與裸露的山峰石骨,桃花澗共同構(gòu)成一幅頗具風味中國畫,最后流向了南坡。桃花澗景區(qū)的下面,還有著名的錦屏磷礦區(qū)。
錦屏山錦屏山位于海州城南,它原名朐山,秦時在此設置朐縣而得名。清代康熙十三年,海州知州孫明忠因山色錦繡,美如畫屏,更名為錦屏山。
這里歷史悠久,古跡薈萃,有璀璨國寶摩崖造像,有我國“最早的天書”將軍崖巖畫,有我國東部沿海唯一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桃花澗,還有為數(shù)眾多的碑刻遺存,是古海州文明的發(fā)祥地。
錦屏山蒼巒迭翠,綿亙十數(shù)里,主峰海拔429米。
歷史文化
古城的核心——中大街
在連云港的歷史發(fā)展變遷中,有著這樣四條老街:海州中大街、民主路老街、連云老街、南城六朝一條街。
這些老街,恰似城市的靠椅,讓人們得以休憩,得以享受片刻悠閑的時光,并在這時光中難得地回望過去,用新時代的頭腦,呼吸歷史積累下來的優(yōu)雅空氣。
歲月像一塊磨刀石,打磨出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光彩。
2013年年初,四條老街都在謀劃新生。新浦區(qū)民主路改造、連云區(qū)連云老街改造都已經(jīng)列入2013年城建重點項目,并列出了時間表。海州古城復興一直在進行,南城六朝一條街隨著新海新區(qū)的建設也在煥發(fā)新生。
倘若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在海州古城的街巷里緩緩行走,會有一種時光穿梭的錯覺。在這座有千年歷史的古城中,每一處地方,無不烙著歷史的痕跡。海州古城是連云港的前身,中西部鐵路交通大動脈“隴海線”中的“!奔磥碓从诖。在海州古城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僅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遍布城內(nèi)的街道也獨具特色。踏上青石鋪就的古城中軸線———中大街,街旁灰墻灰瓦的院墻,無一不透著滄桑,散發(fā)出濃郁的朐風海韻。
大港夢的發(fā)端地老街巷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歷史,記錄著城市的驕傲與遺憾,也珍藏著人們的回憶與夢想。每一個關(guān)于城市的故事都離不開老街老巷,它們曾經(jīng)是城市的血脈,與城市的人們骨肉相連,在見證時代風雨的同時,也感受著歲月滄桑。
海州,秦漢時期稱朐縣,建城于梁武帝天監(jiān)十一年(公元512年),東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自秦漢以來,海州一直是海贛沭灌地區(qū)乃至周邊更廣闊區(qū)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
古海州城內(nèi)形成以中大街為中心的格局,東西主軸為東大街(東門至鐘鼓樓)、中大街(鐘鼓樓至十字街)、西大街(十字街以西段);南北主軸為南大街(十字街至西市橋)、北大街(西市橋至北門)。
東起鐘鼓樓,西至十字街,全長375米的中大街,在清朝和民國時期曾盛極一時,也是大港夢的發(fā)端之地。如今連云港以億噸大港雄姿立于海州灣畔,海州名人沈云沛功不可沒。沈云沛出生于1854年,卒于1919年,地地道道的海州人,清光緒二十年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農(nóng)工商部右參議轉(zhuǎn)左參議、郵傳部右侍郎、郵傳部尚書、津浦鐵路會辦大臣、吏部右侍郎等職,時為蘇北著名的在京大官。
1916年,隴海鐵路通至徐州以東,對于這條鐵路的出海口問題,沈云沛與當時另一個實業(yè)巨子張謇發(fā)生過嚴重分歧。沈云沛主張隴海鐵路修到海州,張謇則主張把鐵路修到南通。
在沈云沛的力爭下,隴海鐵路東段修到了海州洪門,成為海州經(jīng)濟史上一個劃時代的大事件。從此,海州再也不是海邊小城,而是中國鐵路交通線上的一個新起點。民國24年,連云港建港,當時荷蘭承包商的建港辦事處曾由南京搬至謝家洋房辦公。
大港夢在海州古城發(fā)端,成就了今天江蘇沿海開發(fā)、國家東中西區(qū)域合作示范區(qū)等四大戰(zhàn)略機遇在港城的疊加。
三脈的集聚之地中大街一街八巷,那些巷名海州人個個耳熟能詳:二營巷、塘巷、關(guān)廟巷、孔巷、隍廟巷、儒學巷、王巷、蔣巷。周邊的沿街店鋪、寺廟等也都集聚于此:海州文廟、生慶公、天成藥店……這里是文脈、財脈、人脈的集聚之地。
說到文脈,不得不提海州文廟。海州文廟也稱孔廟、先師廟,始建于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當時作為專門祭祀孔子的廟堂。宋朝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9年)的海州學宮,是我國最早的學宮之一。經(jīng)過歷代的增修擴建,到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形成了文廟最盛時的布局:廟址南至城基,北至現(xiàn)在的新建路,東至隍廟巷,西至儒學巷。當時的文廟,東有城隍廟,西有大慈禪寺,是古海州城中心儒釋道三家祭祀場所建筑群中氣勢最為雄偉、面積最大的一組建筑。
今天遺存下來的文廟建筑是由清代嘉慶年間海州學正翁咸封修建的。文廟以正門為中軸線,門前東西向中大街將中軸線上的建筑群分為南北兩部分。目前,海州古城的清代建筑中,保存比較完好的就是位于中大街的海州區(qū)中心幼兒園(原中大街小學)院內(nèi)的戟門,這里是古海州文廟所在地。戟門雖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風雨,但從其厚實的墻體與粗壯的木柱及堅實的房梁仍然可以看出,當年修建它的時候,用料之講究,用心之細致。
清末明初之際,海州成為海屬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南蔽江淮、北控齊魯”成為淮北名郡。
“財脈”即沿街商賈都聚集于此。天成藥店、生慶公茶莊等新浦后街的商鋪,都是在這里興起的。而港城實業(yè),也從這里發(fā)跡。油紙廠、電廠、農(nóng)副產(chǎn)品……從后河碼頭銷往全國各地,繼而走向世界。
所謂“人脈”,即海州古城有五大姓:殷、葛、沈、楊、謝。這五大姓氏的居民全都住在中大街沿線,如謝家樓就是在家門口開起了商鋪,在當?shù)叵碛袠O高的聲譽。海州城舊有諺:“楊家花園謝家樓,沈二老爺獨占南山頭”。與謝家樓齊名的楊家花園如今已無寸瓦片磚可尋,而位于中大街的謝家大院內(nèi)的洋房卻有幸得以保存。謝家洋房由荷蘭人設計,青島人施工,與連云港火車站辦公大樓、鐘樓為同期建筑,現(xiàn)為海州公安分局辦公場所。
佛道儒三教合一清代“康乾盛世”期間,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佛教寺、庵、道觀和祭神的廟、宮遍布海州,清末更有“九庵十八廟”之說。一條街佛道儒三教都有,在國內(nèi)其他地方十分罕見。
當時的中大街核心繁華地區(qū)在馬路口,從東往西依次是城隍廟(道教)、文廟(儒教)和大慈禪寺(佛教)。城隍廟舊址在今電影院及其后面的食品廠,其原址在鐘鼓樓以東,元末毀于戰(zhàn)火,如今已不復存在了。
大慈禪寺位于海州城內(nèi)十字街東首,原名大悲教寺,俗稱大寺。該寺始建于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整個寺院建筑于1971年被拆除,建設鼓樓中學(后為海州中學宿舍)和文化館,附近居民再也聽不到晨鐘暮鼓和悠揚的誦經(jīng)梵唱之聲,只有山門前“八”字形廣場在告訴人們昔日寺院的莊嚴肅穆和香火的旺盛,時時勾起老一輩人們的記憶。
海州歷來為淮邦重鎮(zhèn)、歷史名城,文化古跡甚多。時光荏苒,在經(jīng)歷了上世紀的戰(zhàn)爭與浩劫后,古老的城墻、州府、花園、書院、寺廟、祠堂一一從我們視線中逐漸消失,只能從舊照上得窺一斑。海州現(xiàn)存的古建筑大多殘缺不全,保存完整的不多。
海州九庵十八廟
海州古城內(nèi)外及山川之間,佛道兩教歷代興建的寺廟宮觀建筑也比比皆是,雖代有興廢,但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就達六十余處,直到清末民初,仍有“九庵十八廟”之說。
素有“淮海東來第一城”之稱的古海州,地處“南蔽江淮,北控齊魯”和海、陸絲綢之路的交會點,區(qū)位獨特,歷史悠久,古跡眾多。境內(nèi)的國寶將軍崖巖畫,就是四、五千年前的海州先民們,在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勞作、祭祀的遺存,另一國寶孔望山摩崖造像,則記載了佛教在一世紀初傳入我國的史實,其他古建筑、古馳道、古戰(zhàn)場的遺跡,遍布州內(nèi)山水之間。而反映佛教和道教在海州兩千年來流傳和弘法的宗教文化,及其大量的佛教寺庵、道教宮觀神廟,則是古海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處古絲綢之路東起點和海上絲綢之路登陸點的古海州,佛教傳入較早。而被稱為海上仙山的云臺山濱海近陸,是我國道教的發(fā)源地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優(yōu)越,佛道兩教都把海州作為他們弘法的理想場所,競相興建寺廟宮觀。范圍不大的孔望山,既開佛教在海州流傳的先河,又是我國道教最早的建筑東海廟興建之所。作為治所的海州古城內(nèi)外及山川之間,佛道兩教歷代興建的寺廟宮觀建筑也比比皆是,雖代有興廢,但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就達六十余處,直到清末民初,仍有“九庵十八廟”之說。這些風格各異、造型精美的寺廟建筑,既反映了佛、道教在海州的興廢交替,也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的見證,是二千年封建社會發(fā)展的縮影。這些寺廟,具體體現(xiàn)了宗教文化參與、融合并最終創(chuàng)造出海州輝煌的古文化的歷史過程,寺廟中雕刻、繪畫、經(jīng)典、碑刻等應有盡有,其中許多是中國古建筑和雕刻藝術(shù)的精品,具有濃郁的東方文化色彩。同時,這些寺廟也是人們進行宗教文化生活的場所和休憩游覽的風景旅游勝地,以及民間對外友好交流的窗口。
古海州佛、道教長期并存,但卻有各自的弘法基地,即有各自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佛教的寺和庵,是供奉佛像、存放佛經(jīng)的場所,是佛和菩薩的“住宅”,也是出家僧人進行佛事活動和他們修持、生活和居住的地方。而道教的宮觀神廟,則是道教所奉之神的祭祀場所,是道教神職教徒(即出家道人)修習道教的齋儀和道術(shù),以及生活居住的地方,是弘揚道教文化的基地。但由于道教是多神教,這些祭祀場所大都是專門祭祀某位神仙的神廟,因而專指性很強。
從公元一世紀初的東漢初年,直到晚清的一千九百年間,古海州都在陸續(xù)興建寺廟。大量寺廟出現(xiàn)的原因,一是古海州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二是與我國佛教、道教的興衰密切相關(guān)。佛教自一世紀中葉的漢朝傳入我國后,第一次興盛于晉,至隋、唐進入鼎盛時期,清朝又趨復興。海州北齊年間建成的龍洞庵,唐朝前后建成的園林寺、紫竹庵以及清朝建成的百子庵、觀音庵、神州庵等,都見證了佛教興衰的過程。道教自漢朝初年形成后,元、明兩代是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清代即趨衰微。與此相關(guān)聯(lián)的是,海州碧霞宮、天后宮、真武廟等道教的宮觀神廟,大部分建成于這個階段,見證了道教當時在海州的興盛情況。三是相當一批數(shù)量的寺廟,是由封建王朝直接詔令全國各地官方設置的,是其宗教政策的直接反映。如明清兩朝,都詔示天下,分別在學館和郡縣以上行政單位興建文昌帝祠,為其科舉選士制度服務。海州的文昌宮、社稷壇、城隍廟、蒲神廟等,都是官府出面建造的。第四,寺廟眾多也是一個地區(qū)人文水平較高的反映,是與其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的。俗話說,盛世修廟。沒有相對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實力,建不成寺廟。古海州物產(chǎn)豐饒,為興建這些寺廟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而以寺廟為基地的佛道教文化,特別是其中關(guān)于教育、科技、醫(yī)藥等學術(shù)成果與傳統(tǒng)文化緊密結(jié)合,又推動了一個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及社會福利事業(yè)的發(fā)展,甚至形成了不少至今仍然存在的民俗,這是對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的積極方面。
改革開放后,國家進一步明確了尊重和保護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項長期的基本政策,并發(fā)布了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等法規(guī)。1988~1992年,市和海州區(qū)政府先后修復了龍洞庵、百子庵、觀音庵(古佛庵)。1994年,恢復碧霞宮佛教活動場所,更名為碧霞寺。2000年,恢復紫竹庵佛教活動場所,定為首堂寺院,更名為紫竹林。區(qū)內(nèi)共有二寺三庵5座佛教寺院。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海州區(qū)還積極籌措打算恢復著名的園林寺及文廟等寺廟。
區(qū)內(nèi)最早建成的寺廟是位于孔望山西南角山坡上的東海廟。該廟建成于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是我國最早建成的道教廟宇。廟宇雖然早已湮沒,但殘存廟碑收藏于國家博物館,國家文物部門已劃定其遺址保護范圍。
現(xiàn)存于世且歷史最悠久是位于孔望山南坡的龍洞庵。這座寺廟始建于北齊武平二年(571年),其歷史僅比“海州”這個地名晚20余年。
現(xiàn)存最大的寺廟是占地十畝的碧霞寺。這座寺廟原名碧霞宮,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緣于這座寺廟的祭祀活動發(fā)展而來的白虎山廟會,是海屬地區(qū)童叟皆知的著名廟會,其歷史已有300余年,至今長盛不衰。
現(xiàn)存海拔最高的是位于錦屏山中的紫竹林。這座廟宇建于南唐年間(960~975年),因庵內(nèi)多紫竹而得名,周圍風景優(yōu)美,是名符其實的深山古寺。
海州八景
朐陽八景
林廷玉
崖陰積雪粉妝峰,石室春風靄氣濃。
馬耳晴嵐飛彩鳳,虎峰夕照應非熊。
旸谷朝霞金罩柳,疏樓夜月玉籠松。
蒼梧晚渡人歸后,蒙羽秋 成樂歲豐。
朐陽八景詩,乃明代詩人林廷玉選取海州八景所作七律。景一:“崖陰積雪”,是從海州城上南望錦屏山陰的積雪,如同粉妝玉琢而得名。
景二:“石室春風”,是寫春天看海州石棚山石室周圍水氣蒸騰的景象。
景三:“馬耳晴嵐”,是說錦屏山的最高峰馬耳峰晴天吐出的山嵐之氣,如彩鳳飛騰。
景四:“虎峰夕照”,在寫海州城南白虎山于夕陽返照時,如一臥虎撲地。
景五:“旸谷朝霞”,實指日出于東磊山谷,朝霞映天,柳樹上都灑了一層金黃色。清乾嘉學派的經(jīng)學家王良士考證:“東磊面東為谷,四時旭日所照,奇峰怪壑,異草鮮花,必羲和所居之旸谷也。”
景六:“疏樓夜月”,謂海州景疏樓明月松間照的夜景(景疏樓今已不復存在)。
景七:“蒼梧晚渡”,謂傍晚從云臺山到朐山乘船待渡海峽的景象(清康熙五十一年后,云臺山已與大陸相連,此景也已不復存在)。
景八:“蒙羽秋成”,是說海州西北遠處的蒙山和羽山,秋天大地上呈現(xiàn)一片豐收景象。
白虎山廟會
“白虎山廟會”是港城周邊人民一年一度最大的節(jié)日盛會,清代初年即已形成,俗稱“四月八會”。廟會期間,城中市民、鄉(xiāng)中農(nóng)人從四面八方涌進會場,逛廟會、買玩具、看小戲、品小吃,盡情享受閑暇之樂。沿路棚點遍布,彩旗招展,會場熱鬧非凡。花樣翻新的商品促銷、豐富多彩的民俗表演,令人流連忘返。這一幕幕場景已經(jīng)深深地融進了海州人民的血液,定格為許多人腦海里最難忘懷的剪影。
“海州白虎山廟會”逐漸演變?yōu)槊袼孜幕C萃和展演的舞臺,并成功進入首批市級“非遺”保護名錄。而今,廟會的舉辦模式也已融入了新的文化創(chuàng)意,以全面展示海州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和新成績,大力推進海州的文化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從而將文化旅游廟會打造成為古城海州的一張文化名片。本屆廟會將凸現(xiàn)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向外推介旅游景區(qū),促進文化旅游產(chǎn)品研發(fā),提高白虎山文化旅游廟會知名度,打造連云港市春季旅游品牌,推動海州旅游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主會場位于連云港農(nóng)副產(chǎn)品批發(fā)市場。本屆廟會將增添不少新看點,如舉辦廣場民俗文藝和現(xiàn)代歌舞表演、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展銷、農(nóng)產(chǎn)品展銷、旅游推介等系列活動。
海州夜市
“古城夜市”主要突出海州地方文化元素,著力打造品牌休閑夜市,分為美食區(qū)、商業(yè)區(qū)、演藝區(qū)、娛樂區(qū)和休閑區(qū)5個不同功能的區(qū)域。美食區(qū),主要有海州及周邊地區(qū)的傳統(tǒng)小吃、名點、家常菜及燒烤、冷飲等;商業(yè)區(qū),主要有文化旅游紀念品、海州名優(yōu)土特產(chǎn)、海州地方特色的工藝品以及品牌服飾特賣等;演藝區(qū),組織地道的海州傳統(tǒng)戲曲、小品、歌舞等文藝節(jié)目;娛樂區(qū),主要是各種參與性、互動性強的游戲;休閑區(qū),設置在朐陽門城樓,引進露天休閑書吧、夜商品特賣、藝術(shù)茶座和咖啡廳,俯瞰古城夜景,讓游客在逛夜市的閑暇享受心靈的片刻寧靜。
海州五大宮調(diào)
海州五大宮調(diào)是明、清俗曲的重要一脈,在連云港地區(qū)流傳甚久。所謂“五大宮調(diào)”即指[軟平]、[疊落]、[鸝調(diào)]、[南調(diào)]、[波揚]五支具有代表性的大調(diào)曲牌。歷史上的海州地區(qū)(如板浦、惠澤、洛要等地)是淮鹽的重要產(chǎn)區(qū),靠鹽河經(jīng)淮安與運河相接,既可將淮鹽源源不斷運往揚州,又可將揚州的商品雜貨運回。明清諸多鹽商曾集居此地,他們留心于詞曲及蓄養(yǎng)聲伎的愛好,致使這些宮調(diào)牌子曲在海州被傳承了下來。
旅游信息
交通
普通公交:乘坐24路、25路、27路、202路至鼓樓站下
BRT快速公交:乘坐B1線至海州客運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