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有著悠久歲月的揚美古鎮(zhèn)魁星樓,體現(xiàn)出了南寧的歷史文化特色,是南寧保存較好的文化遺產(chǎn)珍藏,1996年被列為南寧市文物保護單位。這座集歷史、藝術(shù)和科學價值于一身的道觀建筑,宏偉壯觀、古樸典雅、古今兼得,令人神往。
古鎮(zhèn)有樓魁星為最
魁星樓始建于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重建,已有300年歷史。該樓坐落在揚美古鎮(zhèn)東北面,在一株百年木蘭樹的綠陰映襯和濃郁的蘭花香味的熏染中,魁星樓矗然而立,令人注目。
魁星樓為重檐歇山頂閣樓結(jié)構(gòu),青磚、藍瓦、紅檐。整座樓呈方形,頗像帝王之玉璽,故人稱“帝印”。檐頂黃色琉璃瓦,金頂銅鑄,飛檐翎角,雕花刻獸。檐口及屋脊、高墻均飾以古色古香、精美細膩的圖案、壁畫。上有鑲龍正脊,背脊嵌有火焰金球、魚尾飛龍,古樸傳神?菢歉15.3米,面闊三間約10米,進深四間約10米,置有走廊,采用穿斗式木構(gòu)架,分上下兩層及閣樓,樓內(nèi)四根立柱銜接二樓,貫通三層閣樓。三樓正面直徑一米的小園窗頂鑲嵌著寫有“魁星樓”三字的鎏金匾額,熠熠生輝,十分醒目。樓內(nèi)有一楹聯(lián)曰“猙獰面貌迎風雨,正大身影立地天”,體現(xiàn)了人們對魁星樓神明的渴望和敬畏。
魁星樓一樓原供有“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guān)圣帝君”,即關(guān)帝神像!度龂萘x》中將關(guān)云長描繪成英雄,游客耳熟能詳。二樓供奉有“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即文昌帝君之神像。文昌又稱文曲星,原為古代對斗魁六星的總稱,后被道教奉為科舉士子的守護神。該神在道教神系中地位很高,《歷代神仙通鑒》稱他“上主三十三天仙籍,中主人間壽夭禍福,下主十八層地獄輪回”。三樓設(shè)有道教和民間所傳的掌管文人命運的神——魁星?窃瓰楣糯煳膶W中二十八宿之一“奎星”的俗稱,名“奎宿”。道教尊其為主宰文章興衰的神。漢代《孝經(jīng)緯·授神契》有“奎主文章”之說,后世逐建奎星閣以崇祀之。顧炎武《母知錄·魁》:“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也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惫士巧裣耦^部像鬼,一腳向后翹起,如魁字的大彎鉤,一手捧斗,像“魁”字中的“斗”字,一手執(zhí)筆,相傳它用筆點中者即是中舉之人,有“獨占鰲頭”之說。由于人們對“魁星”予以神格化,魁星就成了科舉時代人們祀奉的一方神圣,使得威嚴傲慢的州官縣衙和倜儻不凡的文人雅士,乃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尋常百姓皆對之頂禮膜拜,爭相崇祀。
名樓軼事古今有之
揚美古鎮(zhèn)先人重教尚文,且經(jīng)濟較為發(fā)達,集資興建了魁星樓。因為二月初三為文昌帝君生日,每年逢其誕日都舉行“文昌會”進行祭祀活動,風氣甚盛。也許是偶合,也許是風氣熏陶,古鎮(zhèn)明清兩代科舉考試中,出了6個進士、12個舉人和30多個貢生,這種情況即使在文化發(fā)達的中原地區(qū)也是不多見的。
與魁星樓傳說有淵源的名人軼事不少。
梁德顯,揚美共和街人,出生在清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自幼勤奮好學,天資聰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在省城鄉(xiāng)試上奪得舉人第一名,成為解元。本當前往京城應試,因家事羈絆,不能成行,失去機會。3年后,第二期鄉(xiāng)試,梁德顯文思泉涌,再次取得頭名,因為兩次皆為第一,絕無僅有,故人稱“廣西清代第一解元”。
榮膺解元的梁德顯到魁星樓還愿禮拜時,他深感文運昌盛中只要努力讀書就有望走上仕途。滿懷激越之際,他揮筆在魁星樓神像頂上橫梁題書“文明”兩字,以鼓勵鄉(xiāng)中子弟修身明理,奮發(fā)攻讀。他登上樓閣,極目遠眺,即興吟誦出“文閣登臨望紫霞”詩句,古鎮(zhèn)人遂使“閣望紫霞”成為揚美八景之一。
辛亥革命前夕,廣西會黨首領(lǐng)、孫中山先生的密切追隨者、國民黨元老之一黃興,王和順及黃明堂等以游覽觀光作掩護,避開官府耳目,在魁星樓開會部署鎮(zhèn)南關(guān)起義及桂南各地推翻清朝的革命武裝斗爭?菢怯殖蔀榻袢者M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