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頭山古墓群中國唐代渤海國(698~926)王室貴族的墓地。在吉林省和龍縣龍海村西北1.5公里龍頭山的東坡。1980年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了貞孝公主墓。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區(qū)范圍約長200米,寬100米,已查明古墓10座。
中文名: 龍頭山古墓群
景點級別: 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在吉林省和龍縣龍海村西北1.5公里龍頭山的東坡。
著名景點: 龍頭山古墓群
古墓簡介
龍頭山古墓群,是中國唐代渤海國(698~926)王室貴族的墓地,位于吉林省和龍縣龍海村西北 1.5公里龍頭山的東坡。
文物保護
1980年發(fā)現(xiàn)并發(fā)掘了貞孝公主墓,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區(qū)布局
龍頭山古墓群,約長 200米,寬 100米,已查明古墓10座。墓室多以石塊和大石板修筑,封土上散布有磚瓦,可知原來應(yīng)有建筑物。貞孝公主墓位于山坡頂部,由墓室、甬道、墓門、墓道及墓塔等構(gòu)成,南北長15米,東西寬 7米。墓葬早年被盜。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3.1米,東西寬2.1米,高1.9米。底鋪方磚,四壁以青磚砌筑,東西兩壁上部用磚和石板搭疊出兩坡式頂,再橫搭數(shù)塊大石板封蓋。室內(nèi)有磚筑棺床,前置石板門。墓道后端作斜坡式,前段為 5級臺階。
主要結(jié)構(gòu)
墓塔修筑在墓室正上方,磚砌塔基近方形,南北長5.65米,東西寬5.50米。正中為一平面方形的空心塔,南北長2.7米,東西寬2.6米。上部早年已毀。墓壁涂白灰,繪壁畫。甬道后部東西兩壁各繪一頭戴兜鍪、身穿鎧甲的武士。墓室東西北3壁繪侍從、樂伎等10人,頭戴幞頭或系抹額,身著圓領(lǐng)長袍,腰束革帶,足踏靴或麻鞋,手持樂器等物。人物均以細線起稿,敷染朱、紅、赭、青、綠、白等色,最后用墨線定稿,筆觸工謹,形象豐腴,作風(fēng)悉同盛唐。
墓中出土有貞孝公主墓碑1通,另有陶俑、陶器殘片、鎏金銅飾等。墓碑通高 105厘米,寬58厘米,厚26厘米,陰刻漢字楷書,共18行, 728字。
史料記載
據(jù)載,貞孝公主是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的第四女,卒于大興五十六年 (792)。墓中骨骸分屬兩個男女個體,推知此墓當(dāng)為公主與駙馬的合葬墓。碑文明確記載公主“陪葬于染谷之西原”,推知這一帶應(yīng)有渤海王族的陵墓。
1981年文物部門在貞孝公主墓上建造房舍,并對壁畫作了化學(xué)封護。
地理屏障
龍頭山為滴水洞南面屏障,主峰海拔440米,系韶山?jīng)_第3高峰。《韶山毛氏二修族譜》描繪龍頭山“拔地而起,昂頭獨立于千山萬壑之中,別開生面,山極峻。上有田土,沃甘泉……山撲人面,云生馬頭!
相傳北海龍王府有一條巨龍,其尾潛入洞庭湖,龍首昂起韶山?jīng)_,竟形成滴水洞龍頭山。由此,便有了若干神秘色彩。龍頭山有一終年不絕的山泉 龍頭山古墓群,被稱為龍王涎液,晶瑩甘冽,純凈可口。山泉匯集成溪,自幽深山谷流向山口,宛如銀鉤,斗折曲行,跌宕而下。
小溪上曾經(jīng)有座小橋,橋頭有個天然石洞,口小中空如甕,泉水滴入洞內(nèi),叮咚悅耳,常年不斷,當(dāng)?shù)厝朔Q之為滴水洞或吊水洞,這就是滴水洞之名的最初來源。整個山谷亦因此成名,被稱為滴水沖。滴水沖似乎不如滴水洞順口,久而久之,村民便將此山?jīng)_稱之為滴水洞。登上龍頭山,只見山脊一片怪石嶙峋,形似龍鱗,嬉藤逐木,神妙多姿,如同天然石畫。
立于龍頭上遠眺:西南,碧鏡千面,良田萬頃;東面,木梓、祝融兩山相夾;東北,韶山?jīng)_建筑群鱗次櫛比;南面,韶峰如柱,直聳云霄。近處翠綠叢中,陡然兀立一尊高達20米的青色巨石,旁無所倚,大小兩塊毗連,形如母親摟抱孩子在依偎親昵,當(dāng)?shù)胤Q為“觀音石”,又名“觀音抱子”。此石頂部平坦,可坐三五人,因在龍頭下,故也有稱登龍臺的。在龍頭山麓龍涎汩出的山坡,桃樹婆娑。早春二月,滿樹繁花,或白色,或粉紅,如織錦,似彩霞,美不勝數(shù)。
烈日炎夏,櫻桃掛滿枝頭,白里透紅,芳香撲鼻,誘人垂涎。
對外開放
龍頭山公園位于釜山繁華的市區(qū)。龍頭山這個名字的由來是由于山峰像一條龍從海里飛向天空的樣子。登上龍頭山,可俯瞰繁華市區(qū)全景和海洋風(fēng)光。晴天時,甚至可瞭望到遠方的對馬島。觀賞夕陽和夜景,更具浪漫情調(diào)。公園內(nèi)設(shè)有抗日救國英雄李舜臣將軍的銅像。釜山塔,高120米,是市區(qū)標(biāo)志性建筑物。
壁畫
墓址在吉林和龍縣東北龍頭山。為唐代渤海國公主墓。1980年發(fā)掘。墓主貞孝公主為渤海第三代大興寶歷孝感金輪圣法大王大飲茂之第四女,大興五十六年(729)卒,葬于染谷之西原。在甬道和墓室的東、西、北壁均有壁畫,繪武士、內(nèi)侍、樂位、侍從等,人像圓臉朱唇,面龐豐腴,戴幞頭或系抹額,著圓領(lǐng)袍,腰束革帶,穿靴或麻鞋。壁畫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渤海國的繪畫水平,是渤海國的珍貴文物。
發(fā)現(xiàn)
龍頭山古墓群
在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間,黃埔區(qū)文化局在龍頭山腳發(fā)現(xiàn)了一座巨大古墓。有關(guān)專家認為它是廣州所發(fā)現(xiàn)的最大古墓,墓主人至今仍是謎團。古墓靜躺荒草中:在龍頭山半山腰,大古墓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墓臺分為五大級,每級兩旁都有梯級。墓深達60米,墓最寬處20~30米,面積約150平方米。古墓上分別有竹子、仙鶴、鹿等不同類型的花草灰塑。墓碑上刻著“吳興縣沈氏歷代太先祖、1999年重立”等字樣。初步判斷可能是明代古墓,有關(guān)專家看過后,認為它是廣州所發(fā)現(xiàn)的最大古墓。后人不知祖先情況:附近群眾說,每年來此古墓祭祖的后人絡(luò)繹不絕,數(shù)以百計。古墓后面的山下,曾經(jīng)有六七間馬房,就是專門為了古墓后人來祭祖時系馬用的。如今,馬房已蕩然無存。附近鄰居黃大叔回憶,在上世紀(jì)60年代古墓曾被人炸開!皳(jù)說墓里面什么也沒有,有一本書,好像是族譜!薄肮拍怪魅巳匀皇且粋謎團”,有關(guān)考古的同志說,雖然每年來古墓祭奠的后人不少,但他們都說不清楚墓里的祖先生于、葬于何年何月等具體情況。文化部門只知道墓主姓沈等簡單情況。若有知情人士,可與黃埔區(qū)文化局聯(lián)系,以盡早揭開古墓主人的神秘面紗。
貞孝公主墓
龍頭山古墓群渤海貞孝公主墓是中國唐代渤海第三代王大欽茂第四女貞孝公主夫婦的合葬墓。位于吉林和龍龍水鄉(xiāng)。1980年發(fā)掘。貞孝公主葬于大興五十六年(792)。墓建于龍頭山東坡,地面尚存方形磚砌墓塔殘基。墓室為長方形,青磚砌筑,以石板封頂,前設(shè)甬道和墓道。甬道中置墓碑,碑文728字,記公主生平。墓室中央有磚砌棺床。墓壁壁畫共繪12個人物,有甲胄武士、侍從、伎樂等。所繪形象豐腴,服飾畫風(fēng)同于盛唐。該墓曾被盜。出土陶俑殘片及鎏金銅飾、銅釘?shù),出土墓志為渤海國重要遺物。渤海國是唐代在我國東北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quán),但這個政權(quán)并不具有現(xiàn)代獨立主權(quán)國家性質(zhì),只不過是當(dāng)時大唐封建帝國中央管轄下的一個邊州,即忽汗州。在渤海存在的二百二十八年歷史中,從高王到末代王,共經(jīng)歷了十五世;貞孝公主即是第三代王大欽茂的第四女?脊殴ぷ髡哂谝痪虐恕鹉暝诩质『妄埧h龍水鄉(xiāng)龍海村西龍頭山發(fā)現(xiàn)了貞孝公主的墓葬,墓內(nèi)發(fā)現(xiàn)了造型生動的彩色壁畫,第一次展現(xiàn)了完整的渤海人形象;墓室內(nèi)的隨葬品雖在早年已被盜空,但卻保留下這塊完好無缺的墓碑。此碑系花崗巖質(zhì),圭形,通高一點零五米,寬零點五八米,厚零點二六米,正面鐫刻志文,陰刻,楷書,共十八行,計七百二十八字。貞孝公主墓志,是一篇典型的駢體文,有序有銘。 序文記述公主一生的行狀,銘文對公主表示贊頌和悼念,此墓志駢偶講究,對仗精當(dāng),韻腳諧調(diào),辭藻華麗。全篇多數(shù)以四六相間的句式定句,以四四、六六句式變化,如“婦德昭昭,譽名期于有后;轅馬悲鳴,傾郊野而低昂”。
歷史價值
《尚書》、《春秋》、《左傳》、《詩經(jīng)》等,可以看出渤海文人對儒家經(jīng)典十分嫻熟,碑文作者并諳知屈原、宋玉、劉向、曹植、謝靈運、阮籍、盧照鄰、王勃、駱賓王等人的作品,例如墓志中的“簫樓之上,韻調(diào)雙鳳之聲”句,就是襲用了唐初盧藏用在《奉和安樂公主山莊制》中“簫樓韻逐鳳凰吟”的詩句脫化而成的。
由此可見,墓志作者對中原文學(xué)的造詣是很深厚的。貞孝公主墓碑的發(fā)現(xiàn),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還對渤海紀(jì)年作了補充和訂正。如墓志中記貞孝公主于“大興五十六年夏六月九日壬辰終于外第,春秋三十六。其年冬十一月廿八日已卯,陪葬于染谷之西原!
據(jù)《兩千年西歷對照表》和《二十史朔閏表》得知,大興五十六年為壬申年,唐德宗貞元八年,即公元七九二年。金毓黻著《渤海國志長編》,將大興五十六年系于癸酉年,唐德宗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辭!犯戒洝吨袊鴼v史紀(jì)年表》,將壬甲年定為寶歷十五年(等于大興五十五年)。
這顯然都是存在誤差的,應(yīng)據(jù)貞孝公主墓志而改正。另外,貞孝公主墓志,進一步證實了渤海使用漢字。渤海國是否有自己的文字,還存在一些爭議,但使用漢字,則已成定論。
貞孝公主墓的發(fā)掘及墓碑的發(fā)現(xiàn),是渤海考古最大的收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