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縣云巖寺位于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坐落佳縣縣城南1公里的虎頭峰山腰,東臨黃河天險,與呂梁山脈隔河相望,南環(huán)佳蘆河與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白云山相連,西靠佳吳公路,交通便利,北倚古城逶迤,飛峙兀立的佳縣城。寺屬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
中文名: 佳縣云巖寺
占地面積: 5000多平方米
位 置: 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坐落佳縣縣城
東臨地點: 黃河天險
佳縣云巖寺石窟簡介:
佳縣云巖寺位于陜西省歷史文化名城坐落佳縣縣城南1公里的虎頭峰山腰,東臨黃河天險,與呂梁山脈隔河相望,南環(huán)佳蘆河與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白云山相連,西靠佳吳公路,交通便利,北倚古城逶迤,飛峙兀立的佳縣城。寺屬占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寺內(nèi)石窟始鑿于唐完成于宋代宣和四年(1122)。由錯落有致,高底參差的八個窟室、古樸精巧,古色古香的殿閣以及宋代大觀年間(1107—1110)的摩崖題刻、明清琉璃浮雕碑石、壁畫、古柏等組成。
文化價值
云巖寺薈萃了大量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的珍貴文物遺產(chǎn),早在1957年5月31日就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巖寺主窟為大雄寶殿,窟內(nèi)外存留有各具特色的48尊,摩巖石刻造像。造像大小不一,高度在25—149厘米之間,形狀各異,栩栩如生,主窟深6米,寬7米,高4米,窟內(nèi)供奉的主神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石雕站像嚴肅祥和,左邊阿難天真聰慧,右邊迦葉老成持重,左下方有坐騎石獅的文殊菩薩,右下方為坐騎石像的普賢菩薩,兩人文靜,坐騎兇猛,一律秀骨清相的十六羅漢或憨或智,或恒或怡,神情各異,呼之欲出。龍雕一尊真可謂畫龍點睛,窟頂為蓮花懸圖,人見人愛,窟外,兩邊天王勇猛威武,力士強壯剛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觀音菩薩一全不似平人所見那種蓮臺上亭亭玉立或木然端坐的模式,而是極其舒展自然的側身倚坐青石之上,身段曲線十分優(yōu)美,衣紋曲折流暢,真可謂“曹衣出水,吳帶當風”,活脫脫一位斜睇若笑的俊俏女子。彌勒大佛笑容滿面。這些琳瑯滿目的造像,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和藝術才能的結晶,又集中反映了石窟寺作為宗教藝術的屬性為人們研究宗教發(fā)展、欣賞古代石雕藝術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保存完整的云巖寺石窟具有造型簡練,線條奔放的特色,既繼承唐傳統(tǒng),又體現(xiàn)了當代社會人們的審美觀。同主窟內(nèi)外一樣,其他窟室、廟堂內(nèi)泥金妝彩的造像,也都充分變現(xiàn)了唐代造型豐滿圓潤,至寧代清秀屬實的過度特征。刀法之細膩,比例之適度,形態(tài)之多變,都充分記錄了古代勞動人民精湛的技藝和獨具的匠心,無不令人賞心悅目,嘆為觀止。
風景
云巖寺依山而建,山勢巍峨,怪石嶙峋,松柏蔥郁,寺腳下是黃河與佳蘆河交匯之外,濤聲陣陣,山光水色相映成趣,令人叫絕,是文人墨客云集之地。清光緒年間佳州知州李壽昌曾作詩詠之景:古寺云巖畔,登臨覽八垓,河聲動天地,嵐氣撲樓臺,佳節(jié)同心賞,清光滿眼來,群眾試高歌,莫負菊花開。
歷史趣聞
還有一種說法,1947年,毛澤東主席也曾到過云巖寺一游,并看了黃河天險,但沒有記載。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竊踞黃河東岸的日寇,垂涎云巖寺內(nèi)的中國國寶。曾賄雇歹徒盜取主窟內(nèi)雕像,罪惡行徑被當?shù)厝罕姲l(fā)現(xiàn)后,盜劫未遂。2005年,按照“保存原狀恢復原狀”的原則,對云巖寺石窟進行了幾次修善、加固,并設立了文管所加以管理保護。云巖寺除因高層次文物地位及研究價值引起社會廣泛注意外,還由于它地處近鄰,交通方便,又是著名景區(qū)白云山必經(jīng)之地。這里已逐漸發(fā)展為一處重要的旅游觀光的景點。2003年,由文管所自籌資金5萬多元,對寺院周邊進行了綠化,改善了景區(qū)環(huán)境。云巖寺景區(qū)已載入《中國名勝詞典》、《陜西名勝古跡》、《榆林文史覽勝》等書刊。
佳縣云巖寺文物管理所
二00五年九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