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山溶洞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威信縣麟鳳鄉(xiāng)駐地南面3公里的畢壩公路邊的老鷹巖上,離縣城32公里。形成于2.3--2.8億年前,洞有宏、美、寬、多等特點(diǎn)。溶洞共4層,每層高度20--50米,洞與洞互相貫通,并各有廳堂,其中可開發(fā)利用的有3層。已探測的第二層洞面積61095.5平方米,長2138.2米。洞口位于山腰,標(biāo)高1100米,洞中標(biāo)高1188.94米,相對高差約89米。其中:主洞長1264.1米,寬35米,高約25米;支洞深874.1米,寬25米,高18--25米。有10余個大廳,大者寬約100米,小者寬約20--30米。
中文名: 天臺山溶洞
形成時間: 2.3--2.8億年前
地址: 昭通市威信縣麟鳳鄉(xiāng)老鷹巖上
地理位置: 威信縣麟鳳鄉(xiāng)駐地
距離離縣城: 32公里
基本內(nèi)容
主要景點(diǎn)
洞內(nèi)次生碳酸鈣沉積物類型繁多,色彩絢麗,形態(tài)各異。單體、復(fù)合形體共生,黃色、淡紅色、白色或無色透明石乳、石柱、石筍比比皆是,多以站立式、側(cè)掛式、懸垂式分布。
天臺山溶洞被人們譽(yù)為“西南第一洞”,保加利亞專家考察評價認(rèn)為該洞成洞年代久遠(yuǎn),堆積物之多,實屬罕見,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fā)價值。其特點(diǎn)是洞中有洞,洞中有水,洞中有“林”,洞中有山。山有峽谷,谷中有水,忽高忽低,忽寬忽窄。游人跋山涉水,漫步石徑、石廓、石梯、石橋、石洞,只覺奇景迭出。萬像環(huán)生。
彎腰爬入洞中,面前豁然開朗,
大廳中環(huán)立石乳、石枝、石柱。攀援而上,一路峰回路轉(zhuǎn),景象奇特,石人、石猴、石龍、石獅、石花絢麗多姿。
石瀑臨空飛濺,氣勢磅礴。一石柱頂天立地,腰圍13.5米。倒錐狀鐘乳懸空高吊,雕梁畫棟般的石筍、石柱拔地而起,彎管狀鐘乳枝攀壁疊晶,“嘀嗒”滴下的甘泉沁人心脾。淡紅色叢狀、羽狀石柱布滿洞頂,如串串熟透的小米,洞底灰黃色石灰華堆積,如倒置金鐘、垂蓮、華蓋。
石柱廳兩棵高25米、直徑1.5米的巨大石柱上下相連,如一對永不分離的情侶正海誓山盟。洞頂、洞壁、洞底纏繞的羽狀、枝狀、柱狀鐘乳石,如盤根錯節(jié)的熱帶雨林。上尖下圓巨柱,如呼削而起的導(dǎo)彈,正飛向浩瀚的宇宙。一大廳幾棵粗壯石柱上下錯位公,看似危機(jī)四伏,實則安如泰山。
石葡萄、晶花、石瘤、石珊瑚、石靈芝、石繡球、石蓮花,令人目不暇接,恍若置身龍宮寶殿。
云游至二層洞后端南天門,只見凹陷大廳中冰峰林立,石花盛開,玉石瀑瀉,恍若天宮仙境,樂而忘返。第二層之上,寶靈寺香煙繚繞。由寶靈寺入洞,依然寬大雄奇,峰回路轉(zhuǎn)。第二層洞下層,洞內(nèi)蜿蜒曲折,驚險萬端,很少有人進(jìn)。洞頂山峰,松濤陣陣。木魚包(站長注:本地地名)仍有幽洞龍泉,一圓形凹陷坑中古木參天。有文人題:
百丈崖頭順手招來松聲竹韻
九重山上舒心吐出瑞氣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