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洞石墓群位于齊故城南10公里稷山之上。1983年9月,群眾在此山采石爆破時,發(fā)現(xiàn)豎道洞石墓一座,深10米,墓室高194厘米,長388厘米,寬370厘米,全部由人工開鑿而成。從陪葬的器物分析,此墓為漢代墓葬。經文物部門實地考查,發(fā)現(xiàn)稷山頂還有多處墓葬,與其連址的井山頂端亦有多處豎墓道口,兩山墓葬構成了“稷山洞石墓群”。1984年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稷山門戶內都有所記載。
景點簡介
中文名: | 稷山洞石墓群 | 相關網絡記載: | 稷山綜合門戶(www.jstalk.cn) |
英文名: | jishan dongshimuqun | 地點: | 齊故城南10公里 |
發(fā)現(xiàn)時間: | 1983年月 | 公布時間: | 1984年 |
稷山,位于齊故城南10公里處,系臨淄名山之一。為臨淄與益都的界山。1983年9月, 群眾在此山采石爆破時,發(fā)現(xiàn)漢代洞石墓一座。墓室南北向。造墓方式,先鑿一深10米,邊長3米見方的 豎墓道;再擴鑿長80厘米,寬110厘米,高172厘米的南北橫式門道; 然后鑿成長388厘米,寬370厘米,高194210厘米的墓室。繞墓室上緣一周,鑿有等距安著鐵釘?shù)氖T孔31個。棺木已朽。
主要景點
稷山在青州市西北約15公里,海拔260公尺。今屬邵莊鄉(xiāng)與臨淄區(qū)(辛店)交界處。《齊記補》云,山上舊有稷祠,齊宣王(公元前320-302年)又曾立孔子廟,故又名孔父山。《益都縣圖志》云,今山上有石室并畫像。 1983年9月,臨淄區(qū)梁家終村村民在稷山采石爆破時,發(fā)現(xiàn)漢代洞穴石墓一座。此后又發(fā)現(xiàn)洞穴石墓二座。三墓沿東、中、西分布。 中間的一座墓較大,今己暴露于外。在井狀豎穴中,積水甚深。井口方形,寬廣各約5公尺。在井內立壁上,鑿有三個小龕,即西壁上一龕,北壁上二龕,東西并列。顯然,三龕與墓無關,是后代利用壁面所作。1號龕,在西壁上。線刻二人輪廓,皆平頂圓面,穿交領衫,未刻面目。一坐者,一侍立,在其左側。依大的形體觀察,猶存漢風。另在坐者輪廓內,有一浮雕坐像,打破了線刻形象。但浮雕像也己模糊。2號龕,為一圓拱方形龕,在北壁西側。龕外左右,各有一長方形龕。圓拱龕內,浮雕一坐像,頭部毀去,身穿交領衫,袖手坐于低方座上。兩側龕內,各有一人,持笏躬身而侍立,作供養(yǎng)狀。二人采用減地平刻技法,與漢畫像石技法相似。3號龕,為一尖拱方形龕,大小略同于2號龕。龕內浮雕三人。中間坐者頭梳高發(fā)髻,面部已毀,頸部有橫旋紋,雙手合抱于胸前,穿交領短袖衫,似結跏趺坐。其左側,立一侍者,右手執(zhí)一圓扇,在坐者頭上。坐者右側,有一較小的侍立者,站于蓮花座上。上述三龕,因造像風化不清,加之內容見所未見,故時代及題材,一時難以論斷。而三龕雕刻于漢代洞穴墓口,更是聞所未聞也。但2、3兩龕大小相似,東西并列,應有內在聯(lián)系;蛟S這與早期佛、道并祀有關。
景點發(fā)現(xiàn)
墓被炸開后,梁家終村冷傳賓、張國太等將主要器物進行了收藏保管,后有少數(shù)人擁入墓室,獵取葬器,致使部分文物分散,所置方位不清。后經查詢,收集隨葬器物70余件,包括銅器、石磬、微型鎏金編鐘、海卵石及器物飾件等。散失于益都地區(qū)的件數(shù)不詳,由益都博物館收集存藏。
景點保護
稷山洞石墓被發(fā)現(xiàn)后,國家及省文物主管部門,曾兩次赴現(xiàn)場考查,又發(fā)現(xiàn)山頂還有多處墓葬。與其連址的井山頂端,原來傳為鑿井以破臨淄“王氣”的石井口, 亦是豎墓道口。兩山墓葬構成了“稷山洞石墓群”,1984年7月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立花崗巖石質標志于山西北角。
景點歷史
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西南的稷山,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9u2032-118° 20u2032,北緯36°46u2032-36°47u2032。是臨淄與青州市的界山,山陰為臨淄,山陽為青州!妒酚洝贰ⅰ队菹仓玖帧穼Υ松骄杏涊d。山上舊有后稷祠,海拔雖僅171米,但影響巨大。自漢代以后,多遵循此說,即稷下原于稷門,稷門原于稷山。齊國古稱稷下,齊古城有“稷門”,門外有“稷下學宮”,皆有此山而起。齊宣王時山上立有孔子廟,所以該山也叫孔文山,亦稱夫子山。山上刻有孔夫子三字,有其他石刻造像若干。現(xiàn)在來稷山仍能看到古松樹的零星痕跡。
史書記載
據(jù)《齊乘》引《齊記補》言,因春秋時山上有后稷祠,故名稷山。后稷是周族的始祖,神話中的后稷由邰氏之女姜嫄踏巨人之腳印懷孕而生,因沒有父親曾經被拋棄,故又名棄。他善種五谷,在堯舜時代做過農官,教農民耕種,被認為是最早種植禝的人,而奉為“五谷之神”。古齊都有稷門,也取之于此山。后稷祠在戰(zhàn)國中期坍塌,齊宣王時代曾經在此建立孔子廟,故稷山又稱“孔父山”或“夫子山”。山頂東部有一座方池,邊長3米余,深兩米。在池北壁有石龕造像兩組,東西并列。西側龕內刻有一男子盤足而坐,龕外刻兩侍者執(zhí)笏鞠立;東側龕內刻有一女子盤足而立,左立一侍男,右立一執(zhí)扇侍女。兩龕之間,有榜題刻“孔大夫”三字。西壁刻有尚未完工的人面兩個,刻工粗糙簡陋。后經考究,此處系一漢墓的豎墓道,齊地人利用墓道口石壁造像,因此造像年代不會早于漢代。在這一漢墓的西側,曾有清康熙年間所立重修夫子廟碑,1983年運至青州博物館收藏,F(xiàn)在稷山上仍存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重修碑記一方,已經斷為兩截,碑記上刻著“宣統(tǒng)玖年歲次丁巳荷月中浣敬立”。世紀之交,斷碑旁又立起重修界碑一方,內容與斷碑略同。山上還有說不上具體栽植年代的古柏數(shù)株,與山上墓群一起構成臨淄地區(qū)一大景觀。 稷山上有稷山洞石墓群,最初是在1983年附近群眾在此山上采石爆破時發(fā)現(xiàn)的。出土包括銅器、石磬、微型鎏金編鐘、海卵石及器物飾件等文物。后來國家及山東省文物部門,又兩次赴現(xiàn)場考察,又發(fā)現(xiàn)山頂還有多處墓葬,與其連址的井山頂端,有3米見方,深2米的石井口,亦是豎墓道口,傳說是為破臨淄龍脈,滅齊國帝王之氣而建。此井口北壁有石龕造像兩組,東西并列。西側一組,上刻“孔大夫”三字。西壁亦有雕刻痕跡,刻工較粗糙簡陋。根據(jù)造像形態(tài)和風格一般認為這是一座漢墓。稷山北側與終軍墓相臨,附近八個村子都以“終村”命名,終軍字子云,濟南人,傳為漢武帝的愛將。二十多歲被殺,葬于此。至于為何葬于此地成了歷史懸案,因為臨淄既不是終軍的老家,又不是終軍的封地。有人猜測,這也是用來破齊地風水的,全因終軍與終“君”諧音。由此可見封建帝王們?yōu)榇_保江山穩(wěn)固費盡心機,挖空心思,攪盡腦汁,不惜代價,江山永固的妄想已深入到了骨髓。也正因為如此,才給稷山增添了許多神秘色彩。也可想見稷山對于齊國,乃至齊文化舉足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