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財生命周期的前期階段,可以虛心學習和采取積極主動的行動。然而在某些階段,我們很遺憾地發(fā)現只能將經驗教訓留給下一代,期待著他們去完成本該由我們來做的事情。下面就是幾條前人關于理財的經驗之談。
養(yǎng)老儲蓄要盡早
儲蓄是籌備養(yǎng)老金最重要的方式。由于復利效應,存在銀行里的養(yǎng)老金會增長,增幅取決于儲蓄利率和時間。舉例來說,在6%的利率條件下,一筆儲蓄在12年后將翻番,這就是有名的72法則。換句話說,在58歲時存入1萬元,在70歲時你將得到2萬元,翻了1番。而如果你在22歲同樣存入1萬元,在70歲時你將得到16萬元,整整翻了4番!謹記一個原則:退休儲蓄、子女教育或其他長期大筆支出,請盡早著手。
認識保險的價值
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在退休前會一直保持身體健康和財務安全。但也有可能由于傷殘、重疾、慢性病以及失業(yè)等原因而提前退休。過勞死則與強制提前退休的狀況類似。保險為我們的家人有效規(guī)避上述風險提供了一個保護傘,但必須在風險發(fā)生前就獲取它。投保的時間越早,保單的價格就越低,保障也更加全面。
理財應澤及后人
我們拼命掙錢,玩命儲蓄,乃至借助于理財工具以獲取更高收益和保障。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不可能把錢帶走,而是交給了家人,為了讓他們更好地生活。如果在度過漫長的一生之后卻沒有后人可以接受遺產,我們還可以把它貢獻給慈善組織。打下的基礎越堅實,我們的家庭就會越幸福,澤及后人也就更長遠。下面是3個不同類型家庭的理財故事。
因循之家
該類家庭沒有建立正確的理財規(guī)劃并付諸實施。直到臨近退休時,才意識到養(yǎng)老儲蓄的重要性。他們也沒有購買重疾險以及意外險。退休幾年后收入罄盡,健康問題已成為繞不過去的難關。這給他們的子女造成了很大的負擔,以致讓子女們也推遲了建立理財規(guī)劃并付諸實施的時間。即使出于自愿,在用心贍養(yǎng)父母時,子女們難免會為給自己的子女帶來的負面影響而擔憂,尤其是在印度這樣一家常有多個子女的國家,這種情況更為普遍。
儲蓄之家
該類家庭能夠較早地進行養(yǎng)老儲蓄。他們對養(yǎng)老儲蓄有明確規(guī)劃和監(jiān)管,謹慎消費,并購買必要的保險。事實上,這一類家庭通常會把給兒孫的遺產也列入規(guī)劃。當他們年老或生病時,他們會得到必要的保障。
投資之家
與儲蓄之家的情形較為類似。不同的地方是,在儲蓄了一部分錢之后,他們會尋求股票、基金等多元化投資方式,以及購買投連險和集合信托產品。這樣的家庭大多數不會暴富,因為他們尋求了中等的風險和收益。他們退休后的生活會比較舒適,通常能讓兒孫享受到較好的教育。
無論從上述經歷中受到什么啟示,這些經驗之談都值得警醒。幾乎每個人都會說他原本可以把家庭財務管理做得更好,以留給子孫更多的財富。但對于我們來說,更有責任讓自己的理財規(guī)劃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我們現在做的每一步,不但關系到自己的將來,而且直接影響到子孫后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