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國演義》開篇之語。這告訴我們一個十分重要的道理:一切都事在人為。分久了,人心想著要合,天下就統(tǒng)一了;合久了,產(chǎn)生很多矛盾,彼此不能協(xié)調(diào),人心急著要分,天下就分裂了。看起來是自然的趨勢,我們稱為天意;但實際上是人為的,取決于人心。
周末七國紛爭,弄得民不聊生,盼望早日統(tǒng)一,所以并入于秦。秦朝焚書坑儒,真正的用意大家不容易了解。秦滅引起楚漢紛爭,又造成西漢的統(tǒng)一。彼時天下大亂,三國鼎立,暗示大家最后也會統(tǒng)一。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東漢末年武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原為劉繇部下,后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quán)統(tǒng)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劉磐,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wù)委托給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dāng)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史慈遺言,道出了作為武將的生平志愿,功未成而身先死,確實不甘,可嘆!
【3、寧教我負(fù)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fù)我。】
曹操于誤殺呂伯奢之后,說出了“寧教我負(fù)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fù)我”的駭人聽聞之言,并如一顆毒瘤深刻地影響了此后近千年的人文價值觀。時至今日,仍是許多人奉為金科玉律的哲學(xué)寶典,可謂《三國演義》中禍害最廣、毒害最深、貽害最久的一句“經(jīng)典之言”。
【4、既生瑜,何生亮。】
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才俊橫流的激情時代,即使才華橫溢、妙計可安天下的一代奇才周瑜周公謹(jǐn),兀自只能在諸葛亮的光輝掩映下茍且而生,更別提其他尋常的謀士良臣了,足可見當(dāng)時英雄齊聚、百舸急流的殘酷與無情。周瑜的才華放在任何時代都是冠絕天下的棟梁奇材,只可惜他時乖命蹇,竟然與千古智絕的諸葛亮狹路相逢,使其只能淪為陪襯,這不能不說是周瑜人生際遇的莫大悲哀。
“既生瑜,何生亮”,是一個應(yīng)該蓋世而未蓋世的英雄,在他命危旦夕、已無法再一爭短長時的哀嘆。很痛苦,很悲傷,死也咽不下這口氣,許多有一個強硬對手的敗者,即使不死,也會發(fā)出這種類似的感嘆。
【5、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人之將死,其言必善。一代梟雄劉備的臨終之言,沒有驚天動地的豪邁,沒有感人肺腑的溫情,留下的卻是飽含政治智慧和為人處世哲理的深邃之語,時至今日仍是值得后人深切思考的金玉良言。
劉備殷殷囑咐即將繼承帝業(yè)的兒子,進德修業(yè)、有所作為。好事要從小事做起,積小成大,方能成就大事;壞事也要從小事開始防范,否則積少成多,也會壞大事。不要因為好事小而不愿去做,也不能因為不好的事小而隨意去做。
【6、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許劭對曹操語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lǐng)。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7、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這是對呂布的夸獎之辭,意思是人才如呂布,馬如同三國名馬赤兔,比喻非常優(yōu)秀的人才,萬里挑一?偣舶藗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知。
【8、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強也!】
司馬懿父子逃走,諸葛亮語。這句話說了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說“謀事”,即做事要先謀事,謀事是做事之人可為、必為之為,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二是說“成事”,一方面成事是謀事的結(jié)果,先有謀事,方有成事,沒有謀事,難有成事;另一方面,謀事并不一定必然導(dǎo)致成事,成事還有“天”的作用,這個“天”是指機緣、運氣。
【9、大丈夫生居天地間,豈能郁郁久居人下!】
這句話可以說是三國男人的心聲。三國男人個個躁動不安,個個陽剛血性,在戰(zhàn)場上一通廝殺,除去“高大上”的口號式目標(biāo),真正目的還是為了有朝一日不“居人下”。
這句話充滿豪邁之氣,但豪邁里也透著一些氣憤。它往往是失意和壓抑者的心聲。這種“有理想”的話從呂布這個被人稱作“三姓家奴”的嘴里說出來真讓人有那么一點兒吃驚。
【10、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有人說《后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xiàn)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xiàn)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