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牛背筋
精選牛蹄、牛背處的蹄筋和腱子肉剁成小塊,與雞塊、辣椒煸炒,熟后色香味俱全,韌性十足,香辣之味令人難以忘懷。
9.沖沖糕
主料:大米500克,荸薺粉400克輔料:熟芝麻10克,熟核桃仁末15克,熟花生仁末10克,熟葵花仁10克,熟南瓜仁末10克,白糖40克,冰糖粒20克,玫瑰糖20克制作過程:將大米用清水浸泡2小時,撈出濾干水分,磨成米面,篩去粗粒,加入清水150毫升拌勻,分10份裝入木制模具中,放進(jìn)特制蒸壺蒸熟成米糕; 荸薺粉先用清水100毫升浸濕解散,再加入清水100毫升調(diào)成漿,取小碗10個,荸薺粉漿分別裝入碗中。
8.苗族酸湯魚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句名言叫“三天不吃酸,走路打亂躥”。酸湯魚,在黔東南州各地區(qū)、各民族都很盛行,以凱里及其周邊地區(qū)最為典型,并發(fā)展成為酸湯系列飲食。做酸湯魚的酸湯,一般用米湯、淘米水加無葉蔬菜發(fā)酵而成;也可用西紅柿、酸菜、醋制作。酸湯火鍋中放人清水江野生魚,佐以辣椒,酸辣香嫩。凱里快活林餐館、侗寨樓餐館、麻江下司、黃平重安江等,均是品嘗酸湯魚的極佳處所。
7.炸厥粑
炸厥粑把厥粑切成塊然后炸焦,可配以豆面吃,也可以沾辣椒吃。厥粑炸出來很軟,有些彈性,有些像大米粑,但是不像大米粑粘口。
6.布依風(fēng)味粽粑
主料:糯米6千克,豬排骨2千克輔料:板栗仁500克,食鹽200克,豬油200克,草果粉25克,蘇麻稈灰50克,粽粑葉1千克,稻草適量制作過程:將糯米淘洗干凈濾干水分,放入容器內(nèi),加入蘇麻稈灰,用手?jǐn)嚢,把米搓成黑灰色,排骨砍?厘米長條,凈鍋上火放油,燒至油溫五成,放入糯米、排骨、鹽、草果粉,板栗仁翻炒15分鐘,起鍋晾冷,用2~3張粽粑葉重疊展開,將炒好的糯米按每個250克和排骨2節(jié)、板栗仁3粒放入粽粑葉內(nèi)。
5.牛癟和羊癟
牛癟和羊癟牛癟和羊癟,是黔東南非常奇特的一種食品,不少外地人難以接受,實(shí)際是衛(wèi)生、科學(xué)、可口的菜肴。它是在宰殺牛羊時,將其胃液取出并過濾干凈,在烹制牛羊肉將熟時,放人適量。烹制好的牛癟和羊癟是黃綠色,入口微苦,有健胃、祛熱和助消化的功效,被黔東南少數(shù)民族視為待客上品。
4.下司酸湯魚
下司酸湯魚下司酸湯魚是黔東南州的四大名菜之一,揚(yáng)名省內(nèi)外。來麻江作客的好朋友或貴人,麻江多以此菜招待之。其特點(diǎn)如下:料選用清水江野生活魚或田魚,如角角魚、鯉魚、鮭魚、鯀子魚、鯰魚等。湯用米酸或辣椒酸加入姜、蒜、蕃茄、花椒、味精、魚香菜等調(diào)配而成。屬純天然綠色食品,色、香、味俱全、肉質(zhì)細(xì)嫩,口感好,湯鮮、刺激食欲,可增加飯量,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上等好菜。
3.下司狗肉
下司狗肉下司狗肉是僅次于下司酸湯魚的好菜,許多過路客人和朋友都喜歡來下司吃狗肉。下司狗肉肉質(zhì)細(xì)嫩,味道純正,準(zhǔn)確地說,下司狗肉叫下司草燒狗肉,正因?yàn)椴捎貌轃夹g(shù),即所謂的“天然”技術(shù),所以它與其他地方的噴燈燒、煤燒煮起來的味道有所區(qū)別。另外,下司人在選狗的時候也比較講究,只要農(nóng)村人養(yǎng)的土狗,不要0狗和飼養(yǎng)狗,并且一般都只要重十多斤的,既不要老狗,也不要太小的狗,故味道與其他地方的有所區(qū)別。
2.凱里紅酸湯
紅酸湯是凱里地區(qū)苗族人民的傳統(tǒng)食品,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所獨(dú)具的色(鮮紅)、香(清香)、味(醇酸、回甜)等特點(diǎn)具有開胃的作用。凱里紅酸湯獲地理標(biāo)志保護(hù)產(chǎn)品。紅酸湯是凱里地區(qū)苗族人民的傳統(tǒng)食品,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所獨(dú)具的色(鮮紅)、香(清香)、味(醇酸、回甜)等特點(diǎn)具有開胃的作用,食用后能令消化不良、厭食等患者胃口大開。凱里人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翩翩”的民間俗語,可見,紅酸湯在凱里人飲食鏈上的重要地位。
1.苗家雞稀飯
主料:白條母雞1.5千克,糯米300克,大米200克輔料:食鹽8克,姜塊50克制作過程:將母雞砍成大塊,凈鍋加水,放入雞塊、姜塊,用大火燒沸,撇去浮沫,改用小火燉 ,雞塊撈起另用;在原湯中放進(jìn)淘洗干凈的糯米、大米,用小火熬煮,邊煮邊用勺不停地攪拌,待米 湯汁稠糊時加鹽拌勻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