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白云寺(河南省洛陽市)
洛陽市欒川縣秋扒鄉(xiāng)之古剎白云寺,背倚千仞白崖,高聳入云。古剎始建于漢明帝永平七年(公元70年),與洛陽白馬寺(始建于公元68年)是同時代建造的姐妹寺,距今約2000年,現(xiàn)存四塊碑碣為證。昔時,晨鐘暮鼓、僧眾誦經(jīng)禮佛聲聞十里開外,香火鼎盛乃豫西一大名寺。土改期間一度遭到破壞,后毀于文革時期,有居士尚記古寺對聯(lián):紅塵滾滾苦海無邊,白云悠悠回頭是岸。今日,古寺在遺址旁邊重建,原遺址依然保存。
9、龍?zhí)端拢ê幽鲜÷尻柺校?/strong>
龍?zhí)端挛挥趶垑]鄉(xiāng)岳社村東南的龍?zhí)逗訓|。因寺附近有一面積約60平方米左右的龍?zhí)抖妹。以寺院大殿結(jié)構(gòu)造型特點,可推斷為金代所建。現(xiàn)存大雄殿、天王殿、東陪殿、僧房等17間。另有土窯7孔,總占地面積3畝多。院內(nèi)石碑多塊,碑面風化,字跡模糊。其中一塊上面有“天和元年”(公元566)字樣,是否為創(chuàng)建年代,尚不能確認。據(jù)傳,原來這里有龍王廟,后改建為佛寺,寺院外西面和北面各有僧塔一座,一為“曉崗云公和尚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寺南有柏林瀑布,風光宜人。
8、藏梅寺
藏梅寺本名白云寺,位于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顧縣鄉(xiāng)回龍灣村,因背靠白云山而得名。舊時香火鼎盛,規(guī)模宏大,有四層院落,頭層為四大天王殿,殿前東壁塑有黃巢坐像,披盔戴甲,氣勢不凡。據(jù)《鞏縣志》記載,唐代黃巢起義西伐長安時,曾在此駐兵,并挖洞貯糧。直到今天,附近還有閱兵臺、練兵場、飲馬泉等舊名。二層大殿供彌勒佛像。三層為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佛。最后一層是僧人居所。藏梅寺位于青龍河谷中,峰巒拱秀,溪流縈回,林木蔥郁,幽靜秀美。
7、觀音寺(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
洛陽觀音寺位于洛陽市汝陽縣城東南十多公里的黃屯村南面,圣王臺村北坡。又稱下寺。北臨汝河,東傍板棚河,南依鳳凰山,綠樹蔥郁,景色宜人。觀音寺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jié)晶,是研究中國佛教文化以及歷史變遷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觀音寺坐南朝北,前低后高,走進門去,依次可以看到一座碩大的山門,高聳的鐘樓,三間大的頭殿、二殿、三殿(正佛殿),精致的石砌“一步三空橋”,左右對稱的迎旭閣、橫霞閣及兩孔石窯。東面窯里的石雕佛像,額題是“何須面壁”,兩側(cè)掛著“莫向他山借石,還來此地做人”的一副對聯(lián),所含禪機耐人尋味。
6、香山寺(河南省洛陽市洛龍區(qū))
龍門香山寺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陽城南13公里處的香山西坳,緊鄰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武則天稱帝時重修該寺,并常駕親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樓坐朝,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白居易曾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清康熙年間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shù)香山”。2003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復,借鑒唐代風格,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5、玄奘寺
玄奘寺又名唐僧寺,位于偃師緱氏鎮(zhèn)唐僧寺村北,緊傍207國道,玄奘寺始建于北魏,原名靈巖寺,隋大業(yè)年間(公元605-618年)幼年的玄奘曾多次到該寺聆聽佛法,玄奘取經(jīng)返回后曾回寺看望僧眾,被譽為大德、大善之人,為了弘揚他堅毅卓絕的精神,又改名為“興善寺",唐太宗曾賜地40頃敕令重修,武周圣歷二年(公元699年)武則天自神都洛陽出發(fā),登封中岳,路過該寺,也曾賜金重修,并賜地百頃。后人為表示對玄奘法師的懷念,又改名為唐僧寺。1996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老居士拜謁唐僧寺,提議更名為“玄奘寺"并親題“玄奘寺"匾額。
4、廣化寺(河南省洛陽市)
洛陽廣化寺 ,是北魏所建龍門八寺之一。八寺分別為石窟寺、靈巖寺、乾元寺、廣化寺、崇訓寺、寶應寺、嘉善寺、天竺寺。寺前山坡建有石階,中有五層高大建筑包括高山門、天王殿、伽藍殿、三藏殿、地藏殿。寺中另有無畏師塔、鐘鼓樓、廂房等。其中“神水亭”內(nèi)有千年神泉,俗傳好人取飲時有水,壞人欲飲時井干。望朝亭,高居山巔,可登臨遠眺洛城,傳說舊時有一皇上來龍門游春,登此處回望都城,忽見宮中有叛逆作亂,急速返宮,得以及時平定,遂建此亭以記之。還有傳聞說這廣化寺是曾經(jīng)武則天離開開封帶發(fā)修行之地。
3、大福先寺
唐代東都洛陽的大福先寺,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著名寺院。大福先寺原名“太原寺”,是天后武則天(624―705)于其生母、太原王妃揚氏(?―670)舊宅所立。中外高僧法藏(643-712,康居人)、菩提流志(覺愛 ?―727)、阿你真那(寶思維 ?―721),地婆訶多(日照,613―687)、善無畏(637―735)、義凈(635―713)、志辯(755―827)、道丕(889― 955)、等人皆在此寺譯經(jīng)或宏揚密教,闡發(fā)律學,傳播三階教。后成為對日本影響極大的律宗傳播中心。
2、靈山寺(河南省洛陽市)
洛陽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報恩寺,亦名鳳凰寺。在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城西靈山北麓,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相傳周靈王寢葬于此,故名其山為靈山,靈山寺也因此得名。寺內(nèi)建筑原有山門、前殿、毗盧殿、大雄殿、藏經(jīng)后樓及左右配殿等。現(xiàn)僅存山門、中佛殿(又名大悲殿)和大雄殿等。大雄殿內(nèi)的三世佛像為明代泥塑作品。磚墻上嵌有歷代題詠石刻二十八幅。大雄殿前階有七級佛塔,建于明代成化十七年(1481年)。大悲殿、大雄殿皆作單檐歇山頂,斗拱梁枋,保留著金代建筑的遺風。
1、白馬寺(河南省洛陽市)
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洛龍區(qū)白馬寺鎮(zhèn)內(nèi)。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nèi)保存了大量元代夾·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1961年,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