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徽州干鍋燉
屬徽菜,以黑豬五花肉 、干野馬芷莧為主料,具有肉香質(zhì)酥爛 肥而不膩 營養(yǎng)豐富等特點。相傳宋元豐年間,蘇軾的弟弟蘇轍在徽州府下屬地績溪做縣令,有次路過績溪當?shù)匾蛔聫R“石照寺”上香,寺廟的主持本身喜好偷吃豬肉,當?shù)弥h令來寺廟上香,慌忙中把準備好的肉和器具放在火茺上。主持將縣令迎接到寺內(nèi)看茶就座,茶過三巡后只聞到寺內(nèi)飄出一股誘人的肉香味,莫非有和尚偷吃豬肉,寺主持看出縣令的心事,打開話題便請?zhí)K縣令為寺廟題詞,蘇轍當即題寫“石照靜清輝,古剎飄肉香”。主持看過蘇縣令的詞面紅耳赤,自知蒙不過縣令,只得從后房取出燉制好的肉招待蘇轍,那香味撲鼻,肥而不膩,肉質(zhì)酥爛,讓他大飽口福吃了個底朝天。于是當?shù)厝藗兗娂姺轮,保留至今?/p>
15、無為板鴨
無為熏鴨,是安徽省無為市特產(chǎn),是安徽省人們最喜愛的特色菜肴之一,始創(chuàng)于清朝年間。其以巢湖麻鴨為原料,配以八角、花椒、丁香、小茴香等約30種中藥和調(diào)料,先熏后鹵,制作而成。無為板鴨選料精細,首選上等麻鴨,制作考究,工藝復雜,先熏后鹵,天然煙熏芳香。成品鴨金黃油亮,皮脂厚潤,肉質(zhì)鮮嫩,醇香味美,兼具北京烤鴨的芳香和南京板鴨的鮮嫩。
14、魚咬羊
魚咬羊是安徽蕭縣地區(qū)特色傳統(tǒng)名菜,是將羊肉裝入魚肚子而后封口烹制而成。孔子周游列國時,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到處碰壁,甚至弄到斷糧的處境。他的學生討來一小塊羊肉和幾條小魚,因饑餓難忍,只好應急將羊肉和小魚同煮。出乎預料,羊肉燴魚湯,十分鮮美。傳說圣人創(chuàng)造“鮮”字,由‘魚”“羊”二字配合,由魚和羊合烹的“魚咬羊”又稱“鮮燉鮮”,也流傳至今。2017年2月,蕭縣魚咬羊獲得游安徽旅游不得不吃的特色皖菜榮譽。
13、清蒸石雞
安徽徽州傳統(tǒng)名菜,此菜湯清香郁,肉細嫩柔滑,原味鮮醇,素以珍品著稱。石雞是棲息在山澗石縫中的一種蛙類動物,乃黃山特產(chǎn)。黃山石雞肉質(zhì)細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鈣等營養(yǎng)成分,并且具有清火、明目、滋補身體的功能,是山珍上品。
12、鳳燉牡丹
是安徽省特色名菜,徽菜擅長燒、燉,作為傳統(tǒng)燉菜典型代表之一,在徽州與沿江江南一帶不僅作為筵席大菜,而且是一道經(jīng)典滋補佳品。此菜系雞與豬肚同鍋,以小火細燉,湯色奶白濃厚,雞酥鮮而含汁,肚質(zhì)軟爛而醇香。雞肉的藥用價值很大,民間有“濟世良藥”的美稱。在徽州與沿江江南一帶不僅作為筵席大菜,而且是產(chǎn)婦常食的滋補佳品。比較適合產(chǎn)婦、年老體弱及久病體虛者食用。
11、符離集燒雞
符離集燒雞是安徽省宿州市·橋區(qū)的特色傳統(tǒng)名菜。中國地理標志產(chǎn)品,也是中華歷史名肴,和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錦州溝幫子熏雞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雞"。正宗的符離集燒雞色佳味美,香氣撲鼻,肉白嫩,肥而不膩,肉爛脫骨,嚼骨而有余香。符離集燒雞形成形成于20世紀初,創(chuàng)始人被認為是韓景玉。原名韓家扒雞,1951年,政府正式命名為符離集燒雞,并逐步形成了當?shù)刈畲蟮漠a(chǎn)業(yè)。2005年7月18日申報了符離集燒雞原產(chǎn)地域保護并取得成功,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chǎn)品;2008年,符離集燒雞成為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10、李鴻章大雜燴
李鴻章雜燴(英文名:LiHongzhang Assorted Dish)也稱為李鴻章大雜燴,是一道傳統(tǒng)名菜,屬合肥菜,始創(chuàng)于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相傳與晚清名臣李鴻章有關。李鴻章雜燴選用雞肉為主料,佐以水發(fā)海參、油發(fā)魚肚、水發(fā)魷魚等輔料烹制而成。此菜是將多種原料合配燒燴而成,故有多味,具醇香不膩,咸鮮可口的特點。
9、中和湯
中和湯是道地的安徽祁門傳統(tǒng)名菜,屬徽菜系,清澈味香,鮮嫩不膩,稀稠適中,老少皆宜。祁門人每逢置辦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湯,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中和原叫作“中河”。中河是發(fā)源于祁門流入江西鄱陽縣境的一條河。特點:清澈味香,鮮嫩不膩,稀稠適中,老少皆宜。
8、方臘魚
方臘魚又名黃山方臘魚,與北宋起義軍首領方臘有關,是安徽省徽州地區(qū)傳統(tǒng)名菜之一。此菜以鱖魚、蝦為主料,運用炸、溜、蒸的不同烹調(diào)方法制成,一菜多形三味,香、咸鮮、微酸甜,別有一番風味。這道菜,選取新鮮鱖魚,特別是皖南黃山一帶山溪名產(chǎn)桃花鱖,采用多種烹調(diào)方法精制而成。成菜后,造型奇特,口味多樣,是黃山地區(qū)特色佳肴。
7、問政山筍
徽州山區(qū)傳統(tǒng)名菜;竹筍是徽菜中的一味山珍,傳統(tǒng)燒法中,一般都用臘肉和竹筍一起燉燒,故又稱為臘香問政筍;問政山筍在所有的筍味中最為鮮嫩,但不夠香,加上香腸、香菇等增香,則彌補了不足,這道菜就稱為兩香問政山筍,是黃山春季時令菜。相傳,南宋年間,徽商崛起,在杭城經(jīng)商的歙人,思鄉(xiāng)情濃,常托人捎去問政山竹筍嘗新,以解思鄉(xiāng)之情、懷故之夢。家人起早將破土的春筍挖出,在新安江行舟時,剝盡筍殼切后入沙鍋,加江水,以炭火清燉,至杭州時打開沙鍋,筍味香脆可口,宛如在家吃鮮筍一樣美味。地道民間徽菜從此便成為了與徽商有關的思鄉(xiāng)美食。
6、黃山燉鴿
黃山燉鴿是安徽黃山特色傳統(tǒng)名菜,取黃山菜鴿與黃山山藥隔水燉制而成。常被人們視作為滋補蔬菜食用,此菜鴿肉滋味鮮美,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有補腦健腎、增強記憶力的食療功效。山藥肉松軟細膩,略甜,富含淀粉,常被人們視作為滋補蔬菜食用。此菜又是一道滋補健身的佳肴。
5、虎皮毛豆腐
是安徽省徽州一帶非常馳名的傳統(tǒng)特色佳肴,屬于徽菜系-素食類;罩輦鹘y(tǒng)名菜素菜之珍品,以其特有的風味在徽菜中獨領風騷五百余年。此萊利用豆腐條進行人工發(fā)酵,讓其表面長出一層白色茸毛,經(jīng)煎、烤、炸后呈虎皮花紋而得名。名菜典故由來,據(jù)說朱元璋有一次兵敗徽州,腹中饑餓難熬,命隨從四處尋找食物,其中有一隨從在草堆中找到逃難百姓藏在此處的幾塊豆腐,豆腐因草堆內(nèi)溫度適宜而發(fā)酵長毛,隨從將此豆腐取回放在炭火上烤熟給朱元璋食用,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鮮美異香,朱元璋食后非常高興。待朱元璋轉敗為勝后,即下令隨軍廚師制作毛豆腐,犒賞三軍。
4、徽州一品鍋
一品鍋是徽州山區(qū)冬季常吃的特色傳統(tǒng)美食,屬于火鍋類。此菜鄉(xiāng)土風味濃,味厚而鮮,誘人食欲。相傳,此菜由明代石臺縣“四部尚書”畢鏘的一品誥命夫人余氏創(chuàng)制。一次,皇上突然駕臨尚書府作客,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燒了一樣徽州家常菜----火鍋。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贊美不絕。后來,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鍋竟是余夫人親手所燒,便說原來還是“一品鍋”!菜名就此一錘定了音。 “一品鍋”的烹調(diào)比較講究,在火鍋里,鍋底鋪上干筍子,第二層鋪上塊肉,第三層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第四層是肉圓,第五層蓋上粉絲,綴上菠菜或金針菜,加上調(diào)料和適量的水,然后用文火煨熟即成。
3、清燉馬蹄鱉
清燉馬蹄鱉又名沙地馬蹄鱉、火腿燉甲魚,是安徽省徽州地區(qū)傳統(tǒng)名菜。是以馬蹄鱉為主料,配以火腿或火腿骨佐味,采用清燉的烹飪方法制作而成;罩萆较硨又猩L的甲魚,形如馬蹄大小,約四兩左右,故稱馬蹄鱉。做成菜后,肉質(zhì)鮮嫩,且無泥土之腥氣。當?shù)剞r(nóng)家早就用其當做食材。明朝初年,徽州紳士將清燉馬蹄鱉作為貢品,進貢給朱元璋皇帝,深得其好感,嗣后即為珍品。
2、紅燒果子貍
紅燒果子貍是安徽地區(qū)特色傳統(tǒng)名菜,屬徽州菜系,咸甜味,貍肉酥爛醇香,色金紅,湯汁稠亮,咸鮮口味中有甜味,十分可口。該菜含有多種營養(yǎng),如:蛋白質(zhì)、脂肪、胡蘿卜素和鈣等。其中的輔料梨,不能與與螃蟹和鵝肉同食,否則會引起胃腸不適。該菜含有多種營養(yǎng),如:蛋白質(zhì)、脂肪、胡蘿卜素和鈣等。
1、臭鱖魚
臭鱖魚又稱臭桂魚、桶鮮魚、桶魚,腌鮮魚,是一道徽州傳統(tǒng)名菜,徽州菜的代表之一,在安徽徽州地區(qū)(今安徽省黃山市一帶)所謂腌鮮,在徽州本地土話中有臭的意思。這“風味鱖魚”聞起來臭,吃起來香,肉質(zhì)鮮嫩、醇滑爽口,保持了鱖魚的本味原汁。俗名臭鱖魚。制法獨特,食而得異香。制作過程有講究,是把新鮮鱖魚用淡鹽水腌漬在室溫25℃左右的環(huán)境中,用木桶腌制最好,肚皮朝上擺放,用山間青石頭或河卵石壓住,時經(jīng)六七天后,魚體便發(fā)出似臭非臭氣味。然后入油鍋略煎,配以豬肉片、筍片,小火紅燒至湯汁濃縮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