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扎尕那景區(qū)
甘肅省迭部縣益哇鄉(xiāng) “扎尕那”是藏語,意為“石匣子”。扎尕那山位于迭部縣西北34公里處的益哇鄉(xiāng)境內,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俗有“閻王殿”之稱。地形既像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巨型宮殿,又似天然巖壁構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正北是巍峨恢弘、雄偉壯觀、璀璨生輝的光蓋山石峰,古稱“石鏡山”,因灰白色巖石易反光而有其名;東邊聳峙壁立的俊俏巖壁,凌空入云,云霧繚繞;南邊兩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門;再南至東哇、納加一帶,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飛輪,流轉不息。
14、甘肅周祖陵國家森林公園
周祖陵森林公園位于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城東山,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因山頂有一座著名的墓冢──周先祖不·(bu zhu)陵而得名。據(jù)史料記載:周人先祖不·失農官之后,西徙定居今之慶陽慶城一帶,從事農業(yè)耕作,在隴東慶陽一帶創(chuàng)建了華夏文明的農耕文化。成為有確切歷史記載的第一個周人首領,由于他功績卓著,死后人們把他葬于此山,氣勢磅礴,河水環(huán)繞,自古歷代帝王均往此地祭奠,成為周朝第一個明確記載的首領。
13、金昌市永昌驪禊古城景區(qū)
驪禊古城,又名“犁禊古城”,位于中國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今焦家莊鄉(xiāng)者來寨),海拔2,400米左右,始建于西漢時期(公元前36年),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城市和軍事要塞,也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民族融合性典型城市,古城建筑以伊特魯里亞建筑技術、古希臘建筑技術和漢朝建筑融合風格為主,后因歷史變遷、風沙侵蝕和人為破壞未能完整保存。驪禊古城因在西漢時期安置流散的古羅馬共和國士兵而為世人所知。2015年,驪禊古城被批準為國家4A級旅游景點。
12、甘肅祁連山自然保護區(qū)
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地處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的祁連山北麓,屬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的自然保護區(qū)。該保護區(qū)為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的自然保護區(qū),總面積265.3萬公頃,以青海云杉、祁連圓柏、蓑羽鶴等生物為保護對象。1986年10月15日,甘肅省人民政府向原林業(yè)部請示,呈請將祁連山保護區(qū)劃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987年10月24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祁連山自然保護區(qū)為省級自然保護區(qū)。
11、崆峒山風景名勝區(qū)
崆峒山風景區(qū)位于甘肅省平涼市城西12公里處,東瞰西安,西接蘭州,南鄰寶雞,北抵銀川,主峰海拔2123米,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的要塞 。崆峒山景區(qū)自古就有“西來第一山”“西鎮(zhèn)奇觀”“崆峒山色天下秀”“雄秀甲于關塞”“道源所在”等美譽。2000年12月:景區(qū)工作先進集體(由中國風景名勝區(qū)協(xié)會授予);2007年6月26日:首批“中國旅游文化示范地”(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授予)。
10、敦煌古城
敦煌古城為漢敦煌郡治,位于黨河中下游綠洲腹地。唐立沙州、元置沙州路、明設沙州衛(wèi),其城址一脈相沿,未曾他遷。據(jù)西北師大敦煌所李并成研究員考證推測,可能是趙破奴從令居向西進軍兩千里,于漢元鼎六年(前11年),乃調集張掖、酒泉郡人力修筑敦煌城這一西陲要塞,并筑有敦煌綠洲外圍的土河、塞城以及馬圈口堰水利樞紐。走在其中便可尋找地域穿梭的神奇感覺。敦煌街是參考了莫高窟中西部古城的壁畫建造的,也是古城內最繁華的街道,在這里可以看到最純正的敦煌古老街道的樣子。
9、肅南縣馬蹄寺
馬蹄寺位于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裕固族為甘肅張掖所特有少數(shù)民族);北距張掖市市區(qū)65公里,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區(qū)。馬蹄寺石窟是一規(guī)模宏大的石窟群體。它包括七個小石窟群,迤邐近三十公里,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傳說:天馬下凡時一蹄落在了這里的一塊巖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個小石窟群。每個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兩窟,總共有七十多窟。
8、敦煌陽關旅游景區(qū)
位于甘肅省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處的陽關,始建于西漢武帝“列四郡,據(jù)兩關”時期。它憑水為隘,據(jù)川當險,與玉門關南北呼應,為漢王朝防御西北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關隘,也是絲綢之路上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亞等地的重要門戶。天馬西出、龍顏大喜;廣利伐宛、用兵神奇;玄奘取經、歸途此間;王維勸酒、渭城譜曲等風云人物、歷史事件渾然一體,不可分割,構成了壯麗的歷史畫卷,積淀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鑄成千古傳唱的陽關盛名。
7、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位于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被世界譽為“世界藏學府”。其鼎盛時期,僧侶達到4000余人,1980年對外開放旅游。拉卜楞寺內珍藏的民族文物和佛教藝術品共計1萬余件。1982年,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廟現(xiàn)存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樣活佛時期所建的佛殿,是位于大經堂旁的下續(xù)部學院的佛殿。
6、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俗稱敦煌雅丹魔鬼城,是敦煌西線旅游大景區(q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園面積346.34平方公里,主要是風蝕作用形成的地質遺跡。2006年1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4A級旅游景區(qū),先后被批為國土資源科普基地、甘肅省科普教育基地、甘肅省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qū)等。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以其獨特的大漠風光、形態(tài)各異的地質奇觀、古老的民間傳說,吸引了無數(shù)勇敢的探險者前來揭開“魔鬼城”神秘的面紗,探尋大自然的奧秘。
5、張掖市丹霞地質旅游景區(qū)
七彩丹霞地貌群位于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鄉(xiāng)南臺村,平均海拔1850米,東西長約45公里,南北寬約10公里。該丹霞地貌群以其面積大、集中,層理交錯、巖壁陡峭、氣勢磅礴、造型奇特、色彩斑斕而稱奇,有紅色、黃色、白色、綠藍色,色調有順山勢起伏的波浪狀,也有從山頂斜插山根的,猶如斜鋪的彩布。2020年1月,甘肅省張掖市七彩丹霞景區(qū)被評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
4、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甘肅省天水市城市建成區(qū)內,地處西秦嶺北支的東端,秦嶺、賀蘭山、岷山三大山系交匯處,中國版圖中心帶;長江、黃河兩大流域分水嶺穿過景區(qū)。1982年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是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地質公園、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qū)創(chuàng)建先進單位、國家5A級旅游區(qū)。
3、嘉峪關市嘉峪關文物景區(qū)
嘉峪關,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5公里處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城關兩側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北連黑山懸壁長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最西端的關口,歷史上曾被稱為河西咽喉,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有天下第一雄關、連陲鎖鑰之稱。嘉峪關是明代長城西端第一重關,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素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zhèn)北臺、西有嘉峪關)的美稱。
2、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
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主要景點有月牙泉、鳴沙山。月牙泉處于鳴沙山環(huán)抱之中,其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鳴沙山位距敦煌市南郊5公里,因沙動成響而得名。鳴沙山為流沙積成,分紅、黃、綠、白、黑五色。鳴沙山月牙泉風景名勝區(qū),1994年被定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榮獲“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之一”等榮譽稱號。2015年7月20日,被批準為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qū)。2016年1月,國家旅游局和環(huán)保部擬認定甘肅省酒泉市鳴沙山月牙泉景區(qū)為國家生態(tài)旅游示范區(qū)。
1、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guī)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內容較豐富的佛教藝術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與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并稱為中國四大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