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初開始我進入湖北日報社會部,實習期三個月,這是我學習新聞專業(yè)后的首次進行長時間的專業(yè)實習,從最近距離地接觸記者的日常生活開始,讓我對傳媒業(yè)及傳媒人有了更加深刻認識。
剛開始到社會部時心情很激動,認為民生新聞應該是與基層最接近的,能夠有很多機會出去采訪,通過自己的眼睛去體驗和觀察,也最容易寫出真實可感的作品。而剛到報社的一個禮拜,記者們每天都在忙碌,而我和其他幾位實習生卻顯得無所事事,整天坐在辦公室里看報紙,主任說通過看報紙來學習是每個實習生必修課。但是,單純得看報紙我們每個人都會做,馬馬虎虎看完自己感興趣的報道,一份報紙半個小時就能翻完,頓時覺得很困惑而又不甘心,總是希望馬上就能跟記者老師一起出去采訪,認為只有走出去才能學到東西。直到后來我才明白,出去采訪的機會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而通過看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學習別人的寫作思路比走出去更重要,因為采訪終究是為寫服務的,一篇好的新聞作品不僅是簡單的事實陳述和材料堆砌,而是融入了記者的思考和看待事物的角度,讀者往往就通過記者的眼睛看到了事實本身,而新聞點的選取和事實材料的建構是記者功底的重要體現(xiàn)。
第一次獨立采訪體驗讓我印象深刻,喜憂參半。喜的是獨立采訪是真正考驗自己的機會,并且能夠大膽自助地進行訪問,不僅是考驗訪問能力和觀察能力,也是考驗人際交往和溝通的能力;而憂的是沒有了老師在就沒有了依賴,總擔心自己會問不出關鍵的信息,也生怕漏掉重要的內(nèi)容,等到寫稿時總覺得材料捉襟見肘。人生中的每一次新的嘗試,不管失敗還是成功都會是進步的開始。所以當接到任務時,我毫不退縮并堅信自己能夠順利完成。這次采訪是去積玉橋滿春街社區(qū)采訪社工機構組織的一次講座活動,是邀請武漢地鐵的工作人員為社區(qū)老人和孩子講解乘坐地鐵的安全常識。去之前與楚馨社工機構的工作人員取得了聯(lián)系,問清楚了活動地點和時間,下午便早早出發(fā),幾乎提前40分鐘到達了活動地點,在去的路上大腦一刻也沒停止思考,把要采訪的對象和要了解的問題在心中列了個大綱。夏老師告訴我這個活動很簡單,應該會以消息的形式呈現(xiàn),那么核心的要素:時間、地點、任務、活動的內(nèi)容和目的,這是必須要弄清楚的。除此之外,對于活動的過程則需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和采訪來補充。到達采訪地點后,社區(qū)駐站社工很熱情地接待了我,并將活動的基本情況做了介紹,每一次單獨執(zhí)行任務時,我都要求自己表現(xiàn)得像一名專業(yè)記者而不是實習生,因為每一個接受你采訪的人都會把你當做記者一樣尊重,所以自己代表黨報的形象也必須專業(yè)。在活動開始前,我采訪了幾位提前到會場的老人,跟他們攀談了幾句,猶豫心中還是有些許膽怯,所以在問完問題后談話就尷尬地停止了。在講座進行中,我陸續(xù)采訪了幾位聽眾和帶學生前來參加活動的校方負責人,在活動結束時還抓住最后的機會采訪了地鐵集團的領導。為了盡快把稿子交給老師,我打的回了報社,在路上時才突然想起忘了問地鐵集團領導的職務和姓名,只好跟之前聯(lián)絡的社工打電話,后悔自己漏掉了這么重要的細節(jié)。消息寫好后給老師修改,夏老師是一位嚴格而負責的記者,他將改完后的稿子發(fā)給我看,并仔細告訴我有哪些問題。比如對于一個活動,除了采訪聽眾和主辦方,還需要采訪協(xié)辦方社區(qū)領導,并且所有的采訪對象必須問清對方的姓名,最好留下聯(lián)絡方式以便后續(xù)補充采訪。并在寫法和用詞上做了更正,讓語言更加自然和流暢。當晚回到家后,我認真對比了我寫的初稿和老師修改后的稿件,寫下了實習日志。
從最初一兩禮拜的“冷板凳”時期,漸漸地跟社會部里每一位老師都熟絡起來,平時沒有機會出去采訪,就幫各位老師整理錄音和收集材料,漸漸得到了幾位老師的信任和認可,之后他們有采訪認為時便會叫上我一起去。雖然主任將我派給了曾老師,但她負責的工作通常是調(diào)查性的報道,所以長期在外出差,我很少有機會能跟隨她一起采訪,因此我成了其他老師的公用實習生,好在社會部的老師從來不計較,只要實習生愿意學習,他們都很樂意給我們鍛煉的機會。我跟崔老師的時間最長,她是社會部資歷較深的名記者,作風干練踏實,采訪寫作經(jīng)驗豐富,每次跟她出去采訪都是一場有條不紊的戰(zhàn)役,寫作思路清晰,采訪對象明確,提問時思路從來不亂,總能抓住核心挖到有價值的線索。最開始接觸她時,認為她很冷酷,平時很嚴肅不愛說話,但接觸久了發(fā)現(xiàn)她其實也有可愛的一面,她會偷偷將車馬費分一些給實習生,沒有特殊任務從不讓實習生跟著加班,分配采訪任務時也會將需要問的問題列明……當實習結束時,我最感激地反而是崔老師,因為從她身上學到的東西讓我受益頗多。社會部是個臥虎藏龍的地方,除了幾位優(yōu)秀的記者,最老練的高手是姜主任。每次選題會上,雖然記者們自己會在各自對口的線路上找線索,但每次重大的報道選題都是主任想出來的,她能夠準確判斷出選題的價值性,并給出切實可行的采訪思路,對于不可行的選題她也會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雖然選題會上實習生只有旁聽的份兒,但這就是一場頭腦風暴,記者們?nèi)w加起來都不如主任一個人思考地深入。
對待每一次實習,我都會認真體會并反思,三個月雖然是彈指一揮就結束了,但足夠讓我對這份職業(yè)有了全面的體悟,也具備了一定的獨立采寫的能力,雖然對于調(diào)查性和觀察性的長篇通訊把握不足,但在采訪能力和材料組織能力上有了明顯進步。雖然目前還沒有明確未來的職業(yè)方向,在記者身上也看到了傳媒人的辛勞和痛苦,但仍然敬畏和喜愛這份職業(yè),這是接觸世界最廣闊的窗口,他們是時代的探索者,看到得更多更清楚所以更掙扎更痛苦,但他們也在孵化和孕育希望。我從不認為紙媒在web2.0時代是走向衰落和消亡的,因為思想不會停止,沒有了創(chuàng)造力的紙上耕耘,信息再多也只是過眼云煙,唯有走進思想的山谷才能聽到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