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朋友你們好:
我1997年參加工作,至今已經十五年了。從教十五年來我一直擔任班主任兼語文教師。作為一名班主任始終堅持出全勤,出滿勤,干滿點。從未因私事耽誤學校的一件事和學生的一節(jié)課,一節(jié)自習輔導。身為班主任,始終堅持做到眼勤口勤腳勤,能做到愛班級愛學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十五年對于整個歷史長河來說,只不過是滄海一粟。對于人的整個生命來說也只不過是轉瞬即逝。但是,我們每個人卻可以把它賦予不同的含義。
一、“對待學生,該這樣想: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
每每想到這句話,我仍然感動,因為話語中對學生真誠的愛足以讓人震撼!也讓我明白了,一名出色的班主任,不僅要教藝精湛,有敬業(yè)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情感的投入,要懂得人性、人道和人情。
由于低年級孩子認字不多,理解能力尚滯留于較低層次,因此老師的引領作用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一年級孩子最喜歡告狀了,誰打我了,誰碰我的鉛筆之類……教過低年級的班主任都會覺得很煩瑣。于是,我就抓住時機,利用午會和班會,和孩子們一起閱讀孔子的《君子之道》,告訴大家:“君子”的第一個要求就是要做一名善良的人,怎樣才能算一名善良的人?我就和孩子們展開討論,于是大家知道了:要有寬闊的胸懷,會原諒別人;能樂意幫助別人;小事不與別人斤斤計較的人……記得那天下課后,有一位小朋友悄悄地走到我身邊,笑著問我:“陶老師,我算不算君子?”我也笑著說:“你自己想想,覺得自己怎樣?”她想了一想,說:“哦,我有時候有點像,有時候又不像。”我說:“那你要改正缺點!”我覺得打那以后我們班告狀的孩子明顯少了。孩子們在成長。
我們班里有的孩子喜歡把橡皮切成一塊一塊的,然后當玩具玩;鉛筆掉了,沒人認領……浪費現象很嚴重。我就和孩子們一起讀《感恩的莊稼》,讓孩子知道當自己生活得很幸福的時候,別忘了還有人生活還不幸福;當你快樂的時候,別忘了把你的快樂讓大家一起分享,讓大家和你一起快樂。要懂得珍惜。
好多孩子做錯了事不敢承認,你要調查清楚那得化好多時間和精力。你得清楚不能冤枉人,然而處理不當又會使受到“傷害”的小朋友感到傷心,家長還要來責問……《一堵墻改變一個人的命運》講的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爾瑪公司的現任老總成長的事跡,通過師生共讀,孩子們懂得了誠實,也知道了做錯事要勇于承認,學會誠實。
當孩子學習態(tài)度松松垮垮時,我給他們讀彼爾·蓋茨苦讀、苦背《圣經》的故事,激勵孩子做事情不能追求盡力而為,而應該是竭盡全力的道理……
在我的引領下,班中的孩子現在都很喜歡閱讀,他們學會了寬容、學會了感恩、學會了誠實、學會了分享……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現在電視、網絡等媒體的信息量很大,好多孩子無須閱讀就能知道很多東西,因此不少孩子離閱讀越來越遠;有的孩子手捧書本,卻讀得膚淺、讀得功利、讀得浮躁,沒有思考,沒有閱讀的深度。更為嚴重的是,許多學生的閱讀是家長、老師“逼迫”的。雖然電視、電腦等媒體也能讓孩子增長知識,但一個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很難想象他會喜歡學習。
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培養(yǎng)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孩子自主閱讀,自主體驗,真正做到“快樂學習,學會做人”。 是我們做教師的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在座的各位家長的責任。
二、“班級是一個家,班主任和學生都是家中的成員!
從這句話中,我們可以讀出兩個字:平等。
班主任與學生在認知能力、知識水平上暫時存在差異,但人格上是平等的。班主任能夠聽取學生意見,不輕易指責學生,班級里充溢著民主的氛圍。
平等,還體現在班主任對班級事務和活動的參與的熱情投入。大事不說,且說小事。當班主任走進教室,遇到地上有紙屑、講桌凌亂是難免的事。如果教室里同學都在學習,那么你自己彎彎腰、動動手、擦一擦,學生會看在眼中,自然會潛移默化,在無形中形成一種自我約束力,模仿著為班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切莫亂批評指責,然后指手畫腳一番。“喊破嗓子,不如放出樣子!币虼耍恳淮未髵叱,我都會帶領學生積極投入勞動,盡管孩子們很小,但在他們的眼里,老師總是在教室里掃地、擦黑板、拖地、擦玻璃等,他們會在老師的勞動中受到感染,有很多學生便主動的掃地,盡管還不會掃,但是那份積極主動為班級做點貢獻的心已經有了;大課間時,我和同學們在操場上一起運動,一起加油。師生其樂融融,校園里平添了一道和諧、亮麗的風景。
我想,一個班主任只有從心底愛班級這個家,平等地愛這個家中的每一個成員,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家的溫馨,這個班級才能在和諧中不斷的進步。
三、“難為情,而不難堪,是教育的‘度 ’。”
談愛心,講平等,并非凡事都遷就、順從學生。批評和表揚一樣重要,只是要掌握好這個“度”。
集體榮譽的攀升,硬朗的班風形成,離不開適度的、讓學生難為情而不難堪的批評。關于批評,我有兩點建議:一是不輕易忽視第一個犯錯誤的同學,及時糾正;二是可嘗試采用“退三進一”式批評方法,即在批評學生一個缺點的時候,不妨先表揚他的三個優(yōu)點。這樣,批評會讓學生心悅誠服。
上周,我們班級的一個同學找我承認錯誤,這個學生因為個人衛(wèi)生沒有搞好,而給班級扣了分。當時,我首先對他能夠主動承認錯誤給予了肯定,又委婉地指出小事做得不精彩,將來大事也會做不來。這樣一來他感到難為情,但并不難堪,要求做一周的衛(wèi)生來彌補自己的過錯。分是扣了,但也給了學生用行動凈化心靈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應該說,屢教不改的孩子是一次又一次“難堪”累積而成的,我們每一位班主任都不該成為給孩子制造難堪的人。
四、“對的,不一定是合適的。”
很顯然,這句話講的是“方法”。
“對的,不一定是合適的!庇幸粋極端的例子:一個孩子剛出生,有人說他將來做官,也有人說他將來發(fā)財,家人聽了很高興?墒橇硪粋人說了一句真話:他將來一定會死的。結果,可想而知,此人被痛打了一頓。
這個極端的例子給了我們教育者一個啟示:教育學生時,有些真言是對的,但學生在感情上不接納你。
我們平時一定會教育學生要孝敬父母,可我們的苦口婆心,大呼可憐天下父母心,反復渲染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學生們可能仍是無動于衷,甚至會小聲嘀咕。我有一次在班級里也談孝敬父母,卻改變了空洞說教的方法,給學生講了個故事:
一天,一位年邁的老爺爺和他的成年的兒子走在路上,老爺爺看到前方樹上有鳥,問兒子:“樹上是什么?”兒子說:“烏鴉!边^了一會兒,老爺子又看到前方樹上有鳥。又問兒子:“樹上是什么?”兒子不耐煩的說:“烏鴉!”后來,前方又出現了棲息著鳥兒的樹,老爺爺再次問兒子:“樹上是什么?”兒子急了:“我不是說過了嗎?是烏鴉!真啰嗦!”老爺子不再說話了。到了家里以后,老爺子用一雙抖抖索索的手從抽屜里拿出一本已經發(fā)黃的日記,兒子翻過一看,這是自己小時候父親寫的日記,上面寫著:今天我?guī)е鴥鹤尤ネ,兒子連續(xù)問了幾次樹上的鳥兒是什么?我高興地告訴他“是烏鴉”。兒子長大了,會問了,我真幸福!看到這里,兒子哭了,抱住年邁的老父親,說:“爸,您盡管問吧,樹上的鳥兒是烏鴉!”
五、不斷學習,鉆研業(yè)務。
我參加工作的這些年,可以說是語文教學不斷改革和探索的幾年.在這幾年里,市教育局不斷提倡改革,鼓勵教學上的大膽創(chuàng)新.在這種教學思想的指引下,我也努力探索,大膽嘗試,逐漸摸索出了一套適合自己教學的方法.為了調動學生上課參與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我采取了如下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1.牢牢把握“讀”的環(huán)節(jié),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說的就是“讀”的重要性.上課的時候,我著重于讀,但也注重讀的方式和方法,那種“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讀”是沒有什么效果的.從方式方法上來說,我把“讀”分為個人“讀”,小組“讀”,帶“讀”,搶“讀”,競賽“讀”,其中學生最喜歡的就是競賽“讀”了.具體操作是這樣的,我把全班同學分為四組,以組為單位,然后進行朗讀比賽.一組在“讀”的時候,其它組就聽,等到這組讀完后,其它組就指出這組在“讀”的過程中讀錯的字.錯一個扣10分,然后把這組的最后得分記入他們的學期總分,學期末進行獎勵.由于有這么一個強有力的競爭機制,學生上課的參與熱情相當高,他們大多能把別人讀錯的字找出來,并且輪到自己讀的時候也相當認真.事實證明,這種“讀”的效果是不錯的.
2.注重課堂提問的藝術,引入競爭機制,讓學生上課積極思考.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會不斷地提出問題,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太大、太泛、太難,都很難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在每一節(jié)課上課之前,都做了認真的準備,把要在上課的時候提出的問題做到心中有數.要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針對學生的掌握情況,分別叫不同的學生來回答.由于問題設計得比較合理,學生接受起來就容易多了.為了調到學生上課參與的積極性,我常常采取小組競賽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和前面介紹過的朗讀競賽的方法是一樣的,學生對這種方法相當歡迎,為了給自己這一組爭光,可以說個個都積極地思考,小組討論的氣氛也相當熱烈.學生上課參與的積極性高了,上課的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我與全體同事共同努力,為我校教育教學任務的完成,特別是校語文教學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取得了一點成果。同時,自身肯定有諸多缺乏之處存在逝者不可追,來者猶可鑒”今后的工作中我將繼續(x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