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感性動物,人類因為有了感情,因而有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自古以來,不同地域的文化中都把“感恩”作為一項重要的做人標(biāo)準(zhǔn)。西方文化中對上帝的尊奉,東方文化中對孝道的推崇、對祖先的追思和祭祀,無不反映著人類“感恩”的心理傾向。在蒙昧?xí)r期,人們因無知而敬天敬地,乃至山水鳥獸,后來演化出來神。如果說這些不切實際的話,后來對給過自己好意的人以感激與報答,包括父母、朋友、乃至陌生人,則是更樸素、更真誠的情感表達(dá)。
古人蒙昧落后,生活艱難尚知感恩天地,感恩自己心目中假想的神,物質(zhì)貧乏尚能敬事父母,懂得“投桃報李”的道理。作為充分享受現(xiàn)代文明的我們,是否就不再需要“感恩”了?我想仍然是需要的,只是要對“感恩”作更符合時代的理解,傳統(tǒng)的感恩觀念我們需批判的接受,但我們更應(yīng)該思考一下感恩的由來、為什么感恩、怎樣感恩、懂得感恩的人怎樣、不懂感恩的人又怎樣?這些問題。
“感恩”是一種成熟的心理,這種成熟不是由年齡界定的。心智初開的孩子已有感恩思想的萌動,而有些人虛度一生也不知道“感恩”為何意。我們大學(xué)生正值由天真懵懂走向成熟的重要轉(zhuǎn)折點,心理波動大,能否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對今后的整個人生歷程將產(chǎn)生本質(zhì)的影響,而“感恩”則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話題。
這次活動討論的是老話題,但激發(fā)的是新思維,愿對生活有所深思的同學(xué)把你對生活的感悟和對“感恩”的理解說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探討。希望通過思想的碰撞,生發(fā)出能點亮我們?nèi)松窡舻幕鸹ǎ纬晌覀冃乱淮嗄耆俗约旱乃枷,這將是支撐我們這一代人精神殿堂的柱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