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谷寺英語導游詞篇一: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靈谷寺風景區(qū)。靈谷寺元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的獨龍阜,也就是現(xiàn)在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為南朝時寶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明朝初年,遷蔣山寺于此,改名靈谷寺。有“天下第一禪林”之稱,原靈谷寺規(guī)模宏大,規(guī)模之大:;財力之雄:統(tǒng)領南京12座寺廟,寺外有莊田40余處,有耕地,山地,池塘共3萬5千余畝;僧侶之多:最多是達千余人,靈谷寺是接待寺,許多僧侶到此來學習、交流。靈谷寺在歷時變遷中被毀壞很嚴重,清咸豐年間被戰(zhàn)火嚴重破壞,在同治年間,遭破壞最為嚴重,除無量殿外基本以全毀。1928年1北伐勝利后,成立了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籌備委員會,改靈谷寺廢址為“陣亡將士公墓”,用以紀念北伐陣亡將士,成為民國時期益處重要的中山陵園附屬紀念區(qū)。1949年后,改為靈谷寺公園。“靈谷”二字,是朱元璋來自命名,其來歷有多種說法,但均有山有靈氣,谷有合水之意。
現(xiàn)在我們站的這座小橋叫“迎駕橋”相傳是眾僧為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從前面不遠處過去是一個半圓形的水池就是“放生池”,又叫“萬工池”。寺前放生池是一般寺廟的傳統(tǒng)布局,據(jù)說當年朱元璋曾動用萬名軍工筑成這個池子,所以放生池又叫做萬工池。繞過萬工池,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座單檐廡顛式的仿古三拱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建立在原靈谷寺金剛殿,門上面施以彩繪,綠色琉璃瓦廡殿式頂,藍色的瓦當是特制的,上面飾有黨徽圖案。門外的一對北試漢白玉石獅,是從北京運來的肅順墓遺物,是由北平分會所贈,原門額上是“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xiàn)改為著名書畫家錢松巖先生書寫的“靈谷勝境”。進入山門,我們看到的就是紀念牌樓。這里是靈谷寺的天王殿,F(xiàn)在的紀念牌樓為一座五門十一脊的鋼筋水泥仿古牌樓,是仿照北京明十三陵入口牌樓的形式而建。正中橫額上南向有“大仁大義”匾額,北向有“救國救民”匾額,所以牌坊名為“大仁大義坊”。這些字均出自中常委主席張靜江之手。匾額兩邊刻有梅花圖案,嵌瓷制黨徽圖案,綠色琉璃瓦當上同樣有黨徽圖案。牌坊前有一對漢白玉雕刻的石獸,名為貔貅。貔貅是古代傳說中的神獸。把貔貅放在這里既是為了守衛(wèi)陵墓,也象征著國民革命軍能征善戰(zhàn)。這座石雕是由陸軍十七軍贈送的。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就是靈谷寺著名的無量殿了,無量殿因其主要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它通體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一寸梁木,故又叫無梁殿。正因為無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戰(zhàn)火中幸存。在造公墓是加修重檐廡殿頂。它是我國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結構建筑,比蘇州開元寺、寶華山隆昌寺、山西顯通寺、峨眉山萬年寺的無量殿都要大,F(xiàn)殿東西長54米,南北進深38米,高達22米,重檐九脊,正脊上有三個琉璃制的喇嘛塔,F(xiàn)在大家跟著我進入無量殿,殿內頂部呈穹窿狀,里面設有門窗,外觀面五間三門,室內進深三間,實際上是三排筒子券,中券最為高大,橫跨11米,高14米,,前后券寬4.8米,高7米,側面為縱連三間的大筒券。中券正中三個券朧內,原供奉西方三圣,即大勢至菩薩、無量壽佛和觀音菩薩。在造公墓是,請走佛像,改為公墓的紀念堂,正中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東為“國父遺囑”,西為“民國國歌”,上有采光孔,有光透入,增加了佛像的神秘感,也有透光的作用。四周的墻壁上嵌有110塊青石碑,上面刻有33224名北伐陣亡烈士的戰(zhàn)役地、軍階職務和姓名。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無梁殿已開辟成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此名是陳立夫所題,館內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孫中山為首的57位名人,組成22組場景,再現(xiàn)了辛亥革命的重要人物和歷史事件。
靈谷寺公墓中軸的終點是一造型精美的巍峨巨塔,建成于1933年初,為陣亡將士紀念塔,后改名靈谷塔。塔是鋼精水泥結構,仿照古典樓閣式建造,造型優(yōu)美典雅,具有民族特色。塔基是直徑30米的平臺,正面為丹陛式臺階,丹陛上有石雕“日照山河”圖案。塔身九層八面,高61米,是目前南京地區(qū)最高的塔,底層外壁四面刻有手書“精忠報國”四個楷書大字。四個門楣,前門是“靈谷塔”,后門是“有志竟成”,側門是“成功”“成仁”。塔內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盤旋而上,共252級。2至4層內壁鐫刻著《孫總理北上是在黃埔軍校的告別辭》,那有力而灑脫的標準草書,是追隨孫中山先生的元老于右任先生的手筆。第5至8層是民國元老吳敬恒的篆書《孫中山黃埔軍校開學訓詞》。第9層沒有碑刻,供游人登高賞景,有“高瞻遠矚”之意。
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單層覆閾偷哪顧,就蕽摝公塔,是你姱高僧宝志禅师的念欮。塔正中有一块三绝碑,图文已模糊不清。灾]系謀鈧刑煤蟊謨幸豢槿耐乇荊渲形獾雷踴姹,李白袇菜捠,颜真卿蕶唯,即为三绝。后乾隆南褌}楣人攏詰諶沃乜談帽牽饃稀熬煌林改稀彼淖鄭坪躋丈稀八木鋇娜饒幀O衷詿蠹腋盼彝廈嫻鬧竟鈄擼庾竟釷竊旃故蔽4嬉恍┍χ鏡囊偶L氐亟ㄔ斕。宝志是你姱宋的一位高僧,据肃圎为一朱袓渚人哉橊硞}蟹⑾質昭。传水敠志有语丫壞能力,宝公伎c峽傅氖攣鋃加性な咀饔,预示着你姱齐(刀)、梁(硵]、硵nǚ鞒荊┫嗉談嫻囊鎩K投裱鍔疲廊慫粗,首l菜抵小凹霉鋇腦。志公滇晧涡两件明代遗五P皇怯兇牌鷸刈饔玫姆衫醇,二是双龙石。据推测,双龙石仅是灵谷寺巨碑抵\保硨捅繅巡恢。詢嗱西几十脺蚀为抵R咕芍貳?
無量殿后東側即為現(xiàn)在的靈谷寺,是于右任題的寺匾,但卻不能喝明代的靈谷寺相比擬,只是同治年間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所造的龍神廟,民國時造公墓蔣無量殿的佛像遷到這里,改為靈谷寺,規(guī)模小了很多。靈谷寺本來是祀奉寶志遺骸的寺廟,所以門前照壁上書寫有“普濟圣師應化真身道場”和佛號“南無阿彌陀佛”的字樣。山門里就是天王殿,除了供奉彌勒、韋陀和四大天王塑像外,東墻上有碑銘《靈谷寺龍王廟記》是曾國藩撰寫的,西墻上的“祈雨碑”是明代的遺物。塔內有玄奘的頂骨舍利,在木鎦金的佛牙塔中,是中國佛教界的至寶。靈谷寺東側的這池泉水,即是大有名氣的“八功德水”是曾國藩祈雨的地方。在這里路分二道,正北是民國元老譚延闿的墓道,向東是鄧演達烈士墓。譚墓墓道起點是一塊精致的漢白玉石碑,原刻字被磨去改為“靈谷深松”四字。譚墓墓道周圍有國葬令碑、牌坊、祭堂、花壇、華表、銅鼎、祭臺、墓冢等,做工十分精美。鄧演達墓位于原第二公墓的舊址上,它是黨內軍要員,1957年遇難二十六周年紀念日,有農工民主黨各界人士在這里舉行安葬公祭典禮。“鄧演達烈士之墓”由何得凝女士題寫,碑背為農工黨中委撰寫的銘文。
好了,各位旅客們,靈谷寺的介紹在這里就將結束了,希望大家在游覽之后留下鮮明的印象。
靈谷寺英語導游詞篇二:
各位游客,我們今天參觀的景點是靈谷寺。
【靈谷寺概況】
我在門口廣場向大家介紹一下靈谷寺的歷史概況。靈谷寺原來座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獨龍阜,也就是現(xiàn)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為南朝時寶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監(jiān)十三年(公元515年)12月寶志圓寂,梁武帝花20萬銅錢買下獨龍阜并葬寶志和尚于此。同時建開善精舍,這就是最初的靈谷寺。梁武帝的女兒永定公主出資在墓前建五級琉璃寶珠,稱“志公塔”,獨龍阜也因塔上的寶珠而被稱為玩珠峰。其后不久改為開善寺。唐代稱“寶公院”,南朝時叫“開善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稱“太平興國寺”,慶歷年間改稱“十方禪院”,明初稱為“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選孝陵墓址,相中蔣山寺這塊風水寶地,于是降旨遷寺。
靈谷寺原來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獨龍阜,也就是現(xiàn)在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為南朝時寶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監(jiān)十三年寶志和尚圓寂后,梁武帝蕭衍之女永定公主買下此地,為他在墓前建五層舍利塔,上置琉璃寶珠,稱“志公塔”,獨龍阜也因塔上的寶珠而被稱為玩珠峰。其不久改名開善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卓有聲名的大寺。唐代稱“寶公院”,南朝時叫“開善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稱“太平興國寺”,慶歷年間改稱“十方禪院”,明初稱為“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選孝陵墓址,相中蔣山寺這塊風水寶地,于是降旨遷寺。
洪武十四年九月動工,十五年九月完工,為了撫慰眾僧,親自賜名為“靈谷禪寺”,書寫“天下第一禪林”匾額懸于寺門。當年靈谷寺規(guī)模十分宏大,占地五百畝,最盛時有僧人千余名,殿堂數(shù)百間。后因戰(zhàn)火遭到嚴重破壞,只有無梁殿因全部用磚石砌成,才得以獨存至今。
。保梗玻改瓯狈倮,南京國民政府選定靈谷寺舊址建陣亡將士公墓,來紀念北伐陣亡將士。新中國成立后,改名靈谷公園,盡管這里是寺廟、公墓、公園的混合體,但人們還是把這一帶稱為靈谷寺,可見靈谷二字的魅力。它是朱元璋親自命名,來歷有多種說法,但都為山有靈氣,谷有合水之意。
【萬工池、紅山門、大仁大義坊】
各位朋友,我們面前的半月形池就是寺廟前常見的放生池。相傳朱元璋見這里有景無水,命一萬軍工挖筑而成,所以也叫萬工池。池的西端不遠有一小石橋,叫迎駕橋,傳說是眾僧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
繞過放生池就是靈谷寺的山門,其形式為三拱門,上覆綠色琉璃瓦,外墻為紅色,所以也叫紅山門。門額上原來刻著手書的“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xiàn)改為書法家錢松喦所書的“靈谷勝境”四字。門外的一對石獅是建造公墓時北平軍分會所贈。
進入紅山門,在42層臺階上聳立著一座五門十三脊的陣亡將士牌坊,斗拱托頂,上覆綠色琉璃瓦。牌坊上中門門額上刻有“大仁大義”四字,背面是“救國救民”,都是元老張靜江書寫的。大家細看,上面的瓦當都是黨徽圖案,體現(xiàn)了設計者的良苦用心。牌坊前有一對石獸,名為貔貅。貔貅為古代傳說中的神獸,具記載“似虎、似熊;一名執(zhí)夷,一名白狐,又稱白羆”。傳說“貔貅每臨戰(zhàn)陣,所到戰(zhàn)鼓便勇猛前驅”。把貔貅放在這里象征著國民革命軍的能征慣戰(zhàn)。這是由陸軍十七軍贈送的
【無量殿】
各位游客,前方就是靈谷寺最著名的景點無量殿。
重檐九脊,大屋脊正中有三個琉璃制喇嘛塔。殿東西寬50多米,縱深34多米,殿內頂部呈穹隆狀,高達22米。靈谷寺是禪凈雙休的寺廟,所以無量殿里原來供奉著西方三圣,即西方極樂世界(西方凈土)的主佛無量壽佛(又稱無量光佛,阿彌陀佛)和觀世音、大勢至兩個脅侍,祀二十四諸天,為藏經之所在。無量殿因當年其中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又因其通體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一寸梁木,又稱無梁殿。正因為無梁所以它才得以在戰(zhàn)火中幸存,這是靈谷寺
惟一基本保持下來的明代建筑,但僅殘留拱券。無量殿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迄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它是我國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拱券結構建筑。比蘇州開元寺、寶華隆昌寺、峨嵋山萬年寺的無梁殿大得多。
請各位隨我進殿內參觀。1928年,政府把它改為陣亡將士公墓的祭堂,將原先供奉在中拱券中佛臺上的佛及諸天像被搬走,F(xiàn)在正中為“國民革命烈士之靈位”,東為“總理遺囑”,西為“國歌”;祭堂四周墻壁上還嵌有110塊青石碑,上面刻著33224名北伐陣亡烈士的戰(zhàn)役地、軍階職務和姓名。共十六萬五千字,祭堂修復竣工后,定名為正氣堂。
1994年,這里辟為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蠟像,共組成22組場景,蠟像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再現(xiàn)了中國近代歷史風云。
【一號公墓】
無梁殿后有一片半圓形的大草坪,這里原是一號公墓,后面東西各立一個紀念碑。東為“淞滬抗戰(zhàn)十九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西為“淞滬抗戰(zhàn)第五路軍陣亡將士紀念碑”。1932月28日,日軍突然進攻上海閘北,駐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不久,張治中率第五路軍赴滬抗戰(zhàn),沉重地打擊了日軍。1933年1年,兩軍采用“代表葬”,共有128位烈士葬入第一公墓,暗寓淞滬抗戰(zhàn)的時間為1月28日。原公墓現(xiàn)已改成花圃,中間是一株樹型巨大的桂花,人稱“桂花王”,其間銀杏、桂花擁簇,有牡丹、月季、臘梅等四時花木
,并且成為了南京靈谷桂花節(jié)的主會場所在地。
【松風閣】
花圃后的建筑膠松風閣,是1931年建造的,當時為革命紀念館,現(xiàn)已辟為茶室和小賣部。這里原是古靈谷寺律堂的舊址。這是一座鋼筋水泥結構的大型仿古建筑,屋頂為歇山重檐式,綠色琉璃瓦頂,重檐間懸掛有“松風閣”的匾額。閣后廣場中央,立有一石鼎,上刻“垂勛銘鼎”四個大字,是當時安徽省主席劉鎮(zhèn)華獻給公墓的紀念物,它是眾多贈品中存世不多的遺物。
【靈谷塔】
前方100多米處,就是靈谷塔,即陣亡將士紀念塔,于1931—1933年重新修建的,由美國著名建筑師茂飛和中國建筑師董大酉設計。塔為鋼筋水泥結構,仿照古典樓閣式建造,是我國造塔的“新式者”。塔基是直徑30.4米的八角形平臺,周圍護以雕花石欄,塔基正面有丹陛石階,中間是日照山河圖,長5.2米,寬2.8米,用的是白色花崗巖石料。底層外壁上刻的“精忠報國”四個楷書大字是所寫。正門額帽上的“靈谷塔”三個字是解放后陵園管理處第一任處長高藝林所寫。塔高66米,九層八面,鋼混及花崗巖結構,外形是樓閣式塔樣式。每層回廊筑有仿古石圍欄,供游人憑欄遠眺。塔中有螺旋形轉梯直通塔頂,共252級。
靈谷塔內外四壁上,嵌滿大理石碑,留下許多名人字跡。從第二到第八層,每層都有四方石碑,內部共有28塊碑。二、三、四層12塊上,鐫刻著孫總理北上時在黃埔學校告別辭,是于右任先生的手筆。第五、六、七、八層的十六塊碑上,刻的是民國13年6月16日孫中山先生在陸軍學校開學訓詞,剛勁的小篆是吳稚輝(敬恒)先生的書法第九層無碑刻,供遠眺山巒林海,有“高瞻遠矚”之意。
【寶公塔】
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一座寶公塔,是南朝梁武帝用來安葬寶志和尚的舍利塔,寶公塔前嵌有一塊黑色的石碑,碑刻上刻有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和尚像,左側刻有李白的贊詞,字為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所書,因此碑集唐代三位名家之絕技,故稱三絕碑。在東側,還有在原來龍王殿基礎上修建的小靈谷寺,后院內的大遍覺堂內供奉著三藏法師頂骨舍利和赴西域取經的有關資料。頂骨舍利供奉在木制鎦金的佛牙塔中,這是中國佛教界的至寶。
各位游客,靈谷寺的主要建筑我們已經基本參觀完畢。靈谷公園內還有譚延凱墓、鄧演達墓、八功德水等景點,各位可以自由參觀。謝謝大家!
靈谷寺英語導游詞篇三:
靈谷寺原來座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獨龍阜,最初為南朝時寶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監(jiān)十三年(公元515年)12月寶志圓寂葬于此,建開善精舍,這就是最初的靈谷寺。唐代稱“寶公院”,南朝時叫“開善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稱“太平興國寺”,慶歷年間改稱“十方禪院”,明初稱為“蔣山寺”。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18年),朱元璋選孝陵墓址,相中蔣山寺這塊風水寶地于是降旨遷寺,F(xiàn)靈谷寺于洪武十四年九月動工,地處紫金山東南麓,十五年九月完工,朱元璋敕封“靈谷禪寺”,山門親書“第一禪林”。1928年11月,成立了以為主任委員的國民革命陣亡將士公墓籌備委員會,改靈谷寺廢址為“陣亡將士公墓”,用以紀念北伐陣亡將士。解放后辟為公園,幾經修葺,才形成現(xiàn)在的格局。
現(xiàn)在我們已經到入口處了,大家請看這座牌坊,它簡潔大方,是仿照南朝時候的式樣建成的前面有一座小橋叫“迎駕橋”相傳是眾僧為迎接乾隆圣駕的地方。由此進里,面前半圓型的水池就是寺院里常見的放生池,是供香客發(fā)生行善用的,靈谷寺的放生池有叫萬工池,這是因為朱元璋這里有山無水,動用上軍萬才掘成此池的。
繞過萬工池,我們就可以看到一座單檐廡顛式的仿古三拱文武方門,文武方門是建立在原靈谷寺金剛殿,門上面施以彩繪,頂上蓋著綠色的琉璃瓦。門外的一對北試漢白玉石獅,是從北京運來的肅順墓遺物,是由北平分會所贈,原門額上是手題“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現(xiàn)改為著名書畫家錢松巖先生書寫的“靈谷勝境”。
進入山門,步過青石甬道,倆側松柏參天,桂樹濃蔭,在甬道的盡頭大家就能看到一座六柱五門十一樓的大牌坊,頂覆綠琉璃瓦,柱石是二道四方須彌座,梁枋仿彩畫淺刻紋樣,斗拱挑檐,氣派不凡。五間坊門的上端石坊上都嵌有瓷質黨徽,中間夾枋上刻有四朵梅花圖案,正面梅花中間寫有“大仁大義”四字,背面是“救國救民”。坊前石臺上立有一對高檔漢白玉雕刻的貔貅。神話傳說貔貅
是黃帝作戰(zhàn)陣前沖鋒陷陣的兇猛神獸,每至陣前,一往無前,所向披靡,此物放在這里象征陣亡將士的忠勇威武,是陸軍第十七軍所贈。
經過一條花木扶疏的小徑,我們就來到了一座古建筑前,這就是靈谷寺著名的無量殿了,無量殿因為當年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它通體是磚石拱券結構,不用一寸梁木,故又叫無梁殿。請大家跟我一起進去,殿內頂部呈穹隆狀,立面設有門窗,正面五開間,室內進深三間,實際上是三排筒子券,三個拱券試大門中一中券洞最大,橫跨11米,高14米,無量宮內原供奉西方三圣,即無量壽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造公墓時,請走佛像,改為公墓的紀念堂,正中為“國民革命烈士靈位”,東為“國父遺囑”,西為“國歌”,上有采光孔,有光透入。四周的墻壁上嵌有110塊青石碑,按戰(zhàn)役地點、部隊編制、軍階職務排列將陣亡將士刻于石碑之上33224人,,F(xiàn)在大家看到的無梁殿已開辟成辛亥革命名人蠟像館,展出了辛亥革命前后以孫中山為首的57位名人,組成22組帶有故事情節(jié)的場景,形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展現(xiàn)了一幅近代中國的歷史畫卷。
無梁殿后有一片半圓形的大花圃,這就是第一公墓,在它的東邊有二號公墓,西邊有三號公墓,一號公墓主要安葬在北伐戰(zhàn)爭和淞滬抗戰(zhàn)中陣亡的將士,現(xiàn)在的公墓已改為花圃,有牡丹,月季,臘梅等四時花木,并且成為南京靈谷桂花園的主會場所在地,大家看正中那株巨大的桂花,它就是有名的“金陵桂花王”。
在高大櫟樹的濃蔭覆蓋下,繞過墓墻,我們看到陡階高臺之上,有一寬闊恢宏的殿宇,它是一座大型仿古建筑,屋頂為重檐廡殿式,琉璃瓦頂,重檐間懸有松風閣的匾額,F(xiàn)在的松風閣已辟為茶室和小賣部。松風閣后廣場中央有一石鼎,上刻“銘鼎垂勛”,是當時安徽省政府主席劉鎮(zhèn)華贈給送公墓的紀念品。
在松風閣后100多米處,是一座造型完美的現(xiàn)代寶塔——靈谷塔。靈谷塔原名陣亡將士紀念塔,是南京地區(qū)最高的塔,塔基是個大平臺,整個塔九層八面,高約60米,用鋼筋水泥和蘇州花崗石構筑。塔底層直徑14米,向上逐層縮小,頂層直徑9米,每層都以綠色琉璃瓦做披檐,外有走廊,圍以石欄,外側圍以雕花石欄,底部外壁四面刻有手書“精忠報國”,塔的正面有石階,石階正
中是一幅白色花崗石浮雕“日照山河圖”。塔內中立巨柱,螺旋扶梯盤旋而上,共252級。二至四內壁刻有監(jiān)察院長于右任的草書,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北上告別辭,字體灑脫遒勁,五至八層是民國元老吳敬恒的纂書“孫中山黃埔軍校開學訓詞”,嚴格工整。便于游人憑欄賞景。大家如果想一睹靈谷寺的全貌,待會兒一定要登上這座幽美的寶塔。
在靈谷塔的西面,還有座寶公塔。它是安葬寶志和尚舍利的搭。還有其他景點如靈谷寺、鄧演達墓、以及寶公三絕碑、譚延闿墓等等,大家如果感興趣可以游覽一下,接下來我們就自由活動吧,一個小時后我們在門口集合,我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