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親筆傳記《一問一世界》重磅推出,披露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希拉里、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
楊瀾的新書《一問一世界》今年4月份發(fā)布。這本書以第三者的視角切入,講述了楊瀾1990~2010年之間的生命跨越和歲月流轉:與電視偶然結緣、離開央視、出國留學、創(chuàng)辦陽光衛(wèi)視的失敗與艱辛、十年《楊瀾訪談錄》的臺前幕后、擔任申奧形象大使以及她眼中的傳媒江湖。書中還透露了她與基辛格、克林頓、布萊爾、老布什、希拉里、李光耀、韋爾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
卡特總統(tǒng)幫楊瀾圓了赴美留學夢
楊瀾說,“也許自己也想不到,她的命運居然與卡特總統(tǒng)的一句‘夢語’息息相關。”美國前總統(tǒng)吉米·卡特常常自稱是種花生的農(nóng)民,在接受楊瀾采訪時他曾回憶:“中美建交前夕,我瞞著國務院,直接領導對華談判。一天深夜,我在夢中被電話驚醒。我在北京的談判代表說,鄧小平問能否每年派5000位留學生來美?我睡意甚濃,有點不耐煩地說,讓他們派10萬人來也沒問題。”結果這個數(shù)字就成為中國赴美留學生的簽證指標。
事業(yè)家庭猶如走鋼絲
作為申奧形象大使,在公眾面前的楊瀾,我們看到的是美麗與智慧并存、事業(yè)與家庭并重的完美。然而楊瀾并不承認這一點。她說:“我既不是最美的人,也不是最聰明的人,事業(yè)和家庭的平衡,其實也是跌跌撞撞,只能說是在不斷地走鋼絲。我覺得,做事需要追求盡可能的完美,但做人不必要提出這么苛刻的要求。對于我來說,一個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會決定他的命運,而性格當中,往往你的優(yōu)勢和你的劣勢是結合在一起的。”
“我的先生經(jīng)常說,我是一個固執(zhí)的人,有的時候是事倍功半,其實在我的人生當中,走過很多很多的彎路,只不過我覺得一個人不應該用抱怨或者訴苦的方式來面對世界。我更希望能比較自由和輕松地來面對自己的過去和未來,甚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個世界也不會有完美的人。”
對話楊瀾:
40歲,人生才剛剛開始
廣州日報:很多人感嘆您人生中幾次轉折性的“離開”,會不會還有下一次?
楊瀾:的確有幾次離開,包括離開央視、離開美國、離開鳳凰衛(wèi)視、離開陽光衛(wèi)視等等。我覺得其實人生是一種旅程,人生沒有那么多的模式和套路,不要把路越走越窄。不過,我一直在做自己熱愛的傳媒事業(yè),從沒有離開過。
廣州日報:您一手創(chuàng)辦又最終賣掉陽光衛(wèi)視,有沒有打算重新接手?
楊瀾:目前來說,我沒有重新接手的打算。當初我希望來做歷史人文這樣一個紀錄片的頻道,但在商業(yè)上不成功,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如果說我做了第一個吃螃蟹卻被螃蟹夾破了手的人,那么今天中央電視臺、各地方臺都推出了類似節(jié)目,我還是非常欣慰,我希望有人文價值的頻道,能夠好好地存活和發(fā)展下去。
廣州日報:您和席琳·迪翁同月同日生,你們聯(lián)手推出了LAN珠寶品牌。您如何理解“40歲,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這句話?
楊瀾:我真的覺得,人生到了四十歲的時候,真正經(jīng)歷了跌爬滾打,對于自己是誰,自己能做什么、不擅長做什么,有了更加明確的了解,走過的彎路、栽過的跟頭,這些都成為你的人生進入新一個階段的財富。
不做世界的奧普拉,只做中國的楊瀾
廣州日報:您曾說自己“不做世界的奧普拉,要做中國的楊瀾”,“中國的楊瀾”到底有多“中國”呢?
楊瀾:“中國的楊瀾”就是為自己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驕傲,同時又具備國際眼光的人。首先,我是中國人,我成長的環(huán)境、我認同的文化是在這個環(huán)境之下;與此同時,我在美國的求學經(jīng)歷、對世界的深度采訪和旅行經(jīng)驗,讓我擁有現(xiàn)代國際觀。我深深認同不同的文化之間要打破藩籬、突破偏見、彼此溝通,我愿意做這樣一個溝通者。
廣州日報:十年來訪談節(jié)目層出不窮,《楊瀾訪談錄》有哪些新舉措?
楊瀾:我們會在今年開始更多地采用演播室的方式,更多地增加與網(wǎng)民微博互動這些方式,就是不僅僅是我一個人在做采訪,而是把更多網(wǎng)友和觀眾的意見帶到采訪當中。在呈現(xiàn)方式上,提高節(jié)目的節(jié)奏感,讓它更貼近年輕觀眾的口味。
兒子不迷戀物質(zhì),希望他自己做選擇
廣州日報:用現(xiàn)在流行的說法,您的孩子算是“富二代”,作為母親,您如何教育他們?
楊瀾:在物質(zhì)條件上,我的孩子的確幸運,他們可以出國旅行,可以上各種夏令營,可以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但我從他們很小就灌輸一個理念,等到媽媽把你們大學教育的費用付完以后,你們就要靠自己了。我非常高興的是,兩個孩子都不是那種對物質(zhì)很迷戀、喜歡炫耀的人。雖然在孩子小的時候我也逼他們學鋼琴,還是不能夠免這個俗套,但內(nèi)心我認同這樣一個理念:孩子是屬于他們自己的,我們只是幸運地把他們帶到這個世界。作為母親,無論多愛他們,將來有一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一個工作,就是讓他們離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