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水招 - 簡介
竺水招,越劇女演員,貌若天仙的竺先生,人稱越劇西施。工小生武生,后改花旦。1941年起長期與尹桂芳合作。竺水招,謙遜好學,練功刻苦,打下扎實的武功基礎(chǔ),成為女子越劇中少有的擅長武功的演員之一。
竺水招是越劇藝術(shù)界十姐妹中最美麗的一朵花,曾任南京市越劇團團長。她主演的《南冠草》受到周總理和郭沫若的好評。她主演的《柳毅傳書》獲得百花獎,紅遍全中國,影響遍及東南亞。在她短暫的一生中,塑造了蔡文姬、夏完淳、江姐、阿慶嫂、段玉芳等一系列藝術(shù)形象,從古到今,上下幾千年,各具風采,豐富了中國戲曲人物畫廊。
竺水招的表演獨樹一幟,其唱腔纏綿悱惻,極富韻味。她在《碧玉簪》中反串花旦,“三蓋衣”一場從昆曲身段中汲取營養(yǎng),極大地豐富了表演內(nèi)容,使該劇久演不衰。
竺水招生性淡泊,不善交際。她的越劇觀眾曾經(jīng)很多,但是和她有接觸的戲迷非常少。竺水招從來很少與戲迷打成一片。竺水招相貌極美,她的身形并不很高,皮膚也并不是很白,不愛笑是她的性格,并非出于故意或存心,但是,對人非常親切、友好。她的言語、行為、神情,舉手投足待人接物都帶著一種天生的溫柔、體貼、隨和。傅全香曾經(jīng)說“整個越劇界呼尹竺為‘大姐’而不名……”,這里面有今天提起竺水招再也想象不出的分量。
竺水招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擅演劇目有《南冠草》、《碧玉簪》等。1968年身故。1962年《柳毅傳書》拍成戲曲片是為絕品。
竺水招 - 從藝經(jīng)歷
竺水招,十二歲入科班學藝。竺水招少年時工小生兼學花旦,為女子越劇中少有的擅長武功的演員之一,戲路寬廣,武生、花旦、青衣、小旦、小生、老生甚至老旦等行當,均能應工。在越劇十姐妹中是唯一一位生旦俱佳的藝術(shù)家。
十三歲登臺,在浙江鄉(xiāng)鎮(zhèn)演出時,她與尹桂芳義結(jié)金蘭。青年時在上海演出。1939年進上海,1940年10月,她與尹桂芳在同樂戲院再度合作,任二肩旦。1941年起長期與尹桂芳合作。
1942年3月,與傅全香任“并頭肩”。其表演細膩嫵媚,清新脫俗,唱腔甜潤而柔糯,尤以《三看御妹》一劇最受歡迎,報界有“樂而不淫的花衫佳材”之評語。
1942年8月,她加入姚水娟領(lǐng)銜的“越華舞臺”。1944年夏,她與尹桂芳合作,上演了《云破月圓》、《石達開》、《寶玉與黛玉》、《春閨夢》、《沙漠王子》等新戲,為越劇改革擴大了社會影響。1947年,參加越劇姐妹籌建越劇劇場、興辦越劇學校的《山河戀》義演,飾主角皇后綿姜,為“越劇十姐妹”之一。1947年9月,她自組“云華劇團”。1948年起,她改演小生,先后與戚雅仙等人合作。建國后,該團演出了富有愛國性和文學性的《南冠草》、《文天祥》等劇目,對女子越劇開拓戲路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1951年,竺水招參加了抗美援朝捐獻“越劇號”飛機籌款義演。1954年冬,她率團到南京演出,是第一個離開上海到外地去的越劇知名演員。1956年3月,該團改名為“南京市越劇團”,她自任團長和主演。文化大革命中,她受盡迫害致死,后平反昭雪。
竺水招 - 戲風戲路
關(guān)于竺水招的戲路,現(xiàn)在無影視資料可供查證,那么從一些簡單的戲目表里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一二。在和尹桂芳搭檔合演的戲中,看劇名好象一般都是大家閨秀,只有《葛嫩娘》比較例外,以前戲曲界演的《葛嫩娘》,和現(xiàn)在紹興小百花的《風塵英烈》相差極遠,那葛嫩娘是個年紀輕、武功好、性格開朗的女孩子,所以這是一個改變戲路的角色。此外,在《秋海棠》一劇中,竺水招是一趕二,同時飾演了羅湘綺和梅寶這兩個角色,至于現(xiàn)在都說羅湘綺是戚雅仙演的,就不知道了。
改演小生以后,她和戚雅仙演過一個戲,《白了少年頭》,這出戲竺水招飾的男角從年少演到年老,有沒有掛胡子可沒聽說過。在《驪城烽火》中,竺水招飾演周幽王時期的一員武將。
剛解放時,越劇有一個大會演,這次會演中沒有尹桂芳,竺水招演出的劇目是令人目瞪口呆的,她和戚雅仙合作演出了《小放牛》。另外,她還與戚雅仙合演了《賣婆記》這一類鄉(xiāng)土氣息非常濃的小戲。戲路之寬,在這些劇名中亦可見一斑了。
為捐獻越劇號飛機越劇界聯(lián)合義演,這里頭仿佛是解放后竺水招唯一一次與越劇界其他人有聯(lián)系,當時演出的戲叫《杏花村》,尹桂芳演的一個角色名叫王強,是個打算去從軍的正經(jīng)人,不知竺水招的角色是什么,估計鴛夢未諧,她仍舊是以小生應工。
竺水招剛到南京時據(jù)說帶過去六部戲,其中一部就是《碧玉簪》 。從某些文章看來,她在劇中飾演的李秀英,特別是《三蓋衣》這一場,其身段、步法在旦角中是屈指一流、無與倫比的。不知道每一步路走得都特穩(wěn)重的柳毅,“輕移蓮步”起來,是怎么個“翩若驚鴻”法。但是她解放后多年演小生而不涉及花旦,卻在這一行仍有很好的口碑,基本上都從這出戲來的。
《桃花扇》是云華赴寧后較有名的代表作,當時在南京是連演四十場,據(jù)說是創(chuàng)記錄的。而一出越劇,那個時候在上海演出的話,據(jù)載都可以演上個兩三個月沒問題。
說起老生,很多人一定想不到了,她演的老生戲多不多,主要有《屈原》。竺水招演的主角比較多,可是她也是越劇界唯一一位真正從言語到行動上都不計較角色大小的名角兒。
建國后她重組云華越劇團,當時越劇界最有名的老生仿佛說是徐天紅?尚焯旒t與戚雅仙組成了合作越劇團,改“老”為“小”,當尹桂芳回國以后,沒有老生,可敬的徐天紅很講義氣,又毅然地返“童”還“老”,去給尹桂芳做當家老生了,后來她也在徐玉蘭劇團里做老生,對比起來,還是在芳華的時候多。另外兩位,張桂鳳和吳小樓自然都是在上海越劇院,當時還不叫上海越劇院這個名字。吳小樓原是云華的。——所以轉(zhuǎn)了一圈,竺水招就沒有老生了,于是她把當時差不多已經(jīng)息影舞臺的商芳臣請了出來。
竺水招 - 兩位搭檔
與尹桂芳
竺水招在學戲時學的是武生,滿師出科以后卻改了花旦,和尹桂芳走了個反向,尹桂芳是學的花旦,后來卻成了小生,這一個“行當變異”仿佛都是從沈家門那個戲班開始的。尹竺首次合作只有半年左右的時間,尹桂芳隨班輾轉(zhuǎn)于杭州、上海,竺水招走的地方可遠,是到了福建、江西等地,她那時不過十六七歲的年紀。當尹桂芳在黃巖一帶演出時,竺水招從江西回來,尹桂芳邀竺水招,這就有了第二次的合作,這一次合作就遇上了飛來之災,也是兩人結(jié)拜的契機由來。
尹竺第二次分手以后,尹桂芳那時可能是在寧波一帶,從寧波再去上海的,而竺水招要比她晚得多了。所以越劇十姐妹之中,竺水招的年齡雖然較大,但她去上海是最晚的一個人。都說尹竺從1941年就開始合作了,但真正意義上來講,可能應從1943年算起。越劇界早期搭人時間都不長,這一對相應是比較長的,所以有一些稱號,叫做“舞臺情侶”、“臺上鴛鴦”,越劇界真正的黃金搭檔是從她們開始的。兩人搭檔的名劇《沙漠王子》一鳴驚人,從此成為尹派當家傳統(tǒng)戲。
與商芳臣
竺水招與商芳臣的合作達18年之久,她很尊重她的搭檔。無論商芳臣想演什么戲,她都比較支持,不是口頭上,而且是從行動上支持。商芳臣主演《文天祥》,她飾演文的好友杜滸,只有幾句唱白。在另一部戲《孫安動本》中,為了給這個戲加強號召力,她再一次出演配角,這次的角色更加有意思,是在最后一場中扮演舉雙錘打皇帝的徐龍,這個角色在京劇中以花臉應工的。為了只有這一場戲的角色,竺水招不顧自己人到中年,天天起早練習雙錘,練下腰,練功架。同時,竺水招也很注意培養(yǎng)年青的演員,在《莫愁女》這出戲里,她不僅僅是用了自己的女兒來演書僮,并且起用了青年演員張玉琴(在《柳毅傳書》電影中飾演洞庭夫人的那一位)飾演女主角莫愁。
竺水招 - 代表作品
竺水招演的戲真多,數(shù)也數(shù)不清,有《柳毅傳書》 、《南冠草》、 《桃花扇》 、 《孔雀膽》 、《莫愁女》、 《雙槍陸文龍》 、《范蠡與西施》、《武松與潘金蓮》、 《孔雀東南飛》 、《灰闌記》、 《白蛇傳》 、《中秋之夜》(現(xiàn)代戲)、 《天雨花》 、 《寶蓮燈》 、 《紅樓夢》 、 《西廂記》 、 《家》 、 《蔡文姬》 、《盤夫索夫》、《碧玉簪》、 《江姐》 、 《梁!贰、《團圓之后》、《鐵血丹心》等不,在《竺水招之死》中提到的《搶傘》或許是她最后一個作品最后一部戲了。竺水招演的正直善良的角色還是占了她的大多數(shù),古代戲的義士、現(xiàn)代戲更多的革命者,她是這么演也是把這些角色的為人準則來衡量自己的,她曾經(jīng)說過一句非常高尚的話:“為人就要講究氣節(jié),我們演古今革命者,不只是演給觀眾看的啊!”這句話里面,或者可以窺見她站著死的勇氣和氣節(jié)。
竺水招 - 流派傳人
竺水招這位美若西子,生旦俱佳的表演藝術(shù)家匆匆走過47個年頭,就已逝去,是越劇巨大的損失。由竺水招創(chuàng)立了越劇的竺派,竺派的表演特點,表演細膩嫵媚,清新脫俗,唱腔甜潤而柔糯。竺派傳人:夏雯君、竺小招、殷瑞芬、孫靜、孫婷涯。她的女兒竺小招是竺派傳人現(xiàn)任南京越劇團團長。
越劇十姐妹中只有竺水招的女兒繼承了母親的藝術(shù)事業(yè)。健在的八位姐妹稱小招:“你是我們共同的女兒!”竺小招不僅扮相酷似母親,唱腔、表演、臺風、韻味都有竺水招遺風。最近,南京、上海、浙江三地組織聯(lián)合公演,竺小招的《柳毅傳書》得到了專家和廣大觀眾的認可,越劇奇葩后繼有人。
竺水招 - 人物評價
竺水招積極投身越劇改革事業(yè),以極大的熱情排演現(xiàn)代戲。特別是排練《鐵骨紅心》,她帶隊到蘇北泰興農(nóng)村深入生活,與原型段媽媽同吃同住,體會革命老他的精神風貌,成功地扮演了段玉芳英雄形象,成為她現(xiàn)代戲中的壓卷之作。竺水招對藝術(shù)創(chuàng)新的精神更為感人。1964年赴上海演出,她堅持排新戲《血淚蕩》。她原本武功精湛,能從三張桌子上翻下來,為了精益求精,僅后半部武打戲就排了一個月,每晚上挑燈夜練,該劇到上海演出后,引起轟動,受到觀眾的文藝界的一致好評。
竺水招淡泊人生,儒雅大度。她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后,了解到國家的困難,立即將自己的工資降下來。平時她寬厚待人,嚴經(jīng)律己。每排新戲,她總是累得扁桃體發(fā)炎,發(fā)高燒。但她堅持上臺演出,若說錯臺詞,立即寫出檢討,帖在后臺。她的女兒竺小招,在越劇學員中年齡最小,可已嶄露頭角。但每次分配角色,竺水招總是安排別人演主要角色,女兒演次要角色,難得攤上個好角色,還是B制。她諄諄告誡女兒:“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當時小招不知母親用心良苦,20年后,在母親的日記中看到:“據(jù)李團長反映,小招在農(nóng)村表現(xiàn)很好。我的女兒成熟了!”小招不禁淚濕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