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國 - 個人簡介
中國收藏家協(xié)會會員,湖南收藏家。1941年10月生,湖南省常德市人,高級講師、副教授,創(chuàng)辦《新國書屋 》,自號新國書屋主。收藏圖書近萬冊,歷代古錢幣、青銅鏡和古陶瓷約3000種,其中精品百余種,是湘北較有名望的收藏家。
主要作品
《陜西金融》:
《評〈東漢記錢制的銅牘〉和〈剪鏨錢考〉》
《常德發(fā)現(xiàn)“天佑通寶”錢》
《中國文物報》:
《李自成和“西安·王”銅馬鈴》
《耕者有其田---土地證記述的翻身史》
《收藏》、《收藏界》:
《清代常德銀錠》
《晚清時期的常德花票》
《常德官錢局錢票鑒賞》
《杜修經(jīng)與井崗山“工”字銀元》
《沅澧流域量具賞析》
《漢代青瓷奇葩---南平青瓷》
其它:
《試論毛澤東晚年的哲學(xué)思想》
《試論鄧小平的經(jīng)濟(jì)理論體系》
《試論江澤民的理論貢獻(xiàn)》
《股份合作制理論、政策、實踐》
《市場哲學(xué)》
《新編財政金融通論》
《武陵藏珍--沅澧流域歷史文化圖說》
周新國 - 突出成就
周新國先生收藏的城頭山原始酒器、漢代“屮”字罐、三國蜀吳貨幣和蕭梁時期的窖藏貨幣、唐代旋渦紋彩陶甕、“朗州窯”系列、唐代蟠龍紋鏡、唐代青釉忍冬紋罐、南坪青瓷、岳州窯青瓷、北宋靖康盛冰缸、宋代陽燧、“芙蓉花”鏡、元代“常德路造”銅權(quán)、南明“隆武二年”大鐵罄、李自成“西安·王”銅馬鈴系列、明代木雕真武大帝像、“秩吾”鏡、清代常德官錢局發(fā)行的紙幣、常德民間的花票、清代“紀(jì)值”儲酒壇系列、井岡山“工”字銀元、常德會戰(zhàn)張靈甫題贈蔡鍔遺集等,這些都與歷史文化緊緊相聯(lián),是歷史有關(guān)的重要證物,部分還填補了地方博物館文物藏品的空白。
周先生提出城頭山為常德酒文化發(fā)祥地、提出唐宋時期常德有“朗州窯”存在之說、提出有柄銅鏡始于唐代的考證、通過收集明末李自成大順軍散落在沅澧流域的遺物來探討李自成的最終歸屬、所著《清代常德官錢局考》成為了研究常德本土錢幣史的重要資料、收藏的張靈甫1943年題贈是常德會戰(zhàn)的直接物證、向博物館捐贈的《戲劇集納》清晰地記述了丁玲的早期歷史、所著《武陵藏珍》圖文解說沅澧流域文化,是一部沅澧流域歷史、文化發(fā)展的縮影。
周新國 - 社會評價
為了留住反映常德歷史文化的古物,周新國先生三十年如一日收藏不懈,研究考證常德歷史文化。文化圈內(nèi)的朋友善意地提醒周老:“《武陵藏珍》立足常德,反映武陵風(fēng)物,從地域角度講是不是太窄了?”周老先生在 “我的收藏觀” 中回答得很清楚:“我認(rèn)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地域的也是全國的’”。李自成的歸宿問題難道不是全國的?比較湖南長沙窯、四川邛窯和常德‘朗州窯’的相似性,難道僅是個地域文化范疇?提出五、六千年前城頭山的釀酒文化,難道僅是常德城頭山的事情?研究常德本地有柄唐代銅鏡及陜西手持帶柄圓形鏡女俑,得出有柄鏡始于唐代,挑戰(zhàn)始于宋代的定論,難道僅是地域文化?屈原、陶淵明、劉禹錫、朱元璋、張士誠、李自成難道不是影響中華民族的人物?”......周先生是立足于自己的耳聞目見,依托日常生活的土壤,細(xì)致地記述下自己的觀察與思考。憑借那些如同琥珀包裹著的、記錄下我們民族歷史光芒的古物,去探索它們內(nèi)含的故事和我們民族的痕跡。
周新國 - 先生收藏觀
“收藏是一門科學(xué),又是一種高雅的文化藝術(shù)活動。民間收藏是對國家收藏的一種補充,內(nèi)地成千上萬的收藏家收藏文物在某種程度上阻止了文物向海外的流失,起到了為國家保護(hù)文物的作用。”
“任何一種科學(xué)和藝術(shù)要取得成功,都必須持之以恒,付出艱巨的勞動。除了花去大量財力物力外,還須花精力學(xué)習(xí)鉆研,鑒別考證,精心保管。只有不畏艱難,持之以恒,才會成為成功的收藏家,半途而廢將一事無成。熱衷于藏品的收集,增加數(shù)量,滿足于觀賞把玩,這種人還不能稱作真正的收藏家。真正的收藏家,還應(yīng)對藏品及與之相關(guān)的一些科學(xué)、藝術(shù)問題進(jìn)行研究。這樣對社會的貢獻(xiàn)才會更大。一個真正的收藏家,其收藏動機不在于獲利心理的驅(qū)動,而在于保存和挽救中國文化瑰寶。否則,就會陷入誤區(qū),F(xiàn)代收藏家應(yīng)把先民創(chuàng)造的文化瑰寶視為人民所共有。這是收藏的‘真諦’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