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強 - 概況
張富強,男,江蘇句容人,1957年生于浙江寧波,全國財稅法專家,華南理工大學財經(jīng)法
研究所所長、法學院教授、經(jīng)濟法學術帶頭人。全國財稅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全國經(jīng)濟法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稅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北京大學法學院經(jīng)濟法學博士點特聘評審專家,廣東省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
張富強 - 簡介
1978年入讀杭州大學(現(xiàn)浙江大學)歷史系,并分別于1982年和1985年獲得歷史學學士學位
和碩士學位,師從攻名著名世界史專家毛昭晰教授(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1988年畢業(yè)于華中師范大學,師從著名中國近代史專家、時任華中師大校長的章開沅教授,獲得博士學位,同年12月到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1992年獲歷史學副研究員資格。1993年2月?lián)螐V東省社會科學院中外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學研究所副所長。1995年破格獲歷史研究員資格,同年8月,因工作需要調任廣東省法學研究所副所長,主持日常工作。1996年以后,陸續(xù)發(fā)表稅法學的論文。1997年獲法學研究員資格。2001年5月調入華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先后擔任法學系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03年調入華南理工大學,先后擔任法學學科帶頭人、法學研究所所長、碩士研究生導師、法學院籌備組組長、法學院書記兼副院長、校財經(jīng)法研究所所長。1994年,獲授廣東省優(yōu)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1997年獲廣東省優(yōu)秀青年科學家獎。先后兼任中國法學會財稅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學會經(jīng)濟法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稅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北京大學財經(jīng)法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北京大學法學院經(jīng)濟法學博士點特聘評審專家,廣東省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廣州市人大常委會立法顧問,廣州市政協(xié)法制顧問。先后赴英國倫敦大學瑪麗王后學院(1993)、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1999)、美國馬里蘭大學(2007)作訪問學者(1998),赴法(1994)、德(1993、2009)、荷(1993)及港(1990)、澳(1997)、臺作(1995、2006)學術訪問,F(xiàn)主要從事經(jīng)濟法學、財稅法學研究工作;主持多項省社科基金課題及一項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分課題。
張富強 - 代表性著作
《經(jīng)濟法》(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經(jīng)濟法學》(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稅法學》(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近代法制改革者:伍廷芳》(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構建和諧廣東的法律思考》(群眾出版社2006年版)
《經(jīng)濟法概論》(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版)
《21世紀經(jīng)濟法學前沿問題研究》(群眾出版社2002年版)
《中外依法禁賭的實踐與探索》(群眾出版社2002年版)
《廣東依法治省的理論與實踐》(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香港律師制度與實務》(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西勢東漸與東方世界的回應》(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張富強 - 代表性論文
一、法學類
《論高收入者自行申報與稅法程序正當性的價值沖突與融合》,月旦財政法雜志(臺灣)2010年3月第20期。
《論我國納稅擔保法律制度的完善》,《財稅法論叢》第10卷,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論珠江三角洲地區(qū)藥品價格法律規(guī)制的完善》,《太平洋學報》2009年第7期。
《關于我國物業(yè)稅立法的基本構想》,《法學家》2009年第1期。
《納稅人權利的概念及現(xiàn)狀》,《學術研究》(CSSCI)2009年第3期。
《論稅收代位權行使的條件及其法律效果》,《現(xiàn)代財經(jīng)》(天津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論廣東省醫(yī)療保障法律機制的完善,《廣東發(fā)展藍皮書2010》(廣東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版。
《論稅收代位權的基本原則》,《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論廣東食品安全法律規(guī)制的完善》,《法治論壇》(第16輯)2009年12月。
Legal Design Of the Risk-Allocation in Venture Investment Contracts(ZHANG Fu-qiang,),Strategic Management Engineering:Enterprise,Environment and Crisis , 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trategic Management, Edited by Jie Xiaowen ,Sichuan Uniiversity Press2009.(即《戰(zhàn)略管理工程:企業(yè)、環(huán)境與危機,2009戰(zhàn)略管理國際會議論文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版,已通過美國CPCI-SSH機構(ISPT)檢索。
完善廣東食品安全法律規(guī)制的建議(研究報告),載《專家建議》(廣東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編)2009年4月16日,供省委、省政府領導參閱。
促進廣東地方政府創(chuàng)投基金發(fā)展的若干建議(研究報告),載《專家建議》(廣東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編)2009年4月16日,供省委、省政府領導參閱。
《構建廣東政府創(chuàng)投基金的法律思考》,(《廣東發(fā)展藍皮書2009》(廣東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6月版,第236-241頁。
《誰是文化事業(yè)建設費的法定收費人?》(張富強、金培武),《廣告大觀》2008年第10期。
《廣東民間融資與財政法律制度的構建》,《廣東發(fā)展藍皮書2008》(廣東省人民政府研究中心編)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436-446頁。
有限責任合伙律師事務所與廣州律師綜合競爭力的提升,《1988-2008廣州律師業(yè)發(fā)展報告》,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202-210頁。
《ON REALIZATION OF TAXISM IN CHINA》,《America-China Law Review》,Vol.5th,2007.
構建我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現(xiàn)實途徑,《中國財政》(CSSCI)2008年第6期。
《德國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特色》,《中國財政》(CSSCI)2008年第4期。
稅法的概念、本質和特征新論 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第2輯總第13輯)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62.《廣州城市地下空間公用設施開發(fā)利用的立法構想》,《中國城市地下空間開發(fā)高峰論壇文集》,華暉出版社2007年11月版,第407-411頁。
《稅法的概念、本質和特征新論》(《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7年第2期)
《美國“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的啟示——兼論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2期)
《完善廣東社會治安治理的幾點思考》(《法治論壇》2007年第1期)
《論和諧社會與法制建設》(《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構建廣東省企業(yè)社會責任體系的幾點思考》(《廣州經(jīng)濟》2006年第10期)
《完善環(huán)境立法 構建綠色廣東》(《廣東經(jīng)濟》2006年第8期)
《論廣東社會保障法規(guī)體系的完善》(《廣東經(jīng)濟》2006年第3期)
《關于經(jīng)濟法教學與學習的一點建議》(《新學術》2006年第1期)
《淺論國際避稅地法律制度的新模式》(《當代法學》2004年第4期)
《試論我國政府信息公開立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公共衛(wèi)生應急法律制度的構建和完善》(《學術研究》2003年第12期)
《論國際避稅港的六大模式》(《涉外稅法》2003年第10期)
《我國個人所得稅稅收負擔的國際比較》(《財貿經(jīng)濟》2003年第6期)
《公共衛(wèi)生應急機制與我國政府法治——從非典突發(fā)事件看政府依法行政》(《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論我國個人所得稅征收管理的難點和重點》(《南方經(jīng)濟》,2002年第5期)
《論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潛力預測》(《廣東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世界個人所得稅的三大模式》(《涉外稅務》2002年第4期)
《論珠江三角洲經(jīng)濟區(qū)涉外稅收優(yōu)惠的得失與優(yōu)化》(《廣東社會科學》1998年第1期)
《論內地與香港稅制的異同》(《港澳經(jīng)濟》1997年第1期)
《香港稅制的國際比較》(《港澳經(jīng)濟》1996年第11期)
《西方國家稅收征管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借鑒》(《南方經(jīng)濟》1996年第10期)
《論玻利維亞稅制改革特點及其對我國的借鑒》(《廣東經(jīng)濟》1996年第9期)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xation in China,Macau And Its Neighbors Toward the 21 Centur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University of Macau and Macau Foundation Pubished,1998)
二、歷史學類
(一)專著有:
。、《西勢東漸與東方世界的回應》(廣東省優(yōu)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文庫,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三十萬字);
2、《潮汕文化》,張富強、丁旭光著,山東美術出版社1997年3月出版,約26萬字;
3、《中外關系格局和外交的早期現(xiàn)代化》(系章開沅等主編:《比較中的審視: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研究》的第七章,約7萬多字,該著作是國家社會科學“七五”規(guī)劃課題的終期成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4、《李鴻章與近代中國外交》(博士論文,約25萬字,尚未出版)。
(二)譯著有:
。薄ⅰ吨袊Y產(chǎn)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出版,約29萬字,原著者是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中國研究與資料中心前主任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ere)教授,原著為法文;
。、《粵海關十年報告(1882-1941年)》(系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八五”研究規(guī)劃課題,本人為項目主持人,并獲1993年度廣東省社會科學出版基金資助,廣州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原文為英文,約26萬字);
。、《孫中山與廣東》(英譯本,本人校),廣東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約39萬字)。
(三)譯文主要有:
1、《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的蕭條對中國通商口岸經(jīng)濟的影響(1921-1923年)》,載《國外中國近代史研究》(北京),第15期(1990年10月),原文為英文,約3. 5萬字;
2、《福州船政局學生留歐的前前后后》,《辛亥革命叢刊》(中華書局1991年,第八輯,約3. 5萬字);
。、《資產(chǎn)階級與辛亥革命的關系》,《國外辛亥革命研究動態(tài)》(武漢)1987年第六輯,原文為法文,約1. 5萬字;
。础ⅰ稘h口日記--外人對于辛亥革命的記載》(本人負責校),載《辛亥革命叢刊》(中華書局1997年5月)第9輯(約1.5萬字,英譯漢),;
。、《大來日記--美國商會關于中國游記》(本人負責校),載《辛亥革命叢刊》(中華書局1997年5月)第9輯(約1. 6萬字,英譯漢)。
(四)論文主要有:
1、《論李鴻章“弱國和戎”思想》(LA POLITIQUE DE " CONCILIATION AL’EGARD DES BARBARES " DE LI HONGCHANG : BREVE ANALYSE DE SA RELATION AL’IDEE DE "PAYS FAIBLE"),載法國《中國研究》(CAHIERS D’ETUDES CHINOISES, n 10,INALCO, PARIS,1992),第81-136頁,約3. 5萬字;
。病ⅰ吨袊Y產(chǎn)階級研究的一個新嘗試-評白吉爾<中國資產(chǎn)階級的黃金時代>一書》,載《中國近代經(jīng)濟史資料》(上海),1987年第8輯,約1. 4萬字;
。场ⅰ蛾P于中國近代買辦的歷史作用再評價》,載《福建論壇》,1988年第3期,為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88年第8期轉載;
4、《唐廷樞與近代民族企業(yè)》,《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8年第3期,約1. 4萬字;
5、《湘軍集團與借師助剿》,載《史學月刊》(河南開封),1988年第6期,并為人大復印資料《中國近代史》1989年第1期轉載;
。、《黑曜石與新石器革命》,載《華中師大學報》(武漢),1987年增刊號;
。贰ⅰ段鱽喓偷刂泻5貐^(qū)黑曜石考古含義述略》,載《世界歷史》(北京)1988年第4期,約1. 4萬字;
8、《人類早期航海之謎初探》,載《華中師大學報》,1989年第1期,并為人大復印資料《世界歷史》1989年第9期轉載,約1.3萬字;
。、《關于李鴻章日記及其英譯本的真?zhèn)巍,載《近代史研究》(北京),1989年第1期,并由《新華文摘》(北京)1989年第4期摘登;
。保啊ⅰ督▏詠砝铠櫿卵芯渴鲈u》,載周軍等編:《李鴻章與中國近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約3.6萬字;
。保薄ⅰ独铠櫿碌拿褡褰(jīng)濟主義思想簡論》,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0年第3期,約1. 3萬字;
。保、《李鴻章與清末遣使駐外》,載《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第2期,約1萬字;
13、《近百年來中日關系國際研討會綜述》,載《廣東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保、《梁士詒功過評說》,載《學術研究》(廣州),1990年第2期;
。保怠ⅰ稄V州舉行梁士詒史料征集研討會》,載全國政協(xié)文史辦《文史通訊》(北京),1990年第1期。
。保、《中日修好條規(guī)與日本的領土擴張主義》,載蔣永敬等主編《近百年中日關系論文集》,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2年出版,約1. 4萬字;
。保、《李鴻章外交思想論綱》,載《社會科學戰(zhàn)線》(長春),1992年第4期(1. 5萬字);
18、《廣州欽差大臣制度的終結》,載《廣東社會科學》,1992年第4期,約1萬字;
。保埂ⅰ墩擇R關議和期間中日全權大臣的交涉術及其對中日關系的影響》,載《中華文史論叢》(上海),第52輯(1993年12月),約1.5萬字;
20、《潮汕文化特質散論》,《廣東史志》(廣州),1994年第1期;
。玻、《論李鴻章的個性心理特征及其“自我”塑造》,載《廣東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玻病ⅰ段鲃輺|漸與民初廣州城市文化的發(fā)展》,載《近代史研究》(北京),1995年第五期,約1. 4萬字;
。玻、《西勢東漸與嶺南文化的轉型與發(fā)展》,載《嶺嶠春秋-嶺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約1.6萬字;
。玻、《廣州商業(yè)文化的近代化及其特點》,《學術研究》(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6年第3期;
。玻、《三國還遼前后日本軍國主義的發(fā)展及其外交轉折》,載蔣永敬等主編:《第三屆近百年來中日關系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出版;
。玻、《論李鴻章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載《安徽史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1996年第4期。
。玻贰ⅰ堵哉摻鷱V州城市文化的鑄成及其初步發(fā)展》,載《章開沅先生七十華誕學術紀念論文集》,1996年11月,第400-412頁;
28、《“三國干涉還遼”與日本軍國主義的外交轉折》,《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第2期;
29、《試論馬關條約議和期間中日全權大臣的交涉術》,張海鵬(中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主編:《第二屆近百年中日關系史國際研討文集》,中華書局1995年7月出版。
30、《略論中國早期外交現(xiàn)代化的艱難歷程》,載《西勢東漸與東方世界的回應》,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1-38頁;
31、《李鴻章與1873年外使入覲》,載《西勢東漸與東方世界的回應》,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第317-330頁。
五、其他文章有:
。、《一代名將漢尼撥》,載《外國歷史知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第2期;
。、《希臘七賢》,載《外國史知識》,1985年第12期;
。、《奧古斯都》,載《外國史知識》,1986年第3期;
。、《古希臘最受推崇的道德大師--蘇格拉底》,《外國史知識》,1986年第12期;
。、《巴比倫“空中花園”的傳說》,載《歷史大觀園》,1986年第6期;
。丁ⅰ豆糯澜绲钠叽笃嬗^》,載《世界博覽》(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第七期;
。、撰寫:《世界歷史大事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中:《漢謨拉比法典》,《羅馬十二銅表法》、《羅馬國家的形成》、《大流士一世的改革》、《蘇美爾城邦的形成》等五篇文章,約二萬字;
。、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 考古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巴昆遺址、比布魯斯城址、卡內什城址、埃卜拉遺址、中非南非史前文化、薩馬拉文化等條文;
。、參與撰寫《中國對外交流大辭典》(北京,華藝出版社1993年)中約6萬多字的條目。
張富強獲獎情況
1.1994年11月獲“廣東省優(yōu)秀中青年社會科學家”稱號。
2.1995年8月15日,獲廣東省首屆“五個一工程”作品入選獎”,入選作品為《培養(yǎng)具有現(xiàn)代素質的人》(載《開放時代》1994年第6期)。
3.1996年被評為省宣傳部“十、百、千”跨世紀人才“百”序列。
4.1997年獲“廣東省優(yōu)秀青年科學家提名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