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中文翻譯:列昂納多·達·芬奇
注意:港臺譯作達文西
英文原名: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
在世時間: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
注意:達·芬奇并不是姓,而是表示芬奇鎮(zhèn)出身之意,全名列昂納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的意思是來自芬奇鎮(zhèn)的迪·塞爾·皮耶羅之子──列昂納多。
國籍:意大利
星座:白羊座
智商:220
習慣:左撇子
家庭狀況:父: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
母:卡特里娜
注意:達·芬奇的生母卡特里娜因出生卑微不能和其父結(jié)婚,從達·芬奇出生后的洗禮記錄來看,她生下達·芬奇后不久就和同村的另一人結(jié)婚,達·芬奇從小在祖父的田莊中長大。
婚姻狀況:終身未婚
其他:素食主義者、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鏡像書寫)、解剖過不下30具死尸、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
上毫無顧忌地涂上五顏六色。
個人簡介
列昂納多·達·芬奇,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fā)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y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筑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于藝術創(chuàng)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xiàn)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shù)學、地質(zhì)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他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精神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他是人類智慧的象征,他逝世之后的500年間,人類對他的研究與探索依然不斷,在歐美各國和日韓、以色列等亞洲國家都有專門的達·芬奇研究機構(gòu)。而對于他的祖國意大利來說,他更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象征,在這個國家,紅酒、家具、餐廳、酒店、機場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事物數(shù)不盡數(shù)。意大利著名品牌Leonardo Di Gasun(中譯老人頭)也是以他的自畫像做為Logo的。
個人生平
天才少年
1452年4月15日22時30分,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海濱小鎮(zhèn)——芬奇鎮(zhèn)的一個名為安奇亞諾的小村莊里,一個叫列昂納多·達·芬奇的小私生子誕生了。他的父親是佛羅倫薩有名的公證人,家庭富有。達·芬奇的童年是在祖父的田莊里度過的。孩提時代的達·芬奇聰明伶俐,勤奮好學,興趣廣泛。他歌唱得很好,很早就學會彈七弦琴和吹奏長笛。他的即興演唱,不論歌詞還是曲調(diào),都讓人驚嘆。他尤其喜愛繪畫,常為鄰里們作畫,有“繪畫神童”的美稱。
皮耶羅確信兒子有繪畫天賦,便將小芬奇送往佛羅倫薩,師從著名的藝術家韋羅基奧,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造型藝術。此時的達·芬奇只有14歲。 當時,皮耶羅受一位農(nóng)民的委托,要畫一幅盾面畫。他聽說兒子會畫畫,想試試兒子的畫藝,便將這任務交給了小芬奇。小芬奇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畫成了一個駭人的妖怪美杜莎。這幅作品完成后,小芬奇請父親來到他的房間。他把窗遮去一半,將畫架豎在光線恰好落在妖怪身上的地方。皮耶羅剛走進房間時,一眼就看到了這個面目猙獰的妖怪,嚇得大叫起來。小芬奇則笑著對父親說:“你把畫拿去吧,這就是它該產(chǎn)生的效果!
韋羅基奧的作坊是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的藝術中心,經(jīng)常有意大利人文主義者在這里聚會,討論學術問題。達·芬奇在這里結(jié)識了一大批知名的藝術家、科學家和人文主義者,開始接受人文主義的熏陶。 達·芬奇在20歲時已有很高的藝術造詣,他用畫筆和雕刻刀去表現(xiàn)大自然和現(xiàn)實生活的真、善、美,熱情歌頌人生的幸福和大自然的美妙。
達·芬奇并不滿足他的這些才干,他要掌握人類思想的各個領域。他眼光獨到,做事干練,具有藝術的靈魂。有一次,他在山里迷了路,走到了一個漆黑的山洞前。他在后來回憶這段經(jīng)歷時說:“我突然產(chǎn)生了兩種情緒——害怕和渴望:對漆黑的洞穴感到害怕,又想看看其中是否會有什么怪異的東西。”他一生都被這兩種情緒所羈絆——對生活的不可知性或無力探知的神秘感到害怕,而又想把這個神秘的不可知性加以揭露,加以研究,解釋其含義,描繪其壯觀。
科學巨匠
在文藝復興早期,人們盲目地接受傳統(tǒng)觀念,崇拜古代權(quán)威和古典著作。人們學習科學知識也只是學習像《圣經(jīng)》一樣的亞里士多德理論,只相信文字記載。達·芬奇反對經(jīng)院哲學家們把過去的教義和言論作為知識基礎,他鼓勵人們向大自然學習,到自然界中尋求知識和真理。他認為知識起源于實踐,只有從實踐出發(fā),通過實踐去探索科學的奧秘。他說“理論脫離實踐是最大的不幸”,“實踐應以好的理論為基礎”。達·芬奇提出并掌握了這種先進的科學方法,采用這種科學方法去進行科學研究,在自然科學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提出的這一方法,后來得到了伽利略的發(fā)展,并由英國哲學家培根從理論上加以總結(jié),成為近代自然科學的最基本方法。 達·芬奇堅信科學,他對宗教感到厭惡,抨擊天主教為“一個販賣欺騙的店鋪”。他說:“真理只有一個,他不是在宗教之中,而是在科學之中!边_·芬奇的實驗工作方法為后來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愛因斯坦、牛頓等人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開辟了道路。
1、天文
達·芬奇對傳統(tǒng)的“地球中心說”持否定的觀點。他認為地球不是太陽系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中心,而只是一顆繞太陽運轉(zhuǎn)的行星,太陽本身是不運動的。達·芬奇還認為月亮自身并不發(fā)光,它只是反射太陽的光輝。他的這些觀點的提出早于哥白尼的“日心說”,甚至在當時,達·芬奇就幻想利用太陽能了。
2、物理
達·芬奇重新發(fā)現(xiàn)了液體壓力的概念,提出了連通器原理。他指出:在連通器內(nèi),同一液體的液面高度是相同的,不同液體的液面高度不同,液體的高度與密度成反比。他發(fā)現(xiàn)了慣性原理,后來為伽利略的實驗所證明。他認為一個拋射體最初是沿傾斜的直線上升,在引力和沖力的混合作用下作曲線位移,最后沖力耗盡,在引力的作用下作垂直下落運動。他的這一發(fā)現(xiàn)使亞里士多德的落體學說產(chǎn)生了動搖。他發(fā)展了杠桿原理,除推導出作用力與臂長關系外,還算出了速度與臂長的關系。他指出了“永動機”作為能源的不可能性。達·芬奇還預示了物質(zhì)的原子原理,形象生動的描述了原子能的威力:“那東西將從地底下爆起,……使人在無聲的氣息中突然死去,城堡也遭到徹底毀壞,看起來在空中似乎有強大的破壞力!
3、醫(yī)學
達·芬奇在生理解剖學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被認為是近代生理解剖學的始祖。他掌握了人體解剖知識,從解剖學入手,研究了人體各部分的構(gòu)造。他最先采用蠟來表現(xiàn)人腦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也是設想用玻璃和陶瓷制作心臟和眼睛的第一人。
子宮內(nèi)的胎兒(達芬奇)
他發(fā)現(xiàn)了血液的功能,認為血液對人體起著新陳代謝的作用,并認為了血液是不斷循環(huán)的。他說血液不斷的改造全身,把養(yǎng)料帶到身體需要的各個部分,再把體內(nèi)廢物帶走。達·芬奇研究過心臟,他發(fā)現(xiàn)心臟有四個腔,并畫出了心臟瓣膜。他認為老年人的死因之一是動脈硬化,而產(chǎn)生動脈硬化的原因是缺乏運動。后來,英國科學家哈維證實和發(fā)展了達·芬奇這些生理解剖學的成果。
4、建筑
理想中的米蘭(達芬奇)
在建筑方面,達·芬奇也表現(xiàn)出了卓越的才華。他設計過橋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在城市街道設計中,他將車馬道和人行道分開。設計城市建筑時,具體規(guī)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寬度。米蘭的護城河就是他設計和建造的。
5、軍事
達·芬奇的研究和發(fā)明還涉及到了軍事領域。他發(fā)明了簧輪槍、子母彈、三管大炮、坦
坦克車(達芬奇)
克車、浮動雪鞋、潛水服及潛水艇、雙層船殼戰(zhàn)艦、滑翔機、撲翼飛機和直升機、旋轉(zhuǎn)浮橋等等。2008年4月26日,在瑞士西部城市帕耶訥,36歲的瑞士人奧利維耶·維耶提-特帕使用由達·芬奇設計的金字塔型降落傘從距地面600米高的直升機上成功跳下。
6、水利
達·芬奇對水利學的研究比意大利的學者克斯鐵列早一個世紀。為了排除泥沙,他作了疏通亞諾河的施工計劃。他設計并親自主持修建了米蘭至帕維亞的運河灌溉工程。由他經(jīng)手建造的一些水庫、水閘、攔水壩便利了農(nóng)田灌溉,推動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有些水利設施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
7、地質(zhì)
達·芬奇根據(jù)高山上有海中動物化石的事實推斷出地殼有過變動,指出地球上洪水的痕跡是海陸變遷的證明,這個思想與300年后赫頓在地質(zhì)學方面的發(fā)現(xiàn)頗為近似。并且在麥哲倫環(huán)球航行之前,他就計算出地球的直徑為7000余英里。
8、達·芬奇密碼筒
看過《達·芬奇密碼》的人大概都知道達·芬奇密碼筒。而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人們也越來越重視文件的保密工作。達·芬奇設計的這種密碼筒造型古典,內(nèi)涵著文藝復興特質(zhì),設計優(yōu)雅,符合達·芬奇的睿智風格。按照故事情節(jié),密碼筒里藏匿著關于郇山隱修會乃至整個基督教最大秘密的莎草紙。達·芬奇設計的密碼筒內(nèi)有一個裝著醋液的容器,如果強行砸爛密碼筒,醋液就會流出溶解莎草紙。要打開密碼筒,必須解開一個5位數(shù)的密碼,密碼筒上有5個轉(zhuǎn)盤,每個轉(zhuǎn)盤上都有26個字母,可能作為密碼的排列組合多達11881376種。
9、設計出初級機器人
最為奇妙的是,達·芬奇還設計了一套方法以做心臟修復手術。
達·芬奇曾稱自己沒有受過書本教育,大自然才是他真正的老師。為了認識自然,認識自己,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不遺余力地探索著。為了認識人類自身,達·芬奇親自解剖了幾十具尸體,對人體骨骼、肌肉、關節(jié)以及內(nèi)臟器官進行了精確了解和繪制。
令人驚訝的是,當年達·芬奇連人體循環(huán)系統(tǒng)工作機理的概念都沒有。更為神奇的是,2005年一名英國外科醫(yī)生還利用達·芬奇設計的方法做心臟修復手術。不過,解剖學的研究在當時并沒有給達·芬奇帶來聲譽,而是遭到了無數(shù)的誹謗。
不過,就是有了對人體的這種深入了解,達·芬奇才在手稿中繪制了西方文明世界的第一款人形機器人。
人形機器人(達芬奇)
達·芬奇賦予了這個機器人木頭、皮革和金屬的外殼。而如何讓機器人動起來,才是讓達·芬奇大傷腦筋的。他想到了用下部的齒輪作為驅(qū)動裝置,由此通過兩個機械桿的齒輪再與胸部的一個圓盤齒輪咬合,機器人的胳膊就可以揮舞,可以坐或者站立。更絕的是,再通過一個傳動桿與頭部相連,頭部就可以轉(zhuǎn)動甚至開合下頜。而一旦配備了自動鼓裝置后,這個機器人甚至還可以發(fā)出聲音。
原來,500多年前,就已經(jīng)有了機器人的雛形。
10、點燃現(xiàn)代汽車發(fā)明靈感之火
達·芬奇長達1萬多頁的手稿(現(xiàn)存約6000多頁)至今仍在影響科學研究,他就是一位現(xiàn)代世界的預言家,而他的手稿也被稱為一部15世紀科學技術真正的百科全書。
很早,達·芬奇就對當時的四輪馬車不滿。在他的科學世界中,早就有了汽車的影子。事實上,點燃現(xiàn)代汽車發(fā)明靈感之火的正是這輛“達·芬奇汽車”。
既然是汽車就要考慮動力問題,達·芬奇在汽車中部安裝了兩根彈簧以解決這個問題。人力轉(zhuǎn)動車的后輪使得各個齒輪相互咬合,彈簧繃緊就產(chǎn)生了力,再通過杠桿作用將力傳遞到輪子上。
那么怎么控制車速呢?達·芬奇也想到了。他在車身上安裝了一個圓盤裝置,圓盤表面設置了很多方形的木塊,和每個輪子連接的鐵桿的另一端與圓盤相接,這就是用于控制車速的裝置。圓盤上放置的木塊數(shù)量越多,與鐵桿之間的摩擦就會越大,阻力也越大,輪子的運轉(zhuǎn)速度越慢,行駛的距離越長。
當然,達·芬奇也想到了剎車裝置。位于齒輪之間有一個木塊,拉動繩索將木塊卡在齒輪之間,車就可以停止。不過,這輛汽車不能載人,因為僅靠彈簧的動力根本無法行駛很長的距離。
同時,達·芬奇還將彈簧巧妙地運用在了鐘表設計上。后來大型鐘表采用的原理,就是出自達·芬奇的設想。只是在這個設想中,彈簧的彈力被物體的重力所代替,物體向下的重力通過眾多齒輪咬合作用被均勻傳遞,鐘表便得以保持勻速運動。
此外,樂器、鬧鐘、自行車、照相機、溫度計、烤肉機、紡織機、起重機、挖掘機……達·芬奇曾有過無數(shù)的發(fā)明設計,而這些發(fā)明設計在當時如果發(fā)表足足可以讓我們的世界科學文明進程提前100年。
11、對機械世界癡迷不已
水下呼吸裝置、拉動裝置、發(fā)條傳動裝置、滾珠裝置、反向螺旋、差動螺旋、風速計和陀螺儀……達·芬奇將他無數(shù)的奇思妙想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故事的開頭不得不說起達·芬奇初到佛羅倫薩學畫的經(jīng)歷。事實上,這段經(jīng)歷開啟了藝術家達·芬奇的大門,也開啟了科學家達·芬奇的大門。
機械設計(達芬奇)
1460年達·芬奇隨父親來到佛羅倫薩,開始了他的學徒生涯,同時開始學畫。學畫的達·芬奇參與安裝佛羅倫薩圣母瑪麗亞大教堂穹頂燈塔上的巨型銅球,由此接觸并感受到了各式各樣機械系統(tǒng)的神奇。
佛羅倫薩圣母瑪麗亞大教堂是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達·芬奇在安裝穹頂燈塔上的巨型銅球時,親眼目睹了三速提升機等機械裝置的效率,深感其中的神奇。
由此,布魯內(nèi)萊斯基的機械系統(tǒng)設計理念對達·芬奇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當時一批錫耶納工程師對達·芬奇的科學世界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錫耶納的工程師們設計了一種外形像船的河道淤泥挖掘機,用來清除淺水口的沙礫和淤泥,還有一種能夠提高裝載量又加快行駛速度的槳葉船。這些錫耶納工程師的發(fā)明,讓達·芬奇對機械的魔力產(chǎn)生了巨大的興趣。
從此,達·芬奇對機械世界癡迷不已。
藝術巨匠
說到藝術創(chuàng)作,在文藝復興時期當數(shù)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的成就最高。他們的藝術成就達到了西方造型藝術繼古希臘之后的第二次高峰,僅繪畫而言,則達到了歐洲的第一次高峰。其中尤以達·芬奇最為突出,恩格斯稱他是巨人中的巨人。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達·芬奇解決了造型藝術三個領域——建筑、雕刻、繪畫中的重大問題:
1、解決了紀念性中央圓屋頂建筑物設計和理想城市的規(guī)劃問題;
2、解決了15世紀以來雕刻家深感棘手的騎馬紀念碑雕像的問題;
3、解決了當時繪畫中兩個重要領域——紀念性壁畫和祭壇畫的問題。
達·芬奇的藝術作品不僅能像鏡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還以思考指導創(chuàng)作,從自然界中觀察和選擇美的部分加以表現(xiàn)。壁畫《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戰(zhàn)》和肖像畫《蒙娜麗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這三幅作品是達·芬奇為世界藝術寶庫留下的珍品中的珍品,是歐洲藝術的拱頂之石。
《蒙娜麗莎》的繪制前后歷時四年。據(jù)說模特是一個佛羅倫薩女人,剛剛喪嬰,為解除她的痛苦并露出自然的微笑,列昂納多便請人來為她奏樂。她的微笑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有時似乎嚴肅有時又很溫柔,有時略含憂傷有時又顯譏諷。蒙娜麗莎的右手更被稱為“美術史上最美的一只手”。
《最后的晚餐》繪制在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的墻壁上。達·芬奇一改前人繪制“最后晚餐”圍桌而座的布局,讓所有人物坐成一排面向觀眾,而耶穌基督坐在最中間。
溘然長逝
達·芬奇晚年被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邀入法國,弗朗索瓦一世給予了他至高的接待,將其安置于昂布瓦斯城堡中的克魯克斯莊園,并時不時地去請教。1519年5月2日,年事已高的達·芬奇因病逝世了,據(jù)說他是在趕來的弗朗索瓦一世懷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氣。
創(chuàng)作歷程
我們現(xiàn)在比較熟悉的達·芬奇形象基本上來自于他那幅著名的自畫像,所以一提起列昂納多,我們總是想到一個哲學家般的睿智長者。其實,達·芬奇年輕時代可是意大利佛羅倫薩聞名遐邇的美男子呢(不過因為他對女人沒興趣,所以當時關于他是同性戀的傳聞滿天飛)!他的老師韋羅基奧雕塑的那俊美非凡的青銅大衛(wèi)像據(jù)說就是以年輕的達·芬奇為模特。達·芬奇藝術生涯發(fā)展得最順利的時期是在1482--1499年的米蘭。達·芬奇的七弦琴拉得不錯,他首先是作為一個音樂家而不是畫家或者發(fā)明家出現(xiàn)在米蘭出名的。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其無與倫比的才能卻極受米蘭大公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青睞。1499年為躲避戰(zhàn)亂達·芬奇在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旅游并進行一些科學研究。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并開始創(chuàng)作《蒙娜麗莎》。這之后達·芬奇再去米蘭,并繼續(xù)服務于米蘭宮廷。1513 年移居羅馬,羅馬對于列昂納多來說并不是很討人喜歡的地方。他在那里做了短暫的停留,見到了米開朗基羅和其他當時在羅馬的藝術家,但并沒有顯露他任何的藝術天才。他在那里基本上是研究一些類似于魔法的小把戲,以至于羅馬人當他是巫師一類的人物。1515年達·芬奇移居法國,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去世時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nèi)容從物理、數(shù)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并善于將藝術創(chuàng)作和科學探討結(jié)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chuàng)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早期創(chuàng)作
當他在的作坊學藝時 ,就表現(xiàn)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年他在協(xié)助韋羅基奧繪制《基督受洗》時,雖然只畫了一位跪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tài)、表情和柔和的色調(diào),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據(jù)傳,韋羅基奧為此不再作畫,F(xiàn)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是達·芬奇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的一件作品。除了有一點自由構(gòu)思外,這幅畫的場景都是達芬奇遵循一般的透視畫法來構(gòu)思的。后來位于歐利維特峰的圣巴托羅梅歐修道院還訂購了這幅作品。稍后創(chuàng)作的《吉內(nèi)薇拉·班琪》,一反15世紀藝術追求線條分明的傳統(tǒng),以逆光夕照的色調(diào)渲染他所倡導的透視效果。1481年創(chuàng)作的《博士來拜》(又譯《三王來拜》),是標志其藝術風格達到成熟期的作品。該畫雖由于他動身去米蘭而沒有完成,但從原稿上可看出其構(gòu)圖和形象塑造所顯示的藝術創(chuàng)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師和同輩:由圣母嬰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穩(wěn)定構(gòu)圖,按精確的透視法畫的建筑遺跡和奔騰飛躍的馬群等背景,說明他已不再從敘事的角度簡單地羅列有關人物,而是對傳統(tǒng)的題材進行徹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調(diào)幽暗的畫法,使人物形象從陰影中突出,突破了傳統(tǒng)繪畫明晰透露的特點,預示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盛期創(chuàng)作
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應圣弗朗切斯教堂的邀請繪制祭壇畫《巖間圣母》。這幅畫現(xiàn)藏于盧浮宮!蹲詈蟮耐聿汀肥撬谶@一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表現(xiàn)基督被捕前和門徒最后會餐訣別場面的濕壁畫,繪制在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的墻壁上。它巧妙的構(gòu)圖和獨具匠心的布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筑結(jié)構(gòu)緊密聯(lián)結(jié)在一起,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fā)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飯桌的形式,將基督獨立于畫面中央,其他門徒通過各自不同的表情和手勢,分別表現(xiàn)出驚恐、憤怒、懷疑、剖白和慌張的情緒。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它與構(gòu)圖的統(tǒng)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隨著共和國制度的恢復,文化氣氛一度活躍,畫壇上也先后出現(xiàn)了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杰出人物。達·芬奇開始為蘭則塔大教堂的主祭壇創(chuàng)作《圣母子與圣安娜、圣約翰》,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經(jīng)過精心構(gòu)思的《圣母子與圣安娜、圣約翰》素描草圖,立即引起轟動,其構(gòu)圖原理和畫法對藝術界有極大影響,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等人也從中得到啟發(fā)。1503年他一面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安吉里之戰(zhàn)》,一面創(chuàng)作《蒙娜麗莎》和《圣母子與圣安娜、圣約翰》(后成為《圣母子與圣安娜》),這是兩幅畫和《施洗者圣約翰》一起成為他極為珍愛的作品,始終帶在身邊,晚年移居法國也不離左右,最后遺存巴黎。
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chǎn)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范。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cè)嵯酀,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xiàn)光影的微妙變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都以素描作基礎 。其藝術理論散見于他的6000多頁手稿和未完稿的《繪畫論》中,這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克魯克斯莊園
達·芬奇的生命是一條沒有走完的道路,路上是撒滿了未完成作品的零章碎片,他在臨終前痛心地說過:“我一生從未完成一項工作。”他在31歲那年寫信給米蘭大公盧多維科·斯福爾扎,在信中列舉了自己的各種才能,最后他還表示可為大公的父親塑造一座青銅騎馬像,成為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型雕像。達·芬奇41歲時完成這一巨作的土制塑像,因籌到的青銅后來都被軍隊用于戰(zhàn)爭而使巨作終未完成,1499年法軍入侵時被毀,否則將成為世界一大奇跡。大公對他的天才和辛勤勞動酬謝的不是金幣,而是金言玉語,這使達·芬奇十分不安,大公為了安慰他,請他為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畫一幅濕壁畫,這就是《最后的晚餐》。如果說《最后的晚餐》是世界最著名的宗教畫,那么達·芬奇在51歲時自米蘭重返佛羅倫薩而作的《蒙娜麗莎》則無愧為世界上最著名、最偉大的肖像畫。這兩件譽滿全球的作品使達·芬奇的名字永垂青史。達·芬奇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chuàng)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他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xiàn)出凹凸感!彼褂脠A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chuàng)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xù)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范之作。瓦薩里認為這種明暗畫法是繪畫藝術的一個轉(zhuǎn)折點。達·芬奇的一生始終在探索藝術的高貴氣質(zhì),只有在美的創(chuàng)造中他才能感到心滿意足。可是達·芬奇的才能到了晚年并沒有受到重視和賞識,由于他一直致力于解剖學的研究,破壞了天主教的基本教義,觸怒了當時的羅馬教皇。教皇的不理解和對他的冷漠令達·芬奇十分傷心。1515年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重新占領米蘭時,邀請達·芬奇赴法國并應聘他為宮廷畫家。達·芬奇1519年客死異國,終年67歲。他的學生弗朗西斯科·梅爾茲(梅爾茲是達·芬奇最鐘愛的學生,他是意大利倫巴第區(qū)出生的貴族青年,達·芬奇臨終前將所有繪畫作品和大量手稿都托付給了他)說:“達·芬奇的死,對每一個人都是損失,造物主無力再造出一個像他這樣的天才了。”
“上天有時將美麗、優(yōu)雅、才能賦予一人之身,令他之所為無不超群絕倫,顯出他的天才來自上蒼而非人間之力。列昂納多正是如此。他的優(yōu)雅與優(yōu)美無與倫比,他的才智之高可使一切難題迎刃而解。”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傳記作家瓦薩里對達·芬奇的溢美之詞。
藝術精品
主要作品
油畫
《蒙娜麗莎》
《圣耶若姆》(未完成)
《吉內(nèi)薇拉·班琪》
《音樂家肖像》(未完成)
《抱銀鼠的女子》
《額飾女郎》
《戴珍珠頭飾的夫人像》
《拈花圣母》
《哺乳圣母》
《柏諾瓦的圣母》
《加羅法諾的圣母》
《巖間圣母》
《紡車邊的圣母》
《圣母子與圣安娜》
《受胎告知》
《博士來拜》(未完成)
《基督受洗》(合作)
《施洗者圣約翰》
《酒神巴卡斯》
《莉妲和天鵝》(原畫遺失)
壁畫
《最后的晚餐》
《安吉里之戰(zhàn)》(原畫遺失)
不朽畫作
《蒙娜麗莎》
經(jīng)典名言
1、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2、 有天資的人,當他們工作得最少的時候,實際上是他們工作得最多的時候。因為他們是在構(gòu)思,并把想法醞釀成熟,這些想法隨后就通過他們的手表達出來。
3、無論掌握哪一種知識對智力都是有用的,它會把無用的東西拋開而把好的東西保留住。
4、趁年輕少壯去探求知識吧,它將彌補由于年老而帶來的虧損。智慧乃是老年的精神的養(yǎng)料,所以年輕時應該努力,這樣年老時才不至于空虛。
5、應當耐心聽取他人的意見,認真考慮指責你的人是否有理。如果他有理,你就修正自己的錯誤,如果他理虧,只當沒聽見。若他是一個你所敬重的人,那么可以通討論提出他不正確的地方。
6、運動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7、真理只有一個,它不在宗教中,而是在科學中。
8、水若停滯即失其純潔,心不活動精氣立消。
9、所有傷害都會在記憶中留下痛苦,而最大的傷害——死亡并非如此,死亡在終結(jié)生命的同時也抹去了記憶。
10、太陽升得越高,它所投放到屋頂上的光越暗。
11、智慧是經(jīng)濟之女。
12、美貌的青年穿戴過分反而折損了他們的美,山村婦女穿著樸素無華的衣服反比盛裝的婦女美得多。
13、真理是時間的女兒。
14、愚昧將使你達不到任何成果,并在失望和憂郁之中自暴自棄。
15、熱愛實踐而又不講求科學的人,就好像一個水手進了一只沒有舵或羅盤的船,他從來不肯定他往哪里走。
16、人的美德的榮譽比他的財富的榮譽不知大多少倍。古今有多少帝王公侯,可是卻沒有在我們記憶中留下一絲痕跡,就因為他們只想用莊園和財富留名后世。豈不見多少人在錢財上一貧如洗,但在美德上卻是富豪呢?
17、人的智慧不用就會枯萎。
18、你如果要做一個藝術家,你要牢記:必須開拓你的胸襟,務使心如明鏡,能夠照見一切事物,一切色彩。
19、榮譽在于勞動的雙手。
20、人的確是禽獸之王,他的殘暴勝于所有的動物。我們靠其它生靈的死而生活。我們都是墳墓。我在很小的時候就發(fā)誓再不吃肉了?傆幸惶,人們將視殺生如同殺人。(稍微了解達·芬奇的人都知道他從小就拒絕吃肉且不肯說出原因,被祖父安樂尼奧視為不詳)
21、不是數(shù)學家請不要讀我的基本著作。(一根線條在達·芬奇眼中被理解成一個點在平面或空間中的運動軌跡,乃至解析幾何中的一個方程式所界定的點的集合,線條無寬度也無厚度。因此對于生活在文藝復興以后或接受過文藝復興思想的西方人,對于線條的理解是基于幾何學和數(shù)學)
22、鳥類之外無蝙蝠。
23、那些遙遠的過往依舊歷歷在目,反倒是近日種種模糊如前塵韶光。
24、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25、交配的行為和交配的器官是如此丑陋,以至于如果不是有美麗的臉龐、漂亮的衣著和行事時的沖動,人類早在大自然中絕種了。
26、人的肌肉不應該被畫成一袋核桃或者一捆胡蘿卜一樣的東西。
27、墻上的斑點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28、人類不斷地以歡樂的心情期待著每個新春、每個新夏,期待著新月和新年,總覺得他們所期待的事情姍姍來遲,他們卻沒想到,他們所焦急盼望著的正是自己的死亡。
29、不懲罰犯罪的人就是下令犯罪。
30、一幅畫中最白的地方要像寶石那樣可貴。
31、欣賞——這就是為著一件事務本身而愛好它,不為旁的理由。
32、限制產(chǎn)生力量,自由導向死亡。
33、人類具有說話的偉大能力,但是他們所說的大多既無實際意義又荒謬無理,然而動物說話的能力盡管微乎其微,但是它們所說的有用而真實。
34、對某事物的愛好產(chǎn)生于對該事物的理解,理解越透徹,愛得越熾熱。
35、微少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使人謙虛。所以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仰頭向天,而充實的禾穗則低頭向著大地,向著他的母親。
蒙娜麗莎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件藝術品能像《蒙娜麗莎》那樣譽滿全球,同時引來各式各樣的說法和評價。我們根據(jù)瓦薩里的記載,可以確定,畫中人為佛羅倫薩銀行家弗朗斯柯·捷列·佐貢多的妻子麗莎。她出生于1479年,達·芬奇為她畫像時間是1503年,正是麗莎24歲的時候。畫中人的主要神情是“微笑”,世人稱之為“神秘的微笑”。
銀行家佐貢多以豐厚的酬金請達·芬奇為夫人作畫。當夫人出現(xiàn)在畫家面前時,她身著華貴的連衣裙,梳著時髦的發(fā)式,一綹綹卷發(fā)散在雙肩,身體顯得豐滿,眉毛齊整,兩頰緋紅,頸項和手臂佩帶著名貴珠寶,全身充溢著唯美但奢靡的貴族氣息。在彎彎的雙眉下面,明亮的眼睛閃閃發(fā)光。當她用目光注視著這位鼎鼎大名的畫家時,一顆能容無限智慧的蘇格拉底式的腦袋映入眼簾,面孔下面布滿銀白色的胡須,看上去像是暫留人間的神,這與她終日見到的粗俗商人大不相同。一瞬間發(fā)自內(nèi)心的微笑,使她的臉顯出奪人的光彩,令人神往,靦腆、調(diào)皮,似乎失去的青春又回來了。模特靈魂深處的奧秘,被觀察敏銳的畫家一下子抓住了!拔彝怦R上著手工作!边_·芬奇向蒙娜麗莎點了點頭。
為了維持麗莎的微笑,畫家動用了智慧的腦袋,為她講了精彩的愉快的故事,還請了各式各樣的小丑、琴師、街頭藝人為夫人表演,借以喚醒這位消沉、淡漠、昏昏欲睡的少婦。麗莎坐定以后把一只手放在另一只手上,作出一個少婦的姿態(tài),畫家注意到夫人裸露的頸項和豐腴雙手,可惜被金銀珠寶所占有,畫家對麗莎說:“如果夫人不反對的話,我想描繪不加任何裝飾的頸項和手臂,這是屬于您最純真的美,請夫人去掉一切象征財富的飾物,讓我盡情描繪屬于你本人的一切麗質(zhì)!庇谑躯惿泵ν实羲酗椢。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正是一位毫無修飾、情趣天然的少婦。
蒙娜麗莎勾起了達·芬奇對后母阿格琵耶娜的回憶。有一次,畫家深情地向少婦傾訴了自己的身世,似乎從麗莎的身影中看到后母的形象,當講到母親在24歲就死去時,他的聲里充滿憐憫和悲痛。麗莎說:“我也是24歲,我使你想起了她!丙惿闪税⒏衽鹊纳衩鼗怼R虼耍_·芬奇在畫麗莎時,是用真誠而純潔的情感去描繪的,他用對母親和情人的雙重情感來盡情描繪此人的肖像。不僅如此,他還把她作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作為人類世界的歡樂和光明來描繪。他要把自己的美感和體驗,用畫筆傳達給所有的人。文藝復興的到來使神從神壇上走下來,成為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人。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成為這一新時代的標志而載入史冊。
關于《蒙娜麗莎》的一些軼事
1503-1507年達·芬奇開始繪制《蒙娜麗莎》。這幅畫一直跟隨在他的身邊,直到他死后數(shù)年,畫像由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買下。此后,它一直歸法國王室所有,直到1805年拿破侖將之珍藏在盧浮宮。這幅畫就像一位有生命的天外來者,它的超凡魅力和奇聞軼事令人驚嘆甚至難以置信:
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得到《蒙娜麗莎》后,把它掛于家訓堂,命令女兒整天模仿畫中的笑容。經(jīng)過數(shù)年努力,公主們終于將那神秘的微笑模仿得惟妙惟肖。
拿破侖擁有《蒙娜麗莎》時,喜歡把它掛在臥室內(nèi),每日早晚要獨自欣賞多次,有時竟能面對畫面佇立一天半日,入迷得忘記一切。
1951年《蒙娜麗莎》到西班牙展出,西班牙元首佛朗哥親臨機場捧畫,20萬馬德里市民化裝成唐·吉訶德載歌載舞,夾道歡迎。
1954年去英國,丘吉爾首相派6架飛機300名禮儀小姐專程將《蒙娜麗莎》從巴黎接往倫敦。法國方面破例允許丘吉爾首相用手指撫摸3次,但規(guī)定手指必須反復洗刷和嚴格消毒。
1963年6月《蒙娜麗莎》在美國華盛頓展出,保安人員有4萬余眾,每個參觀者要經(jīng)過6道哨卡,接受各種儀器的檢查。 1974年5月《蒙娜麗莎》在日本東京展出,每個參觀者只準在畫前站9秒鐘。
每年前去盧浮宮瞻仰這幅畫的人達700百萬左右,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tǒng)計,截止1991年底,全世界已先后有二百多部研究《蒙娜麗莎》的專著問世,其它各種出版物則汗牛充棟,數(shù)不盡數(shù)。
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蒙娜麗莎》的贗品二百多幅,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就收藏了4幅,她說:“我實在太喜歡《蒙娜麗莎》了,但它是一件孤品,所以只得以贗品自娛。”
1987年英國與以色列考古學家在以色列與黎巴交界的各波利市一幢具有古羅馬風格的別墅內(nèi),發(fā)掘到一幅馬賽克拼圖,圖案竟與《蒙娜麗莎》一模一樣。這幅畫誕生于公元四世紀,比達·芬奇生活的年代早1100年左右。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達芬奇)
《最后的晚餐》是基督教傳說中最重要的故事,幾乎被所有宗教畫家描繪過。但在達·芬奇為米蘭格雷契修道院飯廳畫《最后的晚餐》之前,所有的畫家對畫面藝術形象處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把猶大與眾門徒分隔開,畫在餐桌的對面,處在孤立被審判的位置上。這是因為畫家們對人的內(nèi)心復雜情感無法表現(xiàn),從形象上難以區(qū)別善惡。由于達·芬奇對人的形象和心理作過深入的觀察和研究,能從人物的動作、姿態(tài)、表情中洞察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動并表現(xiàn)出來。
畫家選擇的瞬間情節(jié)是耶穌得知自己已被弟子猶大出賣,差弟子彼得通知在愈越節(jié)的晚上與眾弟子聚餐,目的并非吃飯,而是當眾揭露叛徒。當耶穌入座后即席說了一句:“你們中間有一個人出賣了我!闭f完此話,引起在座的眾弟子一陣騷動,每個人對這句話都作出了符合自己個性的反映:有的向老師表白自己的忠誠;有的大感不惑要求追查是誰;有的向長者詢問,整個場面陷于不安之中。過去的畫家無法表現(xiàn)這一復雜的場面和弟子們各不相同的內(nèi)心精神活動,唯達·芬奇從現(xiàn)實生活中對各種不同個性人物的觀察,獲得不同的個性形象,于是在畫中塑造了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
在耶穌右邊的一組中,我們看到一個黑暗的面容,他朝后倚著,仿佛從耶穌前往后退縮似的。他的肘部擱在餐桌上,手里抓著一只錢袋。我們知道他就是那個叛徒,猶大·伊斯卡里奧特。
猶大手中的錢袋是他的象征,它使我們想起,他就是為耶穌和其他門徒保管錢財?shù)娜耍X袋里裝著出賣耶穌得來的三十塊銀幣的賞錢。
即使他沒有拿著那只錢袋,我們也能通過達·芬奇的繪畫方式,辨別出這個罪惡的敵人猶大。
猶大的側(cè)面陰影旁是圣·彼得,我們也可以看見他一頭銀絲與一副白皙的手,他向年輕的圣·約翰靠去。彼得垂在臀部的右手握著一把刀,仿佛在偶然中,刀尖對著猶大的背后。
圣·約翰的頭朝彼得垂著。在所有門徒中,他是耶穌最喜愛的一個。約翰象耶穌那樣平靜,他已經(jīng)領悟了他主人的話。
耶穌左邊是小雅各,他力圖去理解他所聽到的可怕的話,他兩手攤得大大的驚叫了起來。
從小雅各的肩上望去,我們看到了圣·托馬斯,疑惑不解的托馬斯,他懷疑的神色通過他豎起的手指表現(xiàn)出來。
小雅各的另一邊,圣·菲利普往耶穌靠去,雙手放在胸前似乎在說:“你知道我的心,你知道我是永遠不會出賣你的!彼哪樣捎趷酆椭艺\而顯出苦惱的神情。
圍著耶穌的這三個門徒,處于故事的發(fā)生的中心。
巴塞洛繆與老雅各的身體向他們傾著,而他們身旁的老安德魯并沒有站起來,但他想聽聽,于是便舉起手似乎要求安靜。
右邊還剩下最后三個門徒,他們正在討論有關耶穌說的那句話,他們的手指也指向餐桌的中央。
他們所看到的這一切,均發(fā)生在這幅偉大的作品之中,但每次當我們欣賞它時,都會從門徒的感情與性格中獲得新的含義。
《安吉里之戰(zhàn)》
首先,達·芬奇創(chuàng)作這幅畫是確鑿無疑的。1504年達·芬奇開始了一項巨大的藝術工程:在佛羅倫薩維吉奧宮市政會議大廳的墻壁上描繪《安吉里之戰(zhàn)》,表現(xiàn)的是戰(zhàn)馬和士兵在戰(zhàn)斗中的情景,這是為了紀念1440年米蘭軍隊的“佛羅倫薩之敗”。達·芬奇創(chuàng)作的這幅畫在當時被認為是代表達·芬奇最高藝術成就的作品?墒墙酉聛戆l(fā)生的事就不是很清楚了。這幅畫是已經(jīng)完成,還是后來被完全毀掉,成了永久的謎團。這幅畫就這樣成了世界藝術史上十大懸案之一,其蹊蹺程度絲毫不亞于丹·布朗創(chuàng)作的懸疑小說《達·芬奇密碼》,F(xiàn)在,由英國基金會支持的一些藝術家聲稱,他們相信這幅杰作就藏在瓦薩里稍晚奉美第奇家族之命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壁畫的墻后面的夾層中,它是被瓦薩里保護性地藏起來了。意大利著名藝術科學家莫里茲奧·塞拉西尼的專長是調(diào)查藝術品的下落。塞拉西尼表示他將通過掃描和安裝探測器等方法來尋找蛛絲馬跡,下一步該做的就是如何在不損害外面壁畫的情況下,用新的儀器發(fā)現(xiàn)達·芬奇畫的顏料,從而使達·芬奇這幅《安吉里之戰(zhàn)》重見天日。
《維特魯威人》
《維特魯威人》是一幅達·芬奇依照維特魯威定律所作的鋼筆畫素描,畫在一張13.5×9.5英寸的紙上,現(xiàn)藏于威尼斯的學院美術館。之所以藏在威尼斯,大概是因為弗拉·喬康多于1511年在威尼斯印刷了關于維特魯威的作品的對開本,里面有一張依照這幅素描所作的版畫。素描的上面和下面都是手寫的小字,畫中描繪了一男子,他擺出兩個明顯不同的姿勢,這些姿勢與畫中兩句話相互對應。第一個雙腳并攏、雙臂水平伸出的姿勢詮釋了素描下面的一句話:“人伸開的手臂的寬度等于他的身高!绷硪粋疊交在他身后的姿勢是將雙腿跨開,胳膊舉高了一些,表達了更為專業(yè)的維特魯威定律:如果你雙腿跨開,使你的高度減少十四分之一,雙臂伸出并抬高,直到你的中指的指尖與你頭部最高處處于同一水平線上,你會發(fā)現(xiàn)你伸展開的四肢的中心就是你的肚臍,雙腿之間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畫中擺出這個姿勢的男子被置于一個正方形中,正方形的每一條邊等于24掌長,而正方形被包圍在一個大大的圓圈里,他的肚臍就是圓心。這幅素描中所畫的男子形象被世界公認為是最完美的人體黃金比例。
《巖間圣母》
這是達·芬奇的一幅傳統(tǒng)宗教題材畫作。畫中人物雖然被一團潮濕的空氣所包圍,但是人體的輪廓在昏暗山巖的襯托下還是能明顯地辨析出來,尤其是畫家著力描繪的面龐被刻意營造出的神秘氣氛所籠罩,人物輕柔、溫存、純真的表情栩栩如生地突顯出來。奇怪形狀的懸石從濕漉漉的巖體上垂下,具有植物學準確性的花草從巖縫里穿鑿而出,竟然能辨別出鳶尾花、銀蓮花、紫羅蘭和一些蕨類植物。遠處藍色的天空透過巖體之間的孔洞和夾縫呈現(xiàn)在人們的眼前,年輕的圣母瑪利亞以溫柔的手摟抱著下跪的幼嬰約翰,她的另一只手則向兒子耶穌伸過去,天使烏列面向著觀眾,把他們引向畫中,用手指示著這個場面,一連串手勢代表保護、指示、祝福等含義。這一組動作是按金字塔的構(gòu)圖原理組建安排的,塔頂是圣母的頭,側(cè)邊是他伸出的雙手,底角是天使和嬰兒。列昂納多把結(jié)構(gòu)看作打開作品意圖的鑰匙,這很大程度上形成了文藝復興盛期的古典主義金字塔式的人物構(gòu)圖。
《達芬奇自畫像》
意大利繪畫大師達·芬奇的素描精品。他的素描作品的藝術水平已達極高的境地,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范。在這幅《自畫像》中,畫家觀察入微,用的線條豐富多變,剛?cè)嵯酀绕渖朴脻饷艹潭炔煌男本表現(xiàn)光暗的微妙變化。此畫用線生動靈活,概括性強,簡單的寥寥數(shù)筆卻包含許多轉(zhuǎn)折,體面關系,發(fā)線代面,立體感很強,還有人物的表情也很傳神。
現(xiàn)存手稿
達·芬奇生前留下大批未經(jīng)整理的用左手反寫的手稿,難于解讀。只有到十七世紀中葉,才有學者整理小部分達·芬奇手稿。達·芬奇的主要手稿丟失了二百多年,直到1817年才重見天日,但已被毀壞嚴重。
手稿分類
《繪畫論》1817年從烏爾賓諾圖書館發(fā)現(xiàn)經(jīng)達·芬奇弟子弗朗西斯科·梅爾茲整理的《繪畫論》手稿
論雕刻
論建筑,包括教堂草圖,拱型結(jié)構(gòu)分析
論生理,包括論人的生死、記憶、智力和欲望
論解剖學
論動物學
論天文,包括論地球、太陽和行星
論地理,包括論水流,地質(zhì)學,意大利運河,法國的道路,論開礦
論哲學
小故事,包括寓言、謎語等
書信
被拍賣手稿
1994年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以308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達·芬奇的《哈默手稿》(手稿中紀錄了達·芬奇在多個領域的研究成就,其中記載了他關注人體解剖的原因)。傳記作家麥克爾·懷特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蓋茨苦笑道:“因為我需要它!焙髞,比爾·蓋茨并未按慣例將《哈默手稿》(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易名為《蓋茨手稿》,而是恢復了它的初始名字——《萊徹斯特手稿》。這位被認為患有輕度自閉癥的科學狂人是在通過購買行為來向那位生于500年前,第一個真正思考人和世界運轉(zhuǎn)機理的科學巨匠致敬。
現(xiàn)存博物館
為紀念這位偉大的藝術和科學大師,1928年在他的故鄉(xiāng)成立了“列昂納多·達·芬奇博物館”,之后又成立了“芬奇的列昂納多博物館”。在米蘭的科學技術博物館中也有列昂納多·達·芬奇的專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