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說到土佐長宗我部氏,就不能不說說他的起源,根據(jù)通行的說法,長宗我部氏起源于中國,源自 秦始皇子嗣的一支。早在 鐮倉時代之際, 長宗我部氏就由信濃遷移至 土佐而成為當?shù)氐牡仡^豪族的。
山雨來兮大廈傾
處于戰(zhàn)國亂世的土佐一國雖土地貧瘠,然地方豪族割據(jù)并不亞于其他地區(qū),有名的豪族并有七家之多,合稱“土佐七雄”,各個勢力間為了爭奪土地人口,戰(zhàn)亂不斷加劇。土佐七雄以一條氏最為強大本領一萬六千貫,其他大名津野氏五千貫,大比良氏四千貫,吉良氏五千貫,本山氏五千貫,安喜氏五千貫,香宗我部氏四千貫,長宗我部氏三千貫。
隨著土佐守護細川家的敗落,長宗我部氏也失去了強有力的靠山,在其他群雄的打壓下,一度陷入了孤立。1509年,長宗我部家再度陷入了困境,本山氏家督養(yǎng)明聯(lián)合了山田教道,吉良氏和大平氏,組織起聯(lián)軍圍攻長宗我部家,長宗我部家第十九代當主元秀在聯(lián)軍面前無力回天,很快居城岡豐陷落,于本丸自盡,是年,本文的主人公國親(千王丸)年僅5歲。
尚在童年的千王丸目睹家族的悲劇,父親的慘死,“復仇!復仇!”眼含淚水的國親,心中不停的吶喊。吉人自有天佑,在家臣的掩護下,千王丸竟然奇跡般的逃脫了本山聯(lián)軍的追捕,如果本山氏知道自己放走的5歲孩童,正是以后改寫土佐歷史一代名將,必定追悔莫及。
寄人籬下
歷史就是歷史,任何人都不能改變。5歲的千王丸幸運的得到了一條房家的庇護,命運總是做弄人,房家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自己的好心,帶來的卻是自家的消亡,這個是后話。生命和生活得到了保障,然年幼的國親怎么也忘不了岡豐城的悲劇,復興本家以及為最敬愛的父親報仇的愿望時時刻刻充斥著他的心靈,在家臣的細心教育下,國親堅毅果敢的性格得以養(yǎng)成。
這里還有一個國親童年的故事,傳說 一條房家在宴請家臣的酒宴上,忽然興起,說只要千王丸敢從二樓上跳下去,他就幫助國親恢復長宗我部家的家名,當時七歲的千王丸毫不猶豫,立刻就從高達丈余的樓上跳了下去,房家很是驚異,在坐之人無不動容,可見在國親幼小的心靈里,家族再興,討殺本山的欲望是多么的強烈。
卷土重來
1516年,迫于土佐最大勢力一條家的壓力,本山,吉良等家同意交出長宗我部家舊領,同樣土佐的群雄們根本沒有把尚在少年時期的國親放在眼里,“能退換給你領地,就能再拿回你的土地”。就這樣,帶這復仇的愿望,國親再次回到了闊別以久的岡豐城,故地重歸,看著幾成廢墟的岡豐城,悲劇一幕幕不停的在腦海中重現(xiàn),國親注視著本山氏領方向,眼中充滿復仇的欲火。
在家臣的幫助下,岡豐城重建工作,順利的完成了。至此,長宗我部江村鄉(xiāng)、卄枝鄉(xiāng)三千貫知行的領地得以恢復。
千王丸一十五歲,元服,更名國親,年輕的幼主帶領著忠心于長宗我部的家臣們逐步走上了戰(zhàn)國大名的道路。
臥薪嘗膽
坎坷的童年造就了早熟的英主,身背深仇的國親并沒有草率的出擊,家名剛興,百廢待興,如今的長宗我部已非彼時,當年全盛的主家仍不能抗拒聯(lián)軍的進攻,何況此時。國親只好將復仇的欲火壓在心底,致力于領內(nèi)的統(tǒng)治。國親更是清楚父親慘敗的原因,與近鄰各家豪族不斷交好,并積極利用婚姻外交政策,成功的拉攏了吉田家,把吉田家的領地納入了自己的版圖。
由于國親的苦心經(jīng)營,長宗我部氏勢力再次在土佐抬頭,宿敵本山氏逐步感受到國親的威脅,本山氏于是肯求對國親有再造之恩的一條家,希望一條家出面,以達成同長宗我部家的聯(lián)姻,以緩解同國親的關系;另一方面,一條家對國親勢力的膨脹也有所忌憚,同意了本山的請求。
抉擇再次擺在國親的面前,與殺父仇人聯(lián)姻,從尋常人的角度來說,當然是一百個不愿意了。但國親卻認為這是一個瓦解本山聯(lián)軍的最好時機,一旦與本山的聯(lián)姻成立,不僅可以打消本山家的顧慮,從外交上瓦解了本山聯(lián)盟,而且長宗我部家就可安心對付東,南面的諸多豪族,將其各個擊破,以擴充實力。歷史更是證明了國親的英明,國親在之后的東,南面豪族的攻略中,本山聯(lián)盟根本沒有什么反映。
縱橫捭闔
暫時擺脫了本山家的威脅,國親的南面攻略出乎意料的順利,連續(xù)吞并了天竺氏,細川氏后,接下來就是下田以南的池氏了。由于池氏的抵抗,國親的攻略一度受阻,國親在仔細分析池家的情況后,利用計謀將池家的大將巖松除掉,再利用慣用的婚姻外交,使池氏屈服于本家。
婚姻外交政策是國親統(tǒng)一土佐過程中使用最多的策略了,訂立這種策略,也是不得以而為之。由于土佐土地貧瘠,人口稀少,戰(zhàn)爭的主力多是農(nóng)兵,過多的征戰(zhàn),必將影響土地的收成,想想長宗我部幾千貫的領地,南征北戰(zhàn),那能供給戰(zhàn)爭的需要。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才是戰(zhàn)之達者。正是國親英名的決斷,不僅保證了領內(nèi)的繁榮,更是天翔般的擴大了領土,為后期元親的四國統(tǒng)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元親應好好感謝他的父親,正是國親成就了他的武名。
在消除了南面的諸豪族后,東面的諸多領主,就是國親的下一個目標。同樣,還是依靠國親的婚姻政策,逐步降伏了改田地方的領主蚊居田氏等豪族后,至此長宗我部的勢力已初具規(guī)模了。
血債血償
1549年,國親再次出兵,這次的對象是當年參與岡豐城血債的主要氏族山田氏,在成功利用了山田氏家族內(nèi)亂的機會后,當年就消滅了山田氏。
隨著多年的征戰(zhàn)生涯,年幼的千王丸也已近五十高齡,復仇的心愿雖說已快實現(xiàn),但多年的困苦和心靈的折磨使國親疲憊不堪,也許是懷著對父親的景仰,更是對父親的愧疚,國親剃度出家并修建了兼序寺。據(jù)《土佐物語》記載,國親曾經(jīng)說過:俺六歲的時候就孤苦一人,人間的不幸在俺身上也可以算是無以復加了,然而憑借著不可思議的天運,雖然家業(yè)得以興旺,但是俺的心境卻是常常懷著悲哀的……。英雄的心里難免惆悵,豈是你我尋常人等可以理解的。
香宗我部氏也是土佐七雄之一,隨著長宗我部家勢力的快速膨脹,香宗我部親秀再次敗倒在國親的外交政策下,不過這次國親送出的不是女人,而是自己的親子。(國親的外交手腕,實不在德川之下。)
輕易吞并香宗我部后,與本山家的對立已如箭在弦上。多年的宿怨,現(xiàn)在就要有個說法了。此時本山家當主是殺父仇人本山養(yǎng)明之子,在國親擴張領土的幾十年里,本山家也沒閑著(本來家底就好,創(chuàng)業(yè)的難度低了很多),本山的領土已達到了頂峰時期,實力仍在國親之上。
抱憾離世
在本山家最杰出的家主梅慶死亡后,國親的機會來臨了(父債子來報,父債孫來還)。
1556年,國親與本山氏麾下的秦泉寺掃部展開了激戰(zhàn)并大敗了本山氏的援軍,不久又成功的寢反了本山的家臣,攻陷了本山家的堅城長濱城。本山家在得知長濱城失守后,馬上集結(jié)全部主力進行反攻。雙方又在長濱城附近布陣,在奮戰(zhàn)多個時辰以后,兵數(shù)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本山軍(據(jù)史料記載,本山軍2000多人,國親軍僅1000人不到)在充滿復仇欲望的長宗我部軍猛烈的突擊下崩潰。 在本此合戰(zhàn)中,本山氏的精英大多戰(zhàn)死,重多家臣被討取,國親部士氣空前的高漲。隨后,國親率軍直取浦戶城,兵臨本山家居城朝倉城指日可待;然而,悲劇再次上演了,年邁的國親因長濱合戰(zhàn)過度疲勞,不幸身患重病,在浦戶城下的軍帳內(nèi)客死他鄉(xiāng),這一年國親剛滿五十七歲。
據(jù)傳說,國親死前異常的清醒和興奮,在大笑后隨即大悲(回光返照乎?)后,把下代家督元親叫到身前說:“吾一生未完成的心愿,兒等務必要討殺本山,祭于我的靈前!”
英雄垂暮,其死也悲,想想國親戎馬一生,家族的仇恨就像一塊巨石壓在他的心上,難怪國親死前會大笑,死對他來說或許更是一種解脫和安慰;大笑后而大悲,恐怕不僅僅是未能親自為父親報仇這么簡單,還有一絲對自己一生的無奈和悲哀。的確身處在戰(zhàn)國亂世,很多人失去了選擇生活的權利。
后記
此后,新任家督元親繼續(xù)完成國親的遺愿,在同本山家多次交戰(zhàn)中,逐步消弱本山家的勢力。在 本山茂辰病死,其子親茂繼位后不久,元親終于攻破了本山家最后的堡壘,親茂投降,本山家消亡。這里需要提一下元親, 長宗我部元親是長宗我部家武名最響的當主,此人僅僅用了15年的時間,就統(tǒng)一了土佐一國。在對一條家的攻略上,更是不顧父親國親“不與一條為敵”的遺言以及家臣一族的勸阻,背上忘恩負義的罵名,消滅了對家族幾代有恩的一條氏。嗚呼戰(zhàn)國,強權代表一切!
國親的遺產(chǎn)
領土的擴長,以及領內(nèi)的繁榮,前面已經(jīng)說過。國親當主的時候,利用婚姻以及過繼養(yǎng)子的策略,控制了諸多豪族,這些豪族雖然看似相對獨立,但卻緊緊團結(jié)在主家的周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正是國親的外交策略使眾多豪族甘心為其所,形成一種聯(lián)盟態(tài)勢,相對的保全了主家實力。此外,更寶貴的,乃是人才。
國親作為父親,可以說是完全合格的,元親的兄弟們哪一個不是能爭善戰(zhàn)驍將:二子吉良親貞,三子 香宗我部親泰,以及為不毀主家武名而戰(zhàn)死的四子島親益。
上對父親,他做到了,下對諸子,他也做到了;他的一生,唯獨缺少的卻是對他來說最最重要的那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