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賀昌,原名賀穎,又名其穎,表字伯聰。1906年1月19日出生于山西省柳林縣柳林鎮(zhèn)(原屬離石縣)一個士紳家庭。
生平經歷
1913年至1918年,賀昌在柳林鎮(zhèn)小學讀書,他的父親賀雨亭,是清末拔貢,學識淵博,思想開明,為人正直。少年賀昌深受其父影響,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播下了愛國報國的種子。賀昌曾在一篇作文中寫到:“國家災難臨頭,應挺身而出,即使犧牲也不退縮!
1918年,賀昌考入離石縣立高級小學(今賀昌中學的前身)讀書,在校期間,結識了從該校畢業(yè)后在太原、北京等地上學的張叔平、李燕熬、田開疆等進步青年,他的班主任也是一位具有愛國思想的進步人士,受他們的影響,賀昌的思想更加活躍。
1919年五四反帝愛國運動波及到呂梁山區(qū)的離石時,年僅13歲的賀昌立即投身于反帝愛國運動的洪流中,和學校進步師生一起組織罷課,聲援北京等地的學生運動。
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地委第一任書記
1920年春,賀昌隨父來到太原,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學讀書。這是山西最早的一所官辦中學,五四運動前,曾以“校規(guī)森嚴、秩序良好”被當局授予“模范中學”的稱號。五四運動后,省立一中畢業(yè)后考入北京大學的高君宇利用寒暑假,;卦撔P麄黢R克思主義,使該校學生思想日漸活躍。進步學生王振翼在高君宇的幫助下,創(chuàng)辦了山西最早的進步刊物《平民周刊》,揭露閻錫山的反動統(tǒng)治,喚醒山西人民的革命意識。賀昌入校后,結識了高君宇、王振翼等人,思想覺悟有了很大提高。
1920年7月,高君宇暑假回鄉(xiāng),在省立一中召集進步學生王振翼、賀昌等開座談會,宣傳馬列主義,批判無政府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潮。在高君宇的幫助下,1921年5月1日,以“喚醒勞工,改造社會”為宗旨的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宣告成立,王振翼、賀昌先后成為團組織的負責人。
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后,把進一步研究和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使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山西得到廣泛傳播。團組織首先把《平民周刊》作為團的機關刊物,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主張,揭露閻錫山的反動統(tǒng)治,鼓舞人民群眾的革命斗志!镀矫裰芸纷鳛樯轿髯钤缧麄黢R克思列寧主義的刊物,對傳播新思想、新文化,進行共產主義啟蒙教育,引導山西青年走上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晉華書社是山西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又一陣地,創(chuàng)辦于1921年9月,賀昌以股東身份集資創(chuàng)辦了書社。書社推銷的進步書刊主要有《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入門》以及《中國青年》、《先驅》等。1921年10月,賀昌和青年團員劉廷英在省立一中又發(fā)起組織了青年學會,以“研究學術,服務社會”為宗旨,編輯出版《青年報》,設置圖書室,訂購許多進步書刊,吸引了大批學生來這里讀書,使他們從中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進而走上革命道路。青年學會內設立了平民小學,吸收附近的貧民子弟學習文化知識。賀昌經常在平民小學講課,在講解文化知識的同時,向他們灌輸革命道理,啟發(fā)他們的階級覺悟。以后又增設了成人夜校,吸收工人來聽課,傳播文化知識和革命思想。賀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深入淺出的向工人闡述革命道理,引導他們?yōu)榍笊妗⒅\解放而斗爭。
1921年底,團組織負責人王振翼離開山西赴北京工作,賀昌成為太原團組織的負責人。在深入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過程中,賀昌的思想也在不斷地成熟。1922年5月1日,由賀昌負責編輯出版了《五一特刊》,這一特刊圍繞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系列問題加以闡述和評論。在《發(fā)刊的旨趣》中,號召:“無產階級的同胞們,醒來吧!組織起來!聯(lián)合起來!同盟罷工是達到我們目的的唯一方法!”針對當時帝國主義列強利用宗教活動愚弄群眾,散布所謂“上帝主宰一切,禍福窮富命中注定”的濫調,賀昌撰寫了《認清我們的仇敵——基督教》和《慶賀勞動者的大團結》兩篇文章,前者揭露基督教的本質“完全是幫助資本家掠奪勞動者,扶持資本家壓迫勞動者,欺騙一般無知的笨東西。”(《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第二集,上冊,58頁、60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59年。)后一篇文章則是為慶賀全國第一次勞動代表大會的召開而寫的。《五一特刊》的編輯出版,是賀昌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不斷提高的一個重要標志。
1922年9月,太原團組織由成立初期的8人發(fā)展到41人,建立了7個團支部,根據(jù)團章規(guī)定,選舉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太原地方執(zhí)行委員會,年僅17歲的賀昌被推選為太原團地委書記,擔負起領導山西青年革命運動的重任。此后,賀昌在繼續(xù)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宣傳的同時,積極投身到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之中。
學生運動的領袖 工人運動的先驅
隨著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的發(fā)展,閻錫山對此深感不安,采取種種手段進行壓制,致使“書報往來”常被“當局檢查扣留;印刷出版等物,時常禁止遞送;集會結社,無時不受干涉,學校受制于軍閥,來絕個性,純講服從!保ㄙR昌:《太原的青年團體》,載《先驅》第12號,1922年10月15日。)特別是省立一中的校長魏日靖上任之后,對學生嚴加管制,并采取每星期考試制,不及格者留級,違反校規(guī)者開除,以此來捆綁進步學生的手腳。1922年暑假考試時,校方故意出難題,致使200多名該升級的學生未升級,十幾名應屆畢業(yè)生未畢業(yè),而這些學生多數(shù)屬于政治上進步的學生。為此,賀昌決定發(fā)動省立一中學生掀起驅逐反動校長的斗爭。
1922年9月初,省立一中開學后,賀昌、劉廷英以青年學會的名義召開學生大會,揭露魏日靖打擊、限制學生參加政治活動的劣行,號召學生罷課,并通過了罷課宣言,提出了“反對封建獨裁”、“要求政治活動自由”的口號,要求當局撤銷魏日靖的校長職務。會后,賀昌發(fā)動學生到省教育廳請愿,派出十多名學生代表去和教育廳談判,結果,省教育廳不但沒有答應學生的要求,還將學生代表扣留了一夜。面對當局的蠻橫行徑,賀昌指示劉廷英等十幾名學生沖入校長室,將魏日靖趕出了校門。閻錫山得知此事后,立即派政務廳長崔廷獻、警務廳長南桂謦、教育廳長虞銘新帶領警察沖入省立一中,逮捕了劉廷英等19名驅趕校長的知識分子。但學生們沒有被他們的暴行所嚇倒,將虞、南、崔三人關在了校長室,一致要求釋放被捕學生。閻錫山又增派一個步兵營將一中包圍起來,企圖脅迫學生釋放虞、南、崔三人,恢復上課。廣大學生在賀昌的秘密指揮下,手執(zhí)棍棒,進行自衛(wèi)。學生與軍警一墻之隔,對峙了三天三夜,終于迫使閻錫山釋放了被捕學生。反校長斗爭堅持了半年之久,終于取得了勝利,魏日靖被免職。
在學生運動進一步發(fā)展的過程中,太原的青年團員也得到了發(fā)展,到1923年底,青年團員發(fā)展到66人,建立起8個支部。作為學生運動的領袖,太原團地委書記賀昌在政治上更加成熟,斗爭的目標更加明確。1923年7月,賀昌由團轉黨。在太原團組織的發(fā)動和領導下,山西工人運動逐步興起,賀昌成為領導山西工人運動的先驅。
1921年5月,王振翼參加第一次全國勞動代表大會后回到太原,向賀昌傳達了大會精神,經過研究,決定在太原市組織赤色工會,發(fā)動工人罷工。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和準備,1922年5月和9月,在賀昌的領導下,太原大國民印刷廠和制革廠工人先后舉行了罷工斗爭,成為山西工人運動的開端。
大國民印刷廠是一個只有60多人的私營企業(yè),這個廠的工頭彭太仁是資本家的忠實走狗,對工人百般虐待,后來被工人趕跑了,但不久又被資本家請了回來,重新騎在工人頭上作威作福,激起全廠工人的憤怒。針對這種情況,賀昌決定發(fā)動全廠工人罷工,并起草了《罷工宣言》和《告群眾書》,組織團員和進步學生四處散發(fā)。5月16日,罷工開始。17日,賀昌等根據(jù)事先的安排,一面召集全市印刷工人在純陽宮集會,號召大家團結起來,舉行同盟罷工,聲援大國民印刷廠工人的斗爭;一面采取合法的斗爭形式,呈請?zhí)泄簿,批準成立印刷工會組織。但由于反動當局的干涉,印刷工會組織未能成立,同盟罷工也沒有實現(xiàn),這次罷工以失敗告終。
同年9月,太原制革廠工人舉行了罷工,要求開除廠內欺壓工人的監(jiān)工、工頭。這次罷工由于作了周密的準備,事先成立了工會組織,再加上工人斗爭態(tài)度堅決,所以取得了勝利。賀昌從大國民印刷廠工人罷工失敗和制革工人的斗爭勝利中認識到:工人階級只有團結一致,成立工會組織,斗爭到底,才能取得勝利。
1922年底至1923年初,山西鐵路工人運動匯入了全國第一次工人運動的洪流中。1922年10月,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派劉明儼來到太原指導鐵路工人運動,在劉明儼等的領導下,在石家莊成立了正太鐵路工業(yè)研究會傳習所,隨后,太原、陽泉也成立了同樣的組織。12月初,正太鐵路工業(yè)研究會傳習所改名為正太鐵路總工會,在太原、陽泉設立了分會。賀昌擔任了太原區(qū)分會秘書。他經常深入到鐵路工人中間,了解他們的疾苦,鼓勵他們起來斗爭。12月15日,在正太鐵路總工會的領導下,正太鐵路工人舉行了全線總罷工,要求路局增加工人工資,減少工時和改善工人生活待遇等。太原區(qū)分會在賀昌的領導下,積極響應罷工,并組織了工人宣傳隊、糾察隊,散發(fā)《罷工宣言》,向各界宣傳罷工原因、復工條件,維持罷工秩序。在全線工人的堅決斗爭和全國各地工人的聲援下,正太鐵路工人罷工終于取得了勝利,路局被迫答應了工會提出的復工條件。
1923年秋,團中央調賀昌到上海團中央工作,從此開始了職業(yè)革命家的生涯。先后擔任團中央委員、常委、團中央工農部長、共青團湖北省委書記、團中央勞動部長、南方局宣傳部長、北方局書記、順直省委書記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政治委員、紅三軍團政治部主任、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經軍長征后,賀昌奉命留在中央革命根據(jù)地,與項英、陳毅等人組成中共中央分局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辦事處,擔任中央分局委員、軍區(qū)政治部主任等職,繼續(xù)在南方革命根據(jù)地領導紅軍和游擊隊堅持斗爭。1935年3月10日,賀昌在率領部隊突圍時,于江西會昌河畔遭敵人伏擊,壯烈犧牲。這次突圍中,犧牲的還有贛南省委書記阮嘯仙等人。
南方三年游擊戰(zhàn)爭的主要領導人陳毅在《哭阮嘯仙、賀昌同志》一詩中沉痛地寫道:“環(huán)顧同志中,阮賀足稱賢。阮譽傳嶺表,賀名播幽燕,審計嘔心血,主政見威嚴。哀哉同突圍,獨我得生全。”表達了他對賀昌等同志的敬佩與懷念。
人物軼事
賀昌:鐵骨碧血映歸莊
賀昌1906年出生在“山陜通衢,晉西重鎮(zhèn)”的山西省離石縣柳林鎮(zhèn)。他天資聰穎,早在十幾歲就嶄露頭角,顯示出卓越的領導才能。早年參加學生運動、工人運動,曾被派到江西安源協(xié)助劉少奇開展工人運動,負責編輯《安源旬刊》。他是數(shù)次重要武裝起義的親歷者,曾參加南昌起義,隨軍南下廣東潮汕;在湖南工作時,與彭德懷、滕代遠等人發(fā)動平江起義;巡視兩廣期間,指導幫助發(fā)動百色起義。他是縣委書記的模范,曾任興國縣委書記,在整頓充實黨的基層組織、完成擴紅任務上樹立了標桿。他是紅軍政治工作的能手,協(xié)助王稼祥開展紅軍政治工作,積極籌備并開好有影響力的紅軍全國政治工作會議,會上明確提出了“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的口號。他一生短暫而偉大,有著過人的政治智慧和堅定的革命意志。1935年犧牲時,年僅29歲。
1934年的秋季,中央蘇區(qū)比往年顯得愈加蕭瑟冷清,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主力紅軍被迫踏上向西戰(zhàn)略轉移的漫漫征程。根據(jù)中央指示,留守這里的紅軍將士迅速成立了以項英為書記的中共中央分局、以陳毅為主任的中央政府辦事處和以項英為司令員兼政委的中央軍區(qū),領導中央蘇區(qū)游擊戰(zhàn)爭。賀昌因腿傷未愈,不能遠征,留下?lián)沃泄仓醒敕志治瘑T、中央軍區(qū)政治部主任。
主力紅軍撤走后,蘇區(qū)的防守力量十分薄弱,僅剩下武裝力量1.6萬人,傷員3萬人。國民黨軍來勢洶洶,從北、東、西三面進攻,蘇區(qū)面積日減,最后僅僅剩下瑞金、會昌、于都、寧都四縣交界處的“三角地區(qū)”。面對四面合圍的嚴峻態(tài)勢,原定的死守根據(jù)地的方針,非但沒有扭轉局勢,反而讓留守紅軍陷入困境。物資和經費匱乏,武器彈藥和人員補給困難,紅軍力量損失嚴重。留守分局多次電報請示中央,因中央在長征途中而一直得不到中央的最新指示。更加糟糕的是,與湘贛、贛東北等地的聯(lián)系很快也徹底斷絕了。
1935年1月下旬,國民黨抽調重兵從于都、會昌兩頭挺進,企圖將留守紅軍一鼓聚殲。賀昌等人敏銳意識到只有突圍才能贏得一線生機。項英、陳毅、賀昌等迅速率領軍區(qū)機關和部隊由黃龍井塘村轉移到禾豐地區(qū)。2月5日,一封“萬萬火急”的電報由中央書記處發(fā)來,明確指示,“分局應在中央蘇區(qū)及其鄰近蘇區(qū)堅持游擊戰(zhàn)爭”。幾天后賀昌等人看到電報時萬分激動,感到中央的指示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立即組織開會傳達。根據(jù)中央指示精神,會議決定將留守蘇區(qū)的人員和武裝力量兵分九路,分別向閩贛、閩西、東江、湘南、湘贛等地突圍。
各路突圍從2月底開始,因陳毅、賀昌等人是最后一路,突圍時間已延期至3月上旬。為便于行軍,賀昌等人將所率部隊編為4個大隊,準備向福建長汀地區(qū)突圍。出發(fā)前,賀昌扶著摔傷的右腿,向突圍的紅軍戰(zhàn)士作最后的動員。他語調低沉而不失激勵地說:“同志們,2月28日,我們收到中央的來電,英勇的中央紅軍已經攻占了貴州第二大城市遵義,并在那里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批評了第五次反u2018圍剿u2019失敗的錯誤,也為我們今后開展斗爭作出了指示。當前,我們陷入敵人的重重包圍,形勢相當嚴峻?简炍覀兊臅r候到了,為了保衛(wèi)蘇維埃,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我們要以百倍的決心和勇氣,同敵人戰(zhàn)斗到底,直到流盡我們的最后一滴血!
3月9日下午3時,賀昌、周建屏等人將突圍部隊集合完畢。這時槍聲四起,形勢危急,賀昌決定帶兩個大隊先行突圍,率領部隊踏著泥濘的道路在山林間迅速行進。第二天早晨進入曉龍鄉(xiāng)境內。天剛剛亮,正在搶渡濂江(安遠河)的部隊,就被預伏在岸上的敵人發(fā)現(xiàn),遭到包圍阻擊。賀昌強忍傷痛,率領隊伍且戰(zhàn)且走,突圍出去。突圍中部隊被打散,傷亡過半,賀昌重新聚攏隊伍,繼續(xù)前進。
賀昌率軍突圍至歸莊時,又重新陷入敵人的包圍之中。敵人如潮水般瘋狂撲來,身負重傷的他,一面組織部隊憑借地形向敵人反擊,一面咬著牙拼命射擊敵人。眼看子彈快要用光了,在敵人向他撲來之際,他寧死也不當俘虜,用盡全身力氣,高喊“紅軍萬歲”,舉起槍將最后的一顆子彈射入自己胸膛,壯烈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