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25年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憲兵科。次年畢業(yè),任軍校憲兵教練所見習少尉隊長,后調(diào)任中央憲兵團排長,參加北伐。
1927年升任浙江警備司令部第三補充團上尉連長。
1928年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次年入中央教導(dǎo)隊。畢業(yè)后任教導(dǎo)第一師第一團上尉連長。
1930年中原大戰(zhàn)后升任少校營長。次年,教導(dǎo)師改編為陸軍第八十七師,任該師第二六一旅五二二團中校團副。
1932年赴上海增援十九路軍抗日。
1933年冬,升任該團上校團長。
1937年參加淞滬會戰(zhàn),隨八十七師圍攻上海市區(qū)日軍陣地,斃傷大量日軍,遂任該師二五九旅旅長。11月,奉命撤離上海。后于鎮(zhèn)江任戒嚴司令。12月,參加南京保衛(wèi)戰(zhàn),防守中華門右翼陣地。9日,日軍猛攻光華門、通濟門、雨花臺。10日午后,第九師團部分日軍沖入光華門,占據(jù)沿街房屋。乃率部與該師二六一旅經(jīng)過8個多小時血戰(zhàn),全殲入城日軍。易安華與二六一旅參謀主任倪國鼎等30余官兵在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陣亡經(jīng)過
1937年12月,易安華所部奉命駐守光華門、通濟門一線。此前,易安華將妻子及3個孩子送回宜春老家送別時,叮囑道:“汝等領(lǐng)我的撫恤金,贍養(yǎng)家小”,又有贈言,曰“不滅倭寇,誓不生還。國將不保,何以家為?吾妻存之。”
12月10日上午,日軍炮轟光華門城門,小部分日軍突入南京城內(nèi)。二五九旅奮勇反擊,易安華親率一個加強團向光華門東北方向的敵陣穿插。八十七師二六一旅旅長陳頤鼎[注2][參1]則率兩個加強營由光華門北側(cè)向南猛攻。
此時,日軍入城先鋒被夾在城墻和易、陳兩部之間,易、陳二部又被夾在日軍前鋒與日軍后援之間。經(jīng)過一晝夜的血戰(zhàn),入城日軍遭全殲。中國軍隊重奪光華門陣地。
此次戰(zhàn)斗后,易安華雖頭部、腰部、臂部等5處負傷仍堅持不撤離,說:“我是堂堂的中國軍人,決不偷生而負國負民,我誓與將士們同生死,與陣地共存亡!12月12日,光華門右翼雨花臺陣地失守,左翼中山門陣地亦被日軍突破,易安華旅三面受敵,易安華指揮部隊向唯一缺口莫愁湖方向突圍,途中易安華腰部中彈身亡,遺體滾入了護城河,卒年37歲。遺體最終未運出南京城。
同日于南京陣亡的將領(lǐng)還有憲兵副司令蕭山令中將,156師參謀長姚中英少將,160師參謀長司徒非少將等!
人物評價
1938年春,江西宜春民眾獲知易安華罹難消息,在箭道里為他舉行萬人追悼大會,以燈草束裝作為衣冠冢,葬于宜春八景之一的化成巖南麓,供后世瞻仰。
是時,蔣介石、張治中等國民政府軍政要員紛紛寄電悼唁。
198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追認他為“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