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爨史
爨史浮雕《爨史》浮雕是用玻璃鋼制成的,全長128米,高5-8米,面積736平方米。是目前全國較大的浮雕。該浮雕以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爨龍顏碑》為歷史依據(jù),由九個部份組成。通過一個歷史故事,反映了一個主題思想:民族團結,就是力量,就是勝利,就是希望;民族分裂,窩里斗,互相殘殺,就是自取滅亡;民族遷移、交流,實現(xiàn)大融合,就能興旺發(fā)達;民族固步自封,封疆鎖國,就不能進步。
原始部落
這只是一個夢幻景象。人們主要是與大自然作斗爭,共同打獵,采摘食物,吃生食,過著原始生活。
孔雀夢
皇帝的孔雀夢,使他想起了孔雀的故鄉(xiāng)――同樂(陸良),早在三國時期,孔明曾“七擒孟獲收復南蠻,難道同樂這個人杰地靈,物華天寶的“高原平湖還會過著原始生活嗎?于是下決心,再次開發(fā)南蠻。
爨的產(chǎn)生
派誰去開發(fā)呢?皇帝想來想去,只覺得有一個人名叫班裘的人能當此重任,他是班固的后代,聰明過人,智勇雙全,但其姓名不雅,因而皇帝賜封此人姓爨,名習。意思是:姓爨,就是要他把中原的文明帶進南蠻,名習,就是要他教這里的民族吃熟食,學習漢文化。關于這個“爨”字,古人這樣記:鍋蓋頭,食物腰,石板下面林火燒,F(xiàn)代“爨“字的記法是“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用火燒”。
出證南蠻
爨習在天子的旨意下,率領數(shù)萬爨軍向南蠻遠征。由于皇帝的賜封姓“爨“順應天道,感動了上天。玉帝派出3名白虎將軍,用意念拉著打“爨“字旗號的雷公車出征,這是上帝暗示漢文化和地方文化融為一體,形成“爨文化“的預兆。
戰(zhàn)爭與結盟
爨軍在白虎軍的神威驅(qū)使下,沿著孔明南征的方向,從四川.貴州入云南,以同樂為大本營。一路上,橫掃了四川盆地,踏平了貴州的夜郎國,征服所有蠻主。爨習威凜凜,指天為父,指地為母,指人姓爨,劃地為爨,一切都是爨,服從者以刺爨為證,不服者殺頭,在爨將軍這種英雄氣概的威懾下,只有少數(shù)頑固分子不服,均被殺頭,其余的都已服了爨習,結盟成一個統(tǒng)一的民族大家庭,并和地方民族共同開發(fā)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互相通婚,共同勞動,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爨神降臨
人們?yōu)榱耸棺孀孑叄朗来枷硎苓@種幸福美滿的生活,更希望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們天天向著太陽升起的地方朝拜、許愿,日來日久感動了上天,玉帝就命太白金星來點化開通。來到五峰山下,看到湖泊邊有一塊巨大的五彩砂石,便不知不覺念動真決,轟地一聲巨響,砂石崩裂,風沙彌漫,“爨神“降臨了,待風沙平息后,在這里出現(xiàn)了一片彩色沙林!办嗌瘛暗男螒B(tài)、面容、姿勢都反映了老百姓的心愿。他頭戴孔雀帽,胸掛日月(日中有朱雀,月中有蟾蜍),手持青龍,白虎,腳踏玄武。
爨的興盛
大批漢軍的到來,特別是爨氏名將,輔國龍驤將軍,護鎮(zhèn)蠻校尉、寧洲刺史、邱都縣侯――爨龍顏,帶進了中原文化和先進的農(nóng)業(yè)耕作技術。生產(chǎn)、生活及文化,風俗習慣都發(fā)生了一次巨大的變革。他們學會了采蓮、捕魚、開荒種地、飼養(yǎng)家禽、家畜,發(fā)展農(nóng)為生產(chǎn);制造勞動工具,出現(xiàn)了手工業(yè)生產(chǎn)。更重要的是引進了蠶桑,又一次出現(xiàn)社會大分工:栽桑養(yǎng)蠶,男耕女織,對外貿(mào)易,形成南方絲調(diào)之路的發(fā)源地。人民安居樂業(yè),以同樂為發(fā)祥地向周圍擴張統(tǒng)治勢力,從路南石林、昆明滇池睡美人、大理三塔、遠達吐蕃、緬甸、越南、廣西、湖南一部分。歷經(jīng)東晉、劉宋、蕭齊、蕭梁以至北周、隋、唐初,至唐玄宗天寶五年,稱霸四百余年頭(公元317――742),達到了鼎盛時期。
民族矛盾
“饑餓生盜,富貴生淫“,爨氏貴族大家庭內(nèi),生活逐漸腐化,出現(xiàn)了一個名叫“爨皮羅“的野心家,他想分裂爨氏篡奪王位,建立“南詔國“。但爨統(tǒng)治勢力強盛,無法著手,便想出一條奸計―――向唐朝皇帝施“美人計“。意圖挑拔離間,誣陷爨氏發(fā)祥地,背逆朝廷,另立“南越國“。但山高皇帝遠,他根本不知當朝皇帝是個女皇(武則天)。這樣反倒惹怒了武皇,“這個賊子,竟敢侮辱、戲弄本皇“。于是下令剿滅爨氏家族,由于爨氏名將眾多,勇猛善戰(zhàn),指揮有方,打退了唐軍的數(shù)次進攻。皮羅王死于亂軍之中。到了唐天寶五年,唐玄宗貪圖女色,不理朝政。皮羅之后裔不忘祖宗遺志,再次使用“美人計“,正合皇帝心意,唐軍配合南詔國,消滅了爨氏大姓的根據(jù)地,他們見爨人就抄殺,最后南詔國也被剿滅了。
民族遷移
由于殘酷的戰(zhàn)爭,爨統(tǒng)治區(qū)域內(nèi),蚊蟲聚集,叮咬傳播病菌。瘟疫流行,尸骨遍野。大批爨民死于瘟疫,就連神醫(yī)扁鵲的在天之靈也無法保佑。為了生存,剩下的爨民流離失所,逃荒避難,爨氏貴族,遠渡重洋,遷居日本,富裕農(nóng)莊主逃奔東南亞;剩余百姓,聰明的改名換姓,固執(zhí)保守的,均被統(tǒng)治者拉去喂蚊蟲。傳說:每年夏季,因為蚊蟲又大、又多、又惡、又帶病菌,人們?yōu)榱吮苊舛Rе啵烈咧,每年要輪流選一對爨氏的童男童女去喂蚊蟲。后來,輪到一家老兩口,只有一獨孫女,老人不舍,哭著送孫女一起去喂蚊蟲,因老弱病殘的老婦怕冷,就找了一些松毛生火取暖。說來也怪,蚊蟲不僅沒有來叮咬他們,反而變小了,老百姓用松毛生火驅(qū)趕蚊蟲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