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難救助
船政早期所建造的艦船,多部署在各?,平時擔任巡洋緝盜任務,遇海難也執(zhí)行 海難救助。 光緒二年(1876年)初, 揚武號 管駕總兵 吳世忠在 海難救助中,“猝遇惡風”,以身殉職。同年六月,清廷批準 福州將軍 文煜所奏,頒行《救護洋面中外船只遇險章程》,這比國際上訂立的《布魯塞爾海難救助公約》還早34年,使航海人員處理海難救助有章可循。 光緒三年九月,美國“佛蘭牌利”號夾板船在莆田長嶼海面遇風沉沒!八囆隆碧 管駕許壽山駕船救出韋士客拉等洋人19人,給以飲食并護送到福州。美國領事戴蘭那十分感激,“具文致謝”。
同年十一月,劉金獅商船在 長樂松下江面沖礁損壞,許壽山救出遇難商人13名,并搶救船只,代為修補。 光緒四年五月三十日,“阜康號”載商人由上海至馬尾羅星塔江面,將行李銀物盤至駁船上。剛剛開卸,暴風突起,駁船頃刻翻覆。許壽山頂風冒雨趕往搶救,救出陳廷隆等7人。 光緒五年一月,金同生商船裝運一批木材和紙張等貨物,駛至 閩江口擱淺漏水。許壽山聞訊趕往搶救,把該商船拖回港口。同年四月,“金裕昌”號商船裝運杉木3400余根,在 馬祖澳觸礁,船將沉沒。許壽山駕船“由三沙展輪而下,拖至古鎮(zhèn),該船賴以保存”。當年七月二十五日船政大臣吳贊誠上奏清廷,為多次在海上奮勇救助海難的“藝新”號 管駕許壽山等請獎。這是中國近代發(fā)揮輪船作用,主動執(zhí)行 海難救助的較早記載。
軍事貢獻
1894年9月17日的 甲午海戰(zhàn),不單對緊鄰朝鮮半島的清、日、俄諸國有直接和立即的影響,也間接地啟動了改變日后西歐局勢的機制。北洋艦隊在 大東溝- 大孤山海域的嚴重挫敗,誠然是隨后清軍在旅順和威海相繼失利的前奏;也催生了日本與沙俄在 遼東直接沖突的種子。十年后,日俄戰(zhàn)爭果然爆發(fā),而其戰(zhàn)果則明顯地削弱了俄國在歐洲牽制德國的能力,對一次大戰(zhàn)的戰(zhàn)局與俄國政體有一定影響注2百多年來輾轉受這場海戰(zhàn)左右命運的,豈僅止于朝鮮半島、 遼東半島、臺澎群島的東亞居民。即便從狹窄的戰(zhàn)術觀點來看, 甲午海戰(zhàn)是戰(zhàn)艦以蒸汽動力和后膛炮徹底取代風帆和前膛炮以后,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艦隊決戰(zhàn)。它為 速射炮首次在海戰(zhàn)發(fā)揮作用提供了實證,也讓過時的沖角戰(zhàn)術畫下休止符。
甲午海戰(zhàn)對當時建艦、造兵、用兵者,以及現(xiàn)今史學、地緣政治學各界都有重大的研究價值。當時北洋艦隊以凸橫陣接仗,雖然不能說是清軍致敗的必然或唯一的因素,但從在場清艦的配備、保養(yǎng)、補給、訓練和通訊、指揮的總體狀況對照來看,采用凸橫陣來抗拒日軍的單縱陣終究是戰(zhàn)術上的重大失策,對戰(zhàn)局有弊無利,至少可說是雪上加霜。清軍各艦在凸橫陣內的相對位置,除了德制巡洋艦“ 經遠”、“來遠”以外,大致已經沒有疑問。本文探討北洋艦隊接敵時的陣形,解析當時所用的相關號令,嘗試為“ 經遠”、“來遠”確定位置,并闡釋日軍采用單縱陣的背景。
馬江海戰(zhàn)
光緒九年(1883),中法兩國因越南問題在陸上開戰(zhàn)。 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法國揚言,如果中國不接受法國提出的要求,法國便要占領福州的馬尾港口作為"擔保品"。1884年7月12日,法國政府向中國發(fā)出最后通牒,要求在7天內滿足"撤軍"、"賠款"等蠻橫要求。7月14日,在 孤拔率領下,法國軍艦以"游歷"為名陸續(xù)進入馬尾港,馬尾港的中國官員不但不予以制止,反而給予法艦"最友好的款待"。
羅星塔下游方向,船政的3艘炮艦"振威"、"飛云"和"濟安"與3艘法國軍艦對峙。海戰(zhàn)開始后,"振威"艦最快做出反應,立即發(fā)炮轟擊附近的法艦"德斯丹"號。"振威" 管帶許壽山,今砍斷錨鏈應戰(zhàn),迅速反擊,并冒著炮火登上望臺指揮。與"振威"同泊的"飛云"、"濟安"兩艦,還沒有來得及啟錨就中炮起火,很快沉沒。法軍集中3艘軍艦的火力攻擊頑強抵抗的"振威"艦。"振威"艦船身多處中彈,遭到重創(chuàng),輪葉被擊毀。最后關頭,"振威"號開足馬力向法艦"德斯丹"號沖去,意欲同歸于盡。法艦"費勒斯"號急忙以側舷炮攔擊。"振威"艦鍋爐中炮爆炸,船身開始下沉。許壽山仍繼續(xù)指揮頑強奮戰(zhàn)。外國的目擊者描述說:"這位管駕具有獨特的英雄氣概,其高貴的抗戰(zhàn)自在人的意料中;他留著一尊實彈的炮等待最后一著。當他被打得百孔千瘡的船身最后額斜下沉時,他乃拉開引繩從不幸的振威發(fā)出嘶嘶而鳴仇深如海的炮彈",重創(chuàng)敵艦長和兩名法國士兵。這位目擊者驚嘆,"這一事件在世界最古老的海軍紀錄上均無先例"。32歲的許壽山與大副梁祖勛被敵艦機關炮擊中,壯烈犧牲。
所轄戰(zhàn)艦
藝新號
船式 木肋兵船
排水量(噸)245
船長(米)18.88
船寬(米)5.67
艙深(米)4.37
吃水(米)2.23
馬力(匹)50/200
航速(節(jié))9
火炮(門)20磅炮*1/9磅炮*2/6磅炮*2
主機常式立機二氣缸
乘員(人)128
軍官 管駕:沈有恒,1876年6月任,1877年9月調;許壽山,1881年任,1884年初調;林承謨,1884年前任。
大副:許壽山,1876年6月任,1877年9月升。槍炮 二副; 楊用霖,1879年任,同年調。
艦史
福州船政所造第17號艦,1875年6月4日開工,1876年3月28日下水,1876年7月16日完工。造價銀51000兩。該艦是 福建船政自行設計制造的第一艘軍艦。1875年夏,因為第十七號150匹 馬力船制造在即,但用于制造船肋的進口彎木尚未運到,工程陷于停滯。船政學堂學生吳德章、 汪喬年、羅臻祿、游學詩自行繪制了一艘50匹 馬力的船設計圖和輪機設計圖,稟請試造,得到了 沈葆楨的支持,稱之為“中華發(fā)軔之始”。中法馬江海戰(zhàn)時,該艦與“伏波”艦在開戰(zhàn)伊始就被擊中,轉而上駛至 林浦擱淺自沉
振威CHEUNWEI
船式木肋兵船
排水量(噸)572
船長(米)55.33
船寬(米)8.67
艙深(米)4.67
吃水(米)2.99
馬力(匹)80/350
航速(節(jié))9
火炮(門)70磅炮*1/40磅炮*4
主機常式臥機二氣缸
乘員(人)80
軍官 管帶: 呂翰,1874年任,1877年調;梁梓芳,1877年3月任;李田,1877年7月任; 鄧世昌,1878年2月任,兼代“ 揚武” 管駕,1880年調;許壽山,1884年7月任,1884年8月23日陣亡。
管駕:羅昌智,1874年2月任,1874年調;沈有恒,1878年2月調;吳永宗,1878年2月任,1879年7月撤職;林維三,1881年前任。 大副:黎家本,1875年6月任,1875年10月調;梁祖勛,1875年10月任。
二副:鄺泳鐘,1884年前任。
三副:邱芳泉,1884年前任。
正管輪:林維云,1877年3月任;黃應元,1884年前任。
管炮官: 楊用霖,1878年任,1879年調。
艦史
福州船政所造第10號艦,由船政代總監(jiān)工法國人安樂陶監(jiān)造,1872年6月24日開工,1872年12月11日下水,1873年8月17日竣工,造價110000兩銀。與“靖海”艦是同型艦。1874年日本侵臺事件中曾隨 沈葆楨前往臺灣交涉,并奉命駐守 澎湖。 中法戰(zhàn)爭馬江海戰(zhàn)中該艦雖被法艦“凱旋”擊成重傷,但仍在 管帶許壽山的率領下,向法艦“德斯丹”號沖去,并在被擊沉前的瞬間發(fā)炮重創(chuàng)敵艦長和兩名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