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阿納托·爾法朗士 阿納托爾.法朗士(1844--1924),原名阿納托爾.弗朗索瓦.蒂波,法國近代卓越小說家。出生于巴黎。生平
阿納托爾 .法朗士自幼愛好讀書,勤于練筆。中學畢業(yè)后,就同時為幾家報刊撰稿。早期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受“當代巴那斯” 派影響,標榜“為藝術而藝術”。19世紀80年代起,逐漸對資本主義社會產(chǎn)生懷疑,同情人民疾苦,宣揚人道主義,并致力于小說。19世紀90年代后,開始關注和研究國內(nèi)外重大政治事件。1894年發(fā)生的德雷福斯事件,使他近一步體察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從而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在創(chuàng)作中呈現(xiàn)出鮮明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傾向。俄國1905年革命時,寫了不少政治論文,歌頌俄國革命。晚年曾擔任法俄人民友好協(xié)會主席,參加進步作家組織“光明社”的活動。1921年,77歲的法朗士加入法國共產(chǎn)黨。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文學創(chuàng)作
法朗士一生創(chuàng)作的小說甚豐。他的成名作是1881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波納爾的罪行》。此外還有《戴伊斯》(1890)、《培多克女王的烤肉房》、長篇小說四部曲《當代史話》(1901),包括:《路旁榆樹》、《柳條模型》、《紅寶石戒指》、《貝日萊先生在巴黎》、《在白石上》(1904)、以及中篇小說《克蘭比克》(1901)等。后期主要作品有《企鵝島》(1908)、《眾神渴了》(1912)和《天使得反叛》(1914)。除了小說外,法朗士還著有詩歌《金色詩集》(1873)、詩劇《科林斯人的婚禮》(1876)、文藝評論《文學生活》、歷史著作《貞德傳》(2冊)和雜文集《走向更美好的生活》多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