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山東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復旦大學歷史學博士,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后出站。耶魯大學訪問學者(2014年)、臺灣中央研究院訪問學人(2010年),F(xiàn)任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專業(yè)碩士生導師。
主講課程
《考古學概論》、《文化遺產(chǎn)保護概論》。
研究方向
中國考古學、文化遺產(chǎn)學。
主要貢獻
科研成果
魯豫皖古文化區(qū)的聚落分布與環(huán)境變遷,《考古》2007年第2期;蒙特柳斯考古類型學思想在中國的譯介,《考古》2011年第1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歷史學》2011年第7期全文轉載;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的學術流派及其變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第3期,為《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09期全文轉載;從玉器紋飾看良渚文化宗教信仰中的兩類因素,《南方文物》2006年第1期;商王權政治基礎的人類學觀察,《東南文化》2006年第6期;西江中游文化區(qū)的生業(yè)經(jīng)濟及其發(fā)展階段,《華夏考古》2011年3期;試論先秦時期的角形器與兕觥,載《東方考古》(第9集),科學出版社,2012年;試論粟向華南、西南和東南亞的傳播,《農(nóng)業(yè)考古》2013年第1期,與韓恩瑞合著,《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13年第3期轉載;華南與東南亞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特點與歷史貢獻,《廣西民族研究》2012年第4期;漢代海上絲綢之路出土金珠制品的考古研究,《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華南與東南亞早期文化關系研究述評,《廣西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考古學史研究述評,《中原文物》2010年第6期。專著:《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1928-1949年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史》,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譯著:(英)戈登.R.柴爾德,《歐洲文明的曙光》,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與陳淳教授合譯。
科研項目
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中國科學考古學的興起與歷史語言研究所的實踐(批準號09XKG004)(已結項,獲優(yōu)秀等級);華南與東南亞新石器時代比較考古研究(批準號12CKG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