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阿拉坦汗(公元1507~1582年),明史代籍稱俺答、安灘、諳達等,系成吉思汗17世孫,祖父是實現蒙古大一統(tǒng)的“中興烈主”達延汗,父親巴爾斯博羅特是右翼三萬戶濟農(副王)。三歲時,就養(yǎng)于蒙郭勒津(駐牧土默川的一個部落)的額伯凱阿噶·錫尼凱烏爾魯克。
阿拉坦汗驍勇善戰(zhàn),冠絕當時,足智多謀富有韜略,守土拓疆,軍功卓著。他率領軍隊先后6次征討兀良哈部;4次進軍青海,征服衛(wèi)拉特和撒拉衛(wèi)郭爾;多次深入新疆征討衛(wèi)拉特四部……終于稱雄北邊。在與明王朝的軍事斗爭中,采取聲東擊西,誘敵深入,繞道奇襲等戰(zhàn)術,多次進入今山西、河北,一度圍困北京。阿拉坦汗一生對外進行45次大戰(zhàn)役,可謂屢戰(zhàn)屢勝,取得赫赫戰(zhàn)功。為此,蒙古汗廷賜他索多汗稱號。蒙古人尊呼他為“圣獅”。
阿拉坦汗在增強軍事實力的同時,還注重發(fā)展土默特部經濟,使豐州灘得到空前的開發(fā)。土默特部原來以畜牧為主業(yè)。阿拉坦汗主政后,畜牧業(yè)得到更大發(fā)展。畜產品自給自余,逐年增加,具備了同內地貿易的經濟條件。阿拉坦汗發(fā)展農業(yè),主要依靠出邊漢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白蓮教主呂鶴、趙全等投奔土默特。阿拉坦汗妥善安置了他們,而且聽其意見,出榜招納邊內漢人,在板申周圍從事農業(yè)生產。數年之間,板申漢人達5萬余人,開田萬頃,村連數百,“耕種市廛,花柳蔬圃”,與中原內地無異。又過10年,漢人發(fā)展到10萬。大批漢人愿意遷移來此的主要原因,是阿拉坦汗采取薄賦輕徭政策,“歲種地不過(納)粟一囊,草數束,別無差役”。所以,到明穆宗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再度互市時,土默特部已不提出用牛羊換糧食的要求。手工業(yè)方面也呈現繁榮昌盛景象。產品有弓箭、戈矛、盔甲、皮箱、搖車、銀碗、金杯、金鞍、轡、踢腦、金印、念珠、酒、高燭等,并出現燒磚、造紙等手工業(yè)中心。經濟繁榮,推動了城鎮(zhèn)和寺廟建設。
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阿拉坦汗到邊境招收各種匠人來土默川筑城建寺;明世宗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修建了五座塔和八大板申;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在現美岱召村修筑大板申城,作為土默特部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穆宗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至明神宗萬歷三年(公元1575年)又仿元大都的體制建城,明朝廷賜名為“歸化”(今呼和浩特),后逐步成為內蒙古中西部的政治、經濟中心。
阿拉坦汗還是蒙漢友好的開創(chuàng)者。他祖父達延汗時期,蒙古各部同明王朝北邊關系緊張,貢市早已中斷,烽燧連年不息,給蒙漢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阿拉坦汗崛起后,順應蒙漢人民和睦相處的愿望,促進經濟、文化交流與發(fā)展的要求,從明世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到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期間,曾連續(xù)派使者入明,要求互市。表示“令邊民墾田塞中,夷眾牧馬寨外,永不相犯”。但均遭拒絕,并誅戮使者,甚至懸賞“擒斬俺答,賞銀千兩”。阿拉坦汗被激怒,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大舉入邊,精銳的鐵騎攻古北口,圍順義,長驅直入,逼通州,掠密云、昌平,轉而進攻京師。腐朽的明軍不堪一擊,蒙古騎兵徑至安定門以北教場口。阿拉坦汗又“求入貢”。后擾昌平諸陵寢,轉掠西山、良鄉(xiāng)。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庚戌之變”。在這種情況下,翌年三月,明朝勉強答應與阿拉坦汗通馬市。阿拉坦汗不滿足,又投譯書宣大總督蘇祐,求貢市。四月,明朝開大同、宣府和延寧馬市。阿拉坦汗親至馬市,向明朝廷獻“九白之貢”,以示誠意;ナ袝r,囑咐諸部首領“毋飲酒失事”,挑選“身腰長大”、“毛齒相應”的好馬入市。但后來因明朝罷沿邊馬市和拒遼東開市,又引起雙方戰(zhàn)火。明穆宗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阿拉坦汗愛孫把漢那吉因婚配問題投奔明宣大總督王崇古,明朝廷接受閣臣張居正等的建議,優(yōu)待把漢那吉,阿拉坦汗初擔心其孫遭不測,曾擁兵十萬壓境,后得知把漢那吉安然無恙,在三娘子規(guī)勸下,愿“嚙臂誓,世服屬無貳”。雙方這才許貢市不絕。
明穆宗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三月,明朝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封各部首領為都督同知等官。阿拉坦汗上謝表,進貢馬509匹,鍍金秋轡、馬鞍各一副。明朝接受大臣建議,相繼在大同、宣府、延綏、寧夏、甘肅等地開馬市11處。同時,又開了便于蒙漢人民自由貿易的月市或小市。從而“東自海谷,西盡甘州,延袤五千里,無烽火警”。
阿拉坦汗為維護蒙漢友好關系,使貢市不受干擾,采取了不少有力措施,禁戢部落,懲罰破壞者。
阿拉坦汗原來信仰薩滿教。明穆宗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西藏的阿興喇嘛來到土默特,向以阿拉坦汗為首的土默特貴族、官員介紹了黃帽派喇嘛的教義、教規(guī),并勸阿拉坦汗邀請西藏活佛索南嘉措來土默特傳教。阿拉坦汗從此皈依黃教,明朝廷應阿拉坦汗請求,頒給他金字番經及遣喇嘛番僧傳習經咒。后派遣使者前往甘丹寺禮請索南嘉措。索南嘉措約阿拉坦汗在青海三角地帶會晤,為此在青海的察卜齊雅拉地方建寺,作為會晤之所。明神宗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寺建成,明朝廷賜名仰華寺。八月,阿拉坦汗陪同索南嘉措前往新落成的仰華寺,舉行盛大法會。阿拉坦汗敬封索南嘉措“圣識一切瓦齊爾達喇達賴喇嘛”之尊號(“達賴喇嘛”稱號即由此而來);索南嘉措敬封阿拉坦汗“轉千金法輪咱克喇瓦爾第徹辰汗”之號。明神宗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蝣,阿拉坦汗偕同達賴喇嘛的全權代表棟科爾滿珠錫里呼圖克圖回到土默特。從此,黃教開始在蒙古右翼地區(qū)廣泛傳播。
阿拉坦汗為鞏固其統(tǒng)治,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又自稱汗,國號稱“大明金國”,設置職官司體系;晚年還制定《阿拉坦汗法典》和稅制辦法。
明神宗萬歷九年臘月十九日(公元1582年),阿拉坦汗逝世,其妻三娘子繼承他未竟之業(yè),率領子孫,維持蒙漢和睦相處40余年無兵戎之患,邊鄙曠土皆得耕收。
歌詞
詞曲:趙真
演唱:趙真
語言:國語
類型:EP單曲
編曲:方輝
混音:王哲
監(jiān)制:陳偉
伴唱:八只眼
馬頭琴:額爾古納樂隊
出品人:周二建
是誰向天許下了心愿
才讓你降臨人間
是地賜予你的英雄膽
讓你的威名天下傳
阿拉坦汗 你是圣獅沉睡了五百年
能不能讓我把你喚醒 再續(xù)你的心中愿
恭手敬一壺酒 鐵鏈金鎖馬鞍
我殺敵千百萬
擎刀歃一碗血 共飲心中的愿
兄弟相照肝膽
鐵蹄踏狼煙 男人何懼千里險
心中有日月 照亮萬里我的河山
酒喝一千盞 不醉我不還
橫刀立馬的大英雄 叱咤在人間
酒醉一千年 不醒也無憾
山河動明月懸 我無愧于天
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
阿拉坦汗,是蒙古民族歷史上著名的“中興應主”;
阿拉坦汗出生于蒙古族的黃金家族,是成吉思汗的17世孫;
阿拉坦汗驍勇善戰(zhàn),冠絕當時,足智多謀,富有韜略。守土拓疆,軍工卓著。建立了當時的蒙古中心也就是現在的呼和浩特市。他一生征戰(zhàn)45次大的戰(zhàn)役。百戰(zhàn)百勝取得了赫赫戰(zhàn)功。為此蒙古汗延賜予他索多汗稱號。蒙古人尊稱他為“:圣獅”后來阿拉坦汗把敬封索南嘉措“圣識一切瓦齊爾達賴達賴喇嘛”之尊號(達賴喇嘛即由此而來)。阿拉坦汗于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自稱汗,國號稱“大明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