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信息
姓名:盧鎬
性別:男
出生年月:1723年
國籍:中國
朝代:清

籍貫:浙江寧波
民族:漢族
身份:政治人物
人物簡介
盧鎬(1723年-1785年),字配京,號月船,鄞縣(今浙江寧波)人。
早年師從全祖望。乾隆十八年(1753年)舉人,官平陽縣學教喻。好藏書,屢遭劫難,仍有書萬冊,其中地方志約六百種。卒后盡散佚。工詩,善小楷,極秀勁。善山水,醉后燈下作,禿筆焦墨,如亂發(fā),如攢蟻,云峰叢薄,稍存位置,興盡而已。有《月船居士集》、《墨香居畫識、畫傳編韻》。
盧姓來源
1、出自姜姓
為炎帝(傳說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fā)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岳,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后終于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后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
2、出自復姓改單姓盧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后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復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3、出自他姓賜盧氏
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復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盧字
4、出自他姓改盧姓
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盧氏。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陜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5、出自少數民族姓氏
古代我國北方少數民族鮮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蘆”的,后來改為姓“蘆”,再后來則去掉草字頭,歸于盧姓。又有少數民族姓“吐伏盧”、“豆盧”或“奚什盧”的,也改為姓盧。
6、出自國名
春秋時代的廬子國,有人以“廬”為姓,后則改為盧。
學術成就
謝山學派博治經史,尤以史學著稱。全祖望為學,“淵博無涯□,于書靡不貫穿”。對宋末和南明史事深有研究,“時開明史館,復為書六通移之。先論藝文,次論表,次論忠義隱逸,兩列傳皆以其言為題”。他最樂道晚明仗節(jié)死義之士與抗志高蹈不事異姓者。“南雷表章明季忠節(jié)諸人,先生益廣修粉社掌故、桑海遺聞以益之,詳盡而核實,可當續(xù)史”。其所作南明諸賢之碑志記傳等,有不少這方面的資料! ∪嫱普搶W術流派,黃宗羲《宋元學案》“甫創(chuàng)草稿,先生為之編次序目,搜采輯補,編成百卷”。從四十二歲起,前后十年,未曾間斷,用力甚勤,臨沒尚未完稿。祖望續(xù)修此書,不定一尊,各家各派乃至理學以外之學者平等看待;不輕下主觀結論,各家學術并時人及后人所批評者,廣搜之以入“附錄”,令學者自行判斷;注意師友淵源及流別,每案皆先列一表,詳舉其師友及弟子,又對地方關系多所說明,以明學術與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 ∪嫱咝!端涀ⅰ,三箋《困學紀聞》,“皆足見其汲古之深”。又將答弟子董秉純、蔣學鏞、盧鎬等所問經史疑義錄為《經史問答》十卷!敖鹗戏咚稳澹Z精考據文獻之學,蓋承其鄉(xiāng)厚齋王氏嫡傳。于漢注、唐疏研穴極深,如《漢經師論前漢經從祀議》、《唐經師從祀議》、《尊經閣把典議》、《原緯》諸篇,皆極有功于經學,《漢經師論》尤為諸儒干城。而《荊公周禮新義題詞》、《陳用之論語解序》、《王昭禹周禮詳解跋》等篇,謂荊公解經,最有孔、鄭諸公家法,因力欲存王氏一家之學。其《禮記輯注序跋》、《衛(wèi)棟齋禮記集說》,深慨于陳匯澤之陋學,而以衛(wèi)氏之書不列學官為惜。跋夏柯山《尚書解》,極以明代專用蔡傳為非!蹲x吳草廬儀禮纂言》謂草廬此書本于朱子,然四十九篇流傳既久,不宜擅為割裂顛倒。諸所論列,其于古學,真能篤信謹守者矣。其《左氏溢說》一篇,卓識通議,遠出顧震滄《春秋謚法考》之上。集中余文辨正名物、創(chuàng)通大義者尚多,至別刻《讀易別錄》一書,剖析精嚴,尤《易》義之橐□”(李慈銘《越縵堂日記》)! ∪嫱茏佣兎呷嫱畬W,祖望文集皆所編定,又作《全氏世譜》、《年譜》! ∈Y學鏞為全祖望入室弟子,“萬氏史學冠海內。萬氏歿,全氏得其傳;全氏歿,先生得其傳。尤粹于經,嘗取衛(wèi)□《禮記集說》,薈粹諸家,為之援據考定。其立說不拘宋,亦不媚漢,將成一家言”! 〈嗽创碇鞒鲜稣咄,還有全祖望《鮚□亭文集》、《孔子弟子姓名表》、《漢書地理志稽疑》、《公車微士小錄》,蔣學鏞《鄞志稿》等。評價
阮元評全祖望曰:“嘗謂經學、史才、詞科三者得一足傳,而祖望兼之,其《經史問答》實足以繼古賢,啟后學,與顧炎武《日知錄》相增!保ā堆薪浭壹罚 ±畲茹懺唬骸爸x山于《宋元學案》致力甚深,節(jié)錄諾家語錄、文集,皆能擇其精要。所附錄者,萌裁尤具苦心,或參互以見其人,或節(jié)取以存其概,使純疵不掩,本末咸賅,真奇書也!梨洲原本不過十之三四,其子宋史所續(xù)亦屬寥寥,然起例凡發(fā),大綱已具。謝山以專門之學,極力成之,故較《明儒學案》倍為可觀。所撰序錄八十九首,犀分燭照,要言不煩,宋儒升降源流大略皆具,學者尤不可以不讀。”(《越縵堂日記》) 徐世昌《清儒學案》評曰:“謝山為學,私淑南雷,精治經史,博極群書,尤熟于明事,凡永樂靖難忠賢,□禍東森始末,唐、桂遺聞,皆能抉其隱微。平生留意鄉(xiāng)邦文獻,于明季里人之死難者,必為之辨誣征實,作碑志銘傳以存其人。數百年來,浙東學派以重根柢、尚志節(jié)為主,南雷開其先,萬氏繼之,全氏又繼之,風氣綿延,迄今弗替,其效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