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黃慶澄(1863—1904),博學多識,跌宕有奇氣!柏撍鶎W,銳有用世志”①。俞樾說他“擘精算學,于中西之法皆能貫而通之”,“于天地陰陽之原,與凡占卜星命相諸術(shù)家說,無不通曉”。贊之謂“當代一振奇人也”②。出生于平陽縣慕賢鄉(xiāng)黃車堡(今屬蒼南縣陳東鄉(xiāng))一個貧寒的家庭。原名炳達,字軟教,后改名慶澄,號源初,亦作愚初,又號壽昌老人。清光緒十二年(1886)應府試,因?qū)W政無禮誣蔑學童,深為不平,起而抗爭, 以“滋事案”而被革去生員名分,雖于兩年后“開復”,仍遭官府訾儀。直至光緒二十年中順天舉人。
生平
黃慶澄早年師事孫詒讓、金晦。孫詒讓,樸學大師、教育家、闡西學、辦實業(yè)、興學校,專志于培養(yǎng)人才,獎掖后學,力圖開發(fā)民智,革新政治。曾在瑞安與黃紹箕等人創(chuàng)辦學計館,他在《新開學計館序》中說:“學計館之開,專治算學,以為致用之本。步天測地,制器治兵,厥用不窮。今西人所為換其長以雄視五洲者,蓋不外是”。金晦(原名稚蓮)博學兼綜,且精研算學,曾與黃慶澄一起抗議學政被革除生員,從此不求仕進,且以“革員”自詡,曾與孫詒讓共同創(chuàng)辦瑞平化學堂。這兩位老師對自然科學的重視和革新政治的觀點,深深影響黃慶澄的學識、思想和志向。后來黃慶澄又結(jié)交具有維新思想的名士陳虬、陳介石、宋平子等,更有進益。
任教期間
光緒十五年(1889)黃慶澄于上海梅溪書院任教習。這期間,黃慶澄熱衷于西學研究,且有出洋游學的意愿。孫詒讓很贊賞他的志向,有意幫助他出國深造,特地挽請黃紹箕推薦他赴西歐考察,未能成行。后二年,沈仲復中丞賞識黃慶澄博洽的學識和通達的品性,舉薦他去日本考察,駐日使臣汪芝房編修亦出金資助。于光緒十九年(1893)五月初四出發(fā),七月初四返回上海。整整兩個月,黃慶澄在日本游歷了東京、西京、奈良、長歧、神戶、大阪、橫濱等大城市,參觀各地設施,考察民情風俗,并接觸各界學者名流七、八十人;貒,將在日所見所聞和個人所感,整理成《東游日記》出版。孫詒讓為之作序。說:“愚初之行也,蓋欲諮其政俗得失,以上裨國家安攘之略”。黃慶澄在《東游日記》中,針對中國閉塞守舊的現(xiàn)狀提出:“當軸者取泰西格致之學,兵家之學,天文地理之學,及彼一切政治足以矯吾弊者,及早毅然行之。勿以難能而餒其氣,勿以小挫而失其機,勿以空言而貽于執(zhí)者口實。勿以輕信而假浮澡者以權(quán)事”。字里行間充溢著他改良興國的熱忱和革舊創(chuàng)新的憂慮。
政治抱負
光緒八十一年(1895)四月,甲午戰(zhàn)爭失敗,清廷簽訂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黃慶澄看到國家多難,創(chuàng)巨痛深。在《湖上答問》中,憤激地痛斥列強侵略目的“直令中國不能立國而后已,世有賈長沙不知若何痛哭也”。竭力主張興辦新式學校,教授自然科學,使“人才輩出,賢者能,能者賢,一洗數(shù)十年虛矯昏憒之氣”③這一年,黃慶澄回到溫州。他認為興國必須普及自然科學。開發(fā)國人的智力,普及算學尤為重要,他說“不通算學,猶如有腦而木”。于是著手籌措《算學報》,獨自編撰,月出一期,于1897年6月創(chuàng)刊。在創(chuàng)刊號中,他標明辦報宗旨:“冀為格致之權(quán)輿,以辟黃人之智慧”,“專擇近日算學中最切要者,演為圖說,俾學者由淺入深,循序而進,即窮鄉(xiāng)僻壤,無師無書,亦可戶置一編,按其圖說,自守門經(jīng)”。編撰的內(nèi)容和形式,注重實用,通俗易懂,配以圖解,引人入勝,激發(fā)讀者學習興趣。創(chuàng)刊號發(fā)行后,深受歡迎,遠方讀者紛紛來函訂購。報館設在溫州府前街,第二期開始便在上海新馬路揚福里設立分館,并在時務報館、格致書室、六先書局、醉六堂等處設立經(jīng)銷點。先后出了十二期,每期集中一個專題,按四則、比例、開方、代數(shù)、幾何順序陸續(xù)刊出,并根據(jù)讀者的提問加以答題、討論。為當時上海輿論界所推重,《國聞報》將《算學報》列入重要刊物加以介紹。聲譽遠揚,流傳國外④!端銓W報》作為數(shù)學專業(yè)雜志,為我國首創(chuàng)。梁啟超編的《中國名報存佚表》在“叢報”欄下列有《算學報》,杜石然編的《中國科學史稿》(下冊)稱之為“我國科技刊物之肇始”⑤黃慶澄將《算學報》分期刊出的專題匯編印成單行本,單獨發(fā)行。有《算學啟蒙》、《算學初階》、《比例新術(shù)》、《開方提要》、《代數(shù)鑰》、《代數(shù)指掌》、《幾何淺釋》等,成為自學者的良師益友,開一代學習新風,影響深遠。而后溫州數(shù)學人才輩出,有“數(shù)學家之鄉(xiāng)”的美稱,黃慶澄可稱得上是先導者。
成就
光緒二十五年(1898),黃慶澄又著手創(chuàng)辦《史學報》。報館設在溫州城隍廟底,約集專家學者撰寫,月出一冊,內(nèi)容有中國史、西洋史、日本史及中外政治家言論等。為我國最早的史學專業(yè)雜志。第三期起改名《甌學報》內(nèi)容除史學外,增入地理學、哲學、政治學、算學,成為綜合性的雜志!懂T學報》上連載的文章,刊完后即獨編成冊,出版發(fā)行。
光緒二十七年(1901) 孫詒讓推薦他擔任溫州蠶桑學堂(原名蠶桑學館)堂長,致力于科技實業(yè)教育,他在校務之余,每年向外地購桑苗十余萬株,以低價分售于農(nóng)民種植,結(jié)合實際推廣蠶桑技術(shù)。
光緒三十年(1904)黃慶澄參加 禮部試,以“額滿”被排斥。九月逝世于平陽,只度過42個春秋。他短暫的一生,卻留下豐厚的業(yè)績。在全國首創(chuàng)兩種專業(yè)期刊,不僅要有博洽精深的學識,還要有脫俗、開拓、獨創(chuàng)的精神。他的著作除上述外, 還有《時蒙務求》、《訓蒙捷經(jīng)》、《中西普通書目表》、《哲學新書》、《格致*奇》、《天演樓課藝》、《白話與地學》、《墨變?nèi)珪贰ⅰ吨袊那臧自捠贰返榷喾N。 孫詒讓亦贊嘆說:“余友平陽黃君愚初,振奇士也”⑥
注釋
①《平陽縣志·黃慶哈澄傳》
②《算學報·序》。 俞樾(1821-1906)字蔭甫,號曲國,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進士,官 翰林院編修。晚主杭州 詁經(jīng)精舍。
③《湖上答問》是黃慶澄與清廷杭州駐軍頭目 貴林的談話紀錄。
④1901年日本橫濱出版的《清議報》合編本,記載當時與該報交換的報刊有《算學報》。
⑤科學出版社,1982年。
⑥《東游日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