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時代的滕文公姬宏
他是春秋時代的“滕文公”之后,其本應(yīng)是滕元公。
滕文公在做世子時就非常注重治國之道,認(rèn)真尋求強(qiáng)國富民之策。他奉命出使楚國時,得知孟子在宋國,回國時途經(jīng)宋國,曾兩次向孟子請教治國的道理。
據(jù)《孟子注疏》記載,漢代趙岐考證古紀(jì)《世本》注:滕國有考公麋,其子元公宏,后世避諱改考公為定公,以元出行文德故謂之文公。學(xué)者趙岐考證文公名宏,文公的父親名麋,有關(guān)滕文公的言論事跡多集中在《孟子·滕文公》上下篇里,《漢書·藝文》載《孟子》十一篇,今有七篇傳世。另有世傳《孟子外傳》四篇,因古本失傳,今有明代人收集整理的傳世本。
清版《滕縣志》載有《滕文公廟碑》,是依據(jù)歷代文獻(xiàn)考證寫成刻之于碑的。
孟子對滕文公
原文
滕文公問曰:“滕,小國也,間(jiàn)于齊、楚。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池也,筑斯城也,與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
滕文公問道:“滕國是個小國,(夾)在齊國和楚國的中間,投靠齊國呢,還是投靠楚國呢?”
孟子回答說:“謀劃這個(問題)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說,就(只)有一個(辦法):深挖這護(hù)城河,筑牢這城墻,與百姓共同守衛(wèi)城池、國家,百姓寧可獻(xiàn)出生命也不逃離,那么這就可以行得通了!
字詞釋義
1.間于:在...之間。
2.事:侍奉,動詞。(這里并非通假)。文中解釋為投靠。
3.是:這。
4.謀:策略。
5.及:辦到,做到。
6.無已:不得已。這里引申為:一定要說。
7.斯:這。
8.效死:拼死。效,獻(xiàn)出。
9.去:離開。
10.為:行。
句式特點(diǎn)
1.滕,小國也:判斷句。
2.是謀非吾所能及也:(否定)判斷句。
3.吾所能及:所字結(jié)構(gòu)。(這個至今沿用)
篇目賞析
孟子在回答滕國國君問題時,首先提出:你們這些權(quán)貴里誰要依附誰,我管不了。
但是他立刻把話鋒一轉(zhuǎn),“與民守之”這四個字充分體現(xiàn)出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