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光緒末年,拜同慶班胡琴戲圣羅元清為師,工旦行。后搭九成班,(燈影戲班)坐唱“玩友”頗有名聲。民國三年(1914),胡填齋等力圖革新川劇,籌組以票友為主的川劇進化社,少聞改藝名為浣花仙,同賈培之、張克成等一齊加入這個表演團體。并致力于川劇胡琴腔的改革。次年”下!暗桥_于錦新舞臺,繼而又入永樂班,民國四年起轉(zhuǎn)入三慶會。浣花仙不僅能唱揚琴和秦腔,還能拉琴,且戲路寬,不僅主攻青衣旦,有時也演花旦乃至搖旦。其拿手戲有《龍女牧羊》《喬子口》《三祭江》《別姬》《江油關(guān)》《前后帳會》《三盡忠》《絳霄樓》《南華堂》等。由于浣花仙一生精研胡琴、彈戲,唱腔獨具一格,自成一派。川劇界素有“浣”派一說。中年以后,因?qū)诎档呐f社會愈益憤懣,便看破紅塵,潛心佛學(xué),皈依峨眉山九老洞修煉。民國十四年因病死于邛崍。在川劇界“浣派”傳人甚多,名旦白玉瓊就是傳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