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始遷祖萬甫公,諱壽一,任岳郡萬戶侯,后唐同光2年(924)由江西南昌鐵柱觀義門關(guān)前左市遷巴陵。至十一代仲明公,字碧鏡,于明中葉自沙陂遷石墨港竹山坡即高垅。仲明公第四子淵公生信公,信公子七,無嗣者四,長廷暹為上關(guān)祖,四廷旻為中關(guān)祖,七廷暉為下關(guān)祖。族譜創(chuàng)修于清乾隆間,1914年四修,1992年五修,四修時4993人,五修時7208人。該族名人輩出:中關(guān)六世方顯,字周謨,號敬齋,曾任四川、廣西巡撫,有《平苗紀略》;十一世方功惠,字慶齡,號柳橋,曾任惠州知府,為湖南四大藏書家之一;十一世方大湜,字菊人,曾任山西布政使,著有《蠶桑提要》、《堤工摘要》、《授時通考》等書。宗派:祖德宗(應聯(lián))功大,朝榮國慶增(永繼承),賢才逢郅治,康樂頌升平,耀遠光宜蓄,源長澤益宏,肅恭同守訓,景佑必蕃臻。
《平苗紀略》
《平苗紀略》是記載雍正年間在黔東南苗族地區(qū)實施“改土歸流”是使用武力情況。其中記載的苗族使用武器基本上是反映了咸同前苗族使用武器情況。七年二月在劍河公鵝、雞擺尾等寨“旬日之間刀、弩、長標、鳥銃、礮位、盔甲收峙如山”。六月,公鵝“繳獻鳥槍、環(huán)刀、標槍、弩弓無數(shù)”。后來在雞呼黨“獲鐵盔、標槍、鐺牌無數(shù)”。雞呼黨一戰(zhàn)之后,宜夭、臘鳥、交鴣、演農(nóng)、交甲六寨便“旋繳槍86門,刀130口,標槍170根,弩12張,鐵甲5領”。8年正月,“又陸續(xù)繳到鳥槍1495桿,標槍186根,弩弓1412張,刀151口,鳥機9位,子母礟1位,霸王鞭礟1位,鐵盔9頂,鐵甲17領”。這里所記載的僅僅是今天劍河縣的幾個村子的情況,由一斑而窺全豹,其它苗族地方的武器可能也只是在數(shù)量和質(zhì)量上的差別,而這類相差不會太大
《授時通考》
《授時通考》是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的一部大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書。全書78卷,分天時、土宜、谷種、功作、勤課、蓄聚、農(nóng)余、蠶桑等八門。這張圖出現(xiàn)在《授時通考·蠶桑門》。圖上4位婦女分工合作,共同從事紡織生產(chǎn)。從圖上可以清楚地看出他們分工明確,這是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