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李光久(1845—一1900年),字恒亨,號健齋,清湖南湘鄉(xiāng)四十三都人。為湘軍悍將李續(xù)賓之次子,承襲三等男爵。早年參加鎮(zhèn)壓太平天國和捻軍活動,為江南候補道。1894年(光緒二十年)秋天隨幫辦軍務、湖南巡撫撫吳大澄北上援遼抗日,駐守牛牛莊、海城之間。次年2月中旬至3旬,率老湘軍五營玉黑龍江將軍依克唐阿等部會攻盤踞海城日軍,于唐王山,亮甲山、海城西北與敵激戰(zhàn)。3月4日敵軍第二路侵占牛莊時,他率部攻入牛莊,與敵巷戰(zhàn),將士傷亡過半,他與魏光煮僅以身免。1899年調補蘇松太道,嗣調江海關道,不久晉升浙江按察使,奉命通領浙江省馬步三十六營駐防寧波,以防御意大利海軍侵擾。著有《誓師要言》、編《李忠武公(續(xù)賓)遺書》。
生平介紹
一八九四年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淮軍接連失利。清政府決意起用湘軍舊將參加抗敵。任命湘軍宿將兩江總督、南洋大臣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節(jié)制關內外大軍。檄李光久、陳湜、魏光燾等湘軍舊將率兵出關作戰(zhàn)。一八九五年一月,李光久率老湘軍五營出山海關到達海城前線,從二月十六日起先后參加了清軍第三、四、五次反攻海城的作戰(zhàn)。二月底,正當清軍集中一百余營,六萬余兵力進行第五次反攻海城時,日軍集中在東北戰(zhàn)場上的第一、三、五,三個師團主力,發(fā)動了遼河冬季掃蕩戰(zhàn)。第五師團由九連城,鳳凰城西進,被困在海城的第三師團也乘機突圍。兩軍會合,于三月二日占領了鞍山站。五日,向牛莊發(fā)動進攻。時守牛莊的清軍僅有魏光燾所部武威軍六營,眾寡懸殊。李光久聞警,急忙由海城西三臺子率老湘軍馳援!巴磷浼残卸嗬,至牛莊,未及造飯,已被圍”。李光久即將五營老湘軍分為三路迎敵,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巷戰(zhàn)。兩軍逐屋爭奪,犬牙交錯。清軍被分割包圍,據民房苦斗。戰(zhàn)至日暮,日軍人多,主要街巷均被日軍占據。李光久與魏光燾率殘部由城西突圍出,又遭堵截。日軍沿街口縱火,切斷清軍退路。清軍傷亡慘重,李光久僅以身免。牛莊最后失守。在牛莊爭奪戰(zhàn)中,湘軍戰(zhàn)斗得十分頑強,李光久表現也是好的。日軍雖然奪取了牛莊,但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不得不承認“我軍戰(zhàn)頗苦”。第二十一聯隊第一大隊長今田唯一少佐被擊斃,將卒死傷三百八十九人。清軍傷亡二千五百余人,被俘六百余人。牛莊失守后,李光久率老湘軍殘部隨東征軍務邦辦吳大瀓退走雙臺子、錦州。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年)調補蘇松太道,嗣調江海關道,不久調晉浙江按察使,統(tǒng)浙省馬步三十六營駐防寧波。
李光久和牛莊之役
甲午戰(zhàn)爭期間,中日兩國的軍隊曾在遼東牛莊激戰(zhàn)。事后,在清人姚錫光所著的《東方兵事紀略》中,清軍將領李光久被描寫成一個五角式的人物:光緒二十一年(公元一八九五年)二月初八日,李光久率部眾五營和魏光燾六營回防牛莊,屯聚莊內,“方倭人之將至也,光久部下某以告,請速出隊。光久吸鴉片煙未已,復待畢早餐,倭已入市。”清軍倉促應戰(zhàn),遂至大敗。這段記載對后世學者影響甚大,某些研究甲午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歷史系 七八級學生
【DOI】:CNKI:ISSN:1001-6198.0.1983-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