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公元1283年,新會人黎德就參與了 林桂芳與趙氏兄弟( 趙匡胤后裔)的“抗元復宋”起義。由于這次起義由宋室后人所領導,因而其規(guī)模此起彼伏、影響深遠,深深觸動了當時的大都朝廷。義軍還曾成立起“ 羅平國”,改元“ 延康”,大有與 元朝一抗南北之勢。可惜“宋人自古多漢奸”,這次起義最后還是因被人出賣遭到了鎮(zhèn)壓。黎德不甘失敗,于1284年初再次豎起了義旗,曾組織有船艇7000之眾,號稱“20萬義軍”。黎德的這次起義“陷城邑,殺官紳,官軍與戰(zhàn),屢為所敗,嶺海騷動,朝野震驚”(元史), 忽必烈不得不為此再次向嶺南派出了浩蕩大軍進行鎮(zhèn)壓,其規(guī)模比 張弘范當初的南征“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 元朝大軍壓境之際,黎德正好要派義軍首領之一的 馬南寶(香山人)率兵前往越南押運糧草,并迎接越南的宋朝散兵回來參加義軍。 馬南寶見眼前形勢并不樂觀,于是向黎德建議說:“不如趁此次派軍前往越南,順便將晦兒也一并送過去,越南那邊有 陳宜中接應,應可以策萬全!崩璧律钪矍熬謩輧措U萬分,于是同意了 馬南寶的建議,將兒子黎晦隨軍送到了越南。 馬南寶在臨行前曾留有家書,并將此事記錄其上,由于這家書不久后就成了絕筆,因而被其家人保留了下來--這或許就是黎晦身世的最初來源。
在 馬南寶從越南返回 廣東的路上,另一義軍首領梁起梓聽聞 元朝大軍已抵 廣東,當即叛變投元,并將 陳宜中在越南一帶的活動狀況一一告知了元軍(叛變原因不詳,不過歷史上象梁起梓這樣的小人是屢見不鮮的)。不久后, 馬南寶也死于這位叛徒的陰詐計謀之下,可謂是“君子永遠都防不了小人”。由于梁起梓的叛變出賣,元軍掌握了黎德“7000船艇”的分布狀況,義軍很快就在與元軍的交戰(zhàn)中處于下風,繼而被血腥 ?鎮(zhèn)壓,黎德等133人也被押赴大都英勇就義。繼1279年 崖山海戰(zhàn)之后,持續(xù)數(shù)年的 廣東地區(qū)“抗元復宋”戰(zhàn)爭終于在1284年底被 元朝徹底平息了下來。
鑒于梁起梓曾密告說“黎德將一十來歲少年托付給 陳宜中”,敏感的 元朝政府馬上聯(lián)想到這少年可能就是未落網(wǎng)的“宋帝昺”,于是才有了1285年“追捕帝昺及陳宜中”的詔書(如果未亡的話,那時的宋帝昺正好14歲左右)。在 元朝窮追不舍的逼迫之下, 陳宜中即便遠在越南也無以安身了,只好一路輾轉秘密到了暹羅,這才躲過了元朝的追捕。在捕殺了400南宋臣民后, 忽必烈見南方再也翻不起什么驚濤來了,另一方面又迫于東南亞諸國的強烈抗議, 陳宜中等人這才得以在 暹羅安平立身。
由于黎晦始終不是 陳宜中的家人,在長大成年后,他就離開了 暹羅漂泊于 南洋各地,并最終在越南 清化省一帶定居了下來。也許出于祖上的“造反血統(tǒng)”,黎晦在越南 清化的一家三代(黎晦-黎汀-黎曠)均為兇勇睿智之人,公元1385年, 黎利就降生在這樣的豪強之家。1428年, 黎利成功逼退了越南境內的明朝軍隊并宣告越南獨立,這就是越南歷史上的“ 后黎朝”。
迄今為止,我們尚未能考證出“黎晦就是黎德的親生兒子”,也未能證實 陸秀夫投海所背的就是“小皇帝”,至于宋少帝陵里的骸骨就更無法證實其真實性(僅憑所穿衣服不足以證明那人就是宋帝昺)了。如果某天能證實“黎晦就是宋帝昺”,那么“越南后黎朝”將會被如何重新定義呢?
人物評價
有關黎晦的身世,即便在越南本土的歷史上也鮮有考證,只傳聞他是來自“暹羅的一個壯族家族”。結合越南的地方傳聞及“ 馬南寶家書”后,有人提出其為黎德之子。從前傳說“宋帝昺”未亡的故事其實正來自于此,因而也有“黎晦就是宋帝昺化名”的說法。有人曾列舉“黎德兒子之謎、400南宋臣民舍命保護、 陳宜中不惜代價流亡暹羅”等,以此論證“黎晦就是宋帝昺”,這說法曾得到一些史學家的支持,并認為 陸秀夫投海所背的小皇帝其實只是“替身”......說到底,在尚未得到考古論證之前,一切歷史傳聞均只能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