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高閭,字閻士,幽州漁陽郡雍奴縣人。早年孤寒,勤奮好學(xué),博涉經(jīng)史,文才俊偉,下筆成章。高驢家貧,押送租稅進(jìn)入平城,文書出眾。司徒崔浩見而奇之,幫他改名高閭,作為門客和幕僚。
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初為中書博士。文成帝和平末年,遷中書侍郎。獻(xiàn)文帝即位,馮太后臨朝稱制,誅殺權(quán)臣乙弗渾,提拔高閭與高允進(jìn)入禁內(nèi),參與決斷國家大政,授光祿大夫、吏部尚書,賜爵安樂郡侯。承明初年(467年),遷中書令、給事中,參豫朝廷機(jī)密,負(fù)責(zé)國家典章制度、詔書令檄頌贊等文書,累遷中書監(jiān)。
太和年間,參與修定律法。上陳安邊之策,建議在六鎮(zhèn)之北修筑長城。因事降職,出任相州刺史。認(rèn)為遷都洛陽有十不便,建議遷都鄴城,反對孝文帝南征。
孝文帝說:“淮海是揚州,荊山及衡陽是荊州,這不是貼近嗎?”
宣武帝時期,累遷太常卿。景明三年(502年)十月,高閭在家中去世,追贈鎮(zhèn)北將軍、幽州刺史,謚號為文。
親屬成員
祖父:高雅,幽州別駕。
父親:高洪,陳留王從事中郎,贈寧朔將軍、幽州刺史、固安貞子。
兒子:高元昌、高定殷、高幼成。
個人作品
高閭議政知無不言,為文風(fēng)格優(yōu)雅,與高允齊名,并稱“二高”。所作軍國書、檄、詔、令、碑、頌、銘、贊凡百有余篇,著有文集三十卷,《魏書·本傳》行于世,如今已佚。《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存其文十七篇。高閭《論淮南不宜留戍表》堰水先塞其源,伐木必拔其本。撰有《燕志》十卷,記錄北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