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主要經歷
青年時代,他靠租佃田地過活,也常利用趕鄉(xiāng)場的機會販賣草紙。趕六枝、鎮(zhèn)寧、關嶺鄰近的鄉(xiāng)場,見多識廣,社會經驗不斷豐富,逐漸明白了自己為什么會窮?要怎樣才能改變自己命運的道理。于是,原只圖做點小生意弄幾個鹽巴錢的李興隆,突轉觀點,籌錢買槍,接著動員弟兄和親戚也買,終于組織了一支三四十人的武裝。以此反抗國民黨政權的抓兵派款,打富濟貧。這支隊伍在他的組織與帶領下,活躍在邊遠的彝族村寨和深山密林之中。
民國37年(1948年)秋,中共貴州省委的地下組織,派員到郎岱等地活動,與他取得聯(lián)系。他接受共產黨的領導,并受黨的教育,明確了斗爭方向,決心樹立為窮人翻身解放而獻身的堅定信念。
民國38年(1949年)3月3日,他率隊參加了地下黨所領導的“郎岱三·三暴動”,攻打
國民黨郎岱縣政府,迎接解放。他負責指揮第一中隊主攻縣政府,在激烈的巷戰(zhàn)中,中隊擊斃敵人一名。他沖鋒在前,撤退在后。上午十時許,他的中隊受命撤退,出南門。途中,他受重傷,即令部屬李興奎、易德安火速撤退,自己留下阻擊。不料又中一彈而英勇犧牲。爾后他的尸體遭敵“梟首示眾”,時年2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