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83年6月長春科技大學(今吉林大學)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師從時任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機器人技術的奠基人和先行者蔣新松,正式打開了進入機器人世界的大門。
1986年6月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畢業(yè),獲碩士學位
1986年8月至1992年6月,在中科院機器人學開放實驗室,從事機器人研究。
1992年7月至1993年12月,在德國薩爾大學(Universitaet des Saarlandes)電子技術系系統(tǒng)理論實驗室作訪問學者, 從事神經元網絡在機器人中的應用研究。
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在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任機器人研究開發(fā)部部長, 機器人國家工程中心副主任。從事機器人研究開發(fā)及產業(yè)化工作。
2000年1月至今,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兼總裁
成就及榮譽
兼任全國工業(yè)自動化系統(tǒng)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工業(yè)機器人分會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焊接委員會常委,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機器人工程分會常務理事,遼寧省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遼寧省產、學、研聯合高技術產業(yè)"機電一體化"領域技術顧問團專家,中國自動化學會《機器人》雜志編委,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協會《國內外機電一體化技術》刊物編委。
承擔了國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863”計劃、中科院重大項目和特別支持項目及省、市科技計劃等近20項科研課題,研究開發(fā)出了具有自主版權的高性能機器人控制器,攻克了機器人控制器開放式體系結構、作業(yè)快速示教、高精度插補算法、多軸協調控制、機器人語言、基于傳感器的實時控制、機器人機構分析和優(yōu)化設計、激光導航、多機器人協作控制和管理等關鍵技術,掌握了大型機器人生產線的控制和管理技術, 利用自主技術首次在國內研制開發(fā)出了具有自主版權的點焊機器人、弧焊機器人、高速上下料機器人、澆鑄機器人、高壓水切割機器人、激光加工機器人、搬運機器人、磁導航和激光導航AGV移動機器人、全方位移動機器人、堆垛機器人及搬運機器人等不同類型的機器人產品,并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水平。。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獲中科院科技進步二等獎二項;獲中國汽車工業(yè)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沈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遼寧省科技進步三等獎一項。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刊物上共發(fā)表論文30多篇。
為項目負責人主持的863項目“數字伺服驅動系統(tǒng)研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主持并參與的中科院重大項目“集成化智能激光加工機器人系統(tǒng)”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2019年8月29日,被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市場監(jiān)管總局、全國工商聯授予“第五屆全國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優(yōu)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稱號。
2020年11月,榮獲2020年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研究方向
機器人學
智能控制
人物評價
他是科學家,是企業(yè)家。他堅信,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
從懷揣夢想的創(chuàng)業(yè)者,到機器人行業(yè)的領軍人;從埋首浩卷的科研者,到意氣風發(fā)的企業(yè)家……縱然歲月更迭、身份轉變,心中堅守的信條卻始終如一。(新華社——青春,就是用來奮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