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臧紓青(1796-1854) 清朝官吏。江蘇宿遷(今江蘇省宿遷市)人。字牧庵,宣宗道光間舉人。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曾擁有團練萬人,以備御敵。1841年(宣宗道光二十一年)入揚威將軍奕經(jīng)幕,赴浙江襄辦軍務(wù)。他反對妥協(xié)求和,主張奏召林則徐至浙江襄辦軍務(wù),創(chuàng)伏勇散戰(zhàn)法以破英軍。雖籌劃周密,但終不為所用,遂憤而辭離。1842年(宣宗道光二十二年)8月《南京條約》簽訂以后,奕經(jīng)曾奏請獎其同知銜,他以“以和受功”為恥,堅辭不受。太平天國革命時期,曾組織團練參與鎮(zhèn)壓太平軍,升任通判。1854年(文宗咸豐四年)冬,率部配合湘軍圍攻桐城(今安徽省桐城縣,位舒城縣南)太平軍,被太平軍所殺。
清史記載
臧紓青,字牧菴,江蘇宿遷人。道光十一年舉人。自少倜儻好談兵,所交多不羈之士。當英吉利入寇,紓青見武備廢弛,人不知兵,寇至多被殘害,因團練鄉(xiāng)兵,凡萬人。嗣入靖逆將軍幕府,將軍主和,紓青獨主戰(zhàn),后以和議成,奏獎同知銜,不受,曰:“以和受賞,不亦恥乎?”嘗以邳州知州勒捐案被牽涉,查辦大臣周天爵雪之。
時粵逆陷安慶,據(jù)江寧,淮南北捻匪乘釁為亂,聚黨多者至數(shù)千人,與粵逆互為聲勢。天爵因疏請紓青練勇剿匪,且聽自成一隊。匪素懾紓青威名,稱之曰“老虎兵”。所至撲滅解散,多原歸附效死者。天爵卒,副都御史袁甲三繼任,亦深倚之。累擢通判,賞四品銜。
先是桐城以三年十月失陷,士民先后乞援於圍廬州提督和春、圍舒城提督秦定三,幾一年,皆不應(yīng)。甲三時駐兵臨淮,念桐人請救之殷,又欲取安慶以截江路,自請進剿。文宗以臨淮扼南北之要,不許。甲三於是疏請檄紓青剿辦,允之。時侍郎曾國藩已克復武昌,破田家鎮(zhèn),順流東下,使提督塔齊布、道員羅澤南進攻廣濟、黃梅。朝廷既允甲三請,復以國藩兵屢捷,於是命紓青速進兵潛、太接應(yīng)。時和春、秦定三軍皆久無功,詔旨切責,令速破賊以圖會剿。紓青又得國藩書相期會,於是疾馳至桐,兩敗賊於大關(guān)、呂亭驛,追至城下,時四年十一月六日也。
紓青以舒、廬圍師率離城十馀里,不斷賊出入餉道,以故久無功。桐之南門通安慶,賊來援則當其沖,遂自率兵勇圍之,而令參將劉玉豹、同知李安中圍東門。時攻城之器未具,城堅不可猝拔。賊既敗於湖北,又懼桐城或破,則與湘軍成夾擊勢,悉力來援。紓青先后迎擊於王林莊、掛車河,皆勝之,追至陶沖驛,擒斬既多,獲械無算。卒以舒、廬軍不予接應(yīng),又不急攻城以分賊勢,賊用是得專事援桐。玉豹、安中又性懦,無能當賊,紓青至以“諸君不能戰(zhàn),不能攻,又不能守,事事須我一人”誚之,弗恤也。十七日,賊援大至,玉豹、安中卻走,城賊復突出西門焚營。紓青與諸生張勛殊死戰(zhàn),殺三百馀賊,以后無繼者,賊伏遽起,紓青胸面間中二十馀創(chuàng),死焉。紓青既死,賊復得志,武昌再陷。
紓青治兵有紀律,初,賊以土匪目官兵以惑民聽,至是一洗此恥。桐城破后,凡先以助餉團練,賊皆甘心焉。民以紓青來,秋毫無犯,雖被禍,無不感泣思之。事聞,賜三品卿銜,予騎都尉世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