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農——湖南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
專家信息:
黃志農,男,1951年9月出生,湖南華容縣人,中國共產黨員,學士,現任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昆蟲室主任。
教育及工作經歷:
1973年9月至1976年7月湖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學士。
1976年8月至1986年12月湖南省植保所研究實習員,從事水稻主要害蟲發(fā)生與防治研究。
1987年1月至1994年12月湖南省植保所助理研究員,從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1995年1月至2002年7月湖南省植保所副研究員,從事水稻超高產栽培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
2002年8月至今湖南省植保所研究員,從事水稻病蟲生態(tài)調控與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研究。
2009年中南大學隆平分院碩士研究生指導教師。
社會兼職:
1、湖南省昆蟲學會常務副理事長。
2、湖南省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
3、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4、《發(fā)現》雜志社副理事長。
5、《當代中國人才庫》雜志名譽主編。
科學研究: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農業(yè)昆蟲與昆蟲生態(tài)學、水稻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及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研究。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南方菜地污染綜合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
2.蔬菜病蟲防控與農藥減量及殘留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
3.洞庭湖區(qū)水稻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
4.外來入侵有害生物稻水象甲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控防技術研究。
5.超級雜交稻關鍵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示范。
6.湖南稻區(qū)水稻螟蟲防控技術體系研究。
7.優(yōu)質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研究。
科研成果:
1.南方蔬菜生產清潔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2.稻田生物災害生態(tài)調控技術研究與示范,2005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3.優(yōu)質食用稻農藥殘留綜合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2002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4.水稻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開發(fā)與示范,200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5.三熟制雙季稻超高產栽培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2000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6.優(yōu)質食用稻“三高一少”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2000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7.三熟制雙季稻超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2000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8.洞庭湖區(qū)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配套技術研究,1993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9.研制的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化學防治指標,1986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并參與獲得國家“六五”科技攻關獎。
10.稻縱卷葉螟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1985年獲湖南省農科院成果一等獎。
11.稻縱卷葉螟遷飛規(guī)律研究(全國協作組),1982年獲農牧漁業(yè)部科技改進二等獎。
發(fā)明專利:
1.一種綜合防治雜交水稻中后期病蟲害的復配藥劑 黃志農 【中國專利】湖南省植物保護研究所 1999-10-13
論文專著:
在國內外專業(y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研究論文100多篇。
出版專著:
1. 黃志農 編著. 雜交水稻病蟲害綜合治理[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1.
2. 青先國,李建國,等. 著. 水稻高新生產技術[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3. 張玉燭,黎用朝,青先國,等. 著.優(yōu)質食用稻生產與加工技術[M]. 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發(fā)表論文:
1.黃志農. 黔東南發(fā)展生態(tài)農業(yè)與綠色食品的思路及對策 [C] // 綠色 多元 和諧 發(fā)展——黔東南生態(tài)文明建設試驗區(qū)發(fā)展研討會文集. 貴州·凱里:黔東南生態(tài)文明建設試驗區(qū)發(fā)展研討會文集編輯委員會, 2010: 245-249. 2. 黃志農, 馬國輝, 徐志德, 文吉輝, 龍吉銳, 陳敏, 周靜. 雜交水稻高產節(jié)氮栽培對二化螟發(fā)生危害的影響[J]. 現代農業(yè)科技, 2010, (8): 159-161. 3. 文吉輝, 黃志農, 徐志德, 陳紹祥, 程成. 三誘技術在辣椒主要害蟲防控中的應用[J]. 辣椒雜志, 2010, (2): 26-29. 4. 鄒劍明, 黃志農, 文吉輝, 徐志德, 張宗澤, 石年珍, 彭孟軍, 李忠良. 稻鴨生態(tài)種養(yǎng)技術對水稻主要害蟲及天敵的影響[J]. 江西農業(yè)學報, 2010, 22(7): 81-83. 5. 徐志德, 文吉輝, 黃志農. 大白菜和甘藍無公害病蟲防控技術[J]. 湖南農業(yè), 2010(7): 17. 6. 黃志農, 馬國輝, 曾曉玲, 徐志德, 文吉輝, 陳敏, 周靜. 肥料運籌對雜交水稻二化螟發(fā)生危害的影響[J]. 雜交水稻, 2010, 25(5): 76-79. 7. 鄒劍明 黃志農 楊亞平 李建河 萬建偉. 稻水象甲自然種群發(fā)生因素及其化學防治的研究[J].湖南農業(yè)科學,2009, (2):88-91. 8. 黃志農, 劉勇, 羅源華, 戴建平, 文吉輝. 利用昆蟲性信息素防治辣椒斜紋夜蛾[J]. 辣椒雜志, 2009, (1): 29-33. 9. 黃志農, 劉年喜, 劉二明. 湖南雜交水稻病蟲害發(fā)生和防治的回顧與展望 [J]. 中國植保導刊, 2009, 29(11): 12-17. 10. 鄒劍明, 黃志農, 張宗澤, 石年珍, 文吉輝, 李忠良, 劉學仙, 鄒如戈. 3種二化螟防控措施的效果及效益分析 [J]. 現代農業(yè)科技, 2009, (19): 159-161. 11. 黃志農, 徐志德, 文吉輝, 張宗澤, 石年珍, 彭孟軍, 易光輝, 秦桂泉. 二化螟性誘劑在水稻生產中的應用及誘控效果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9, (10): 64-69. 12. 黃志農, 文吉輝, 徐志德, 張宗澤, 石年珍, 彭孟軍, 劉學仙, 李忠良. 稻田養(yǎng)鴨與殺蟲燈對水稻三大害蟲的防控效果 [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9, (11): 61-65. 13. 黃志農, 劉勇, 張玲, 成進, 陳浩濤, 黃小清, 劉雪源, 鄒劍明. 湖南省稻水象甲的發(fā)生與防治初探[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6, (2): 62-63. 14. 陳浩濤, 黃志農, 劉勇. 生態(tài)智能溫室水培蔬菜病蟲害發(fā)生與綜合防治[J]. 長江蔬菜, 2006, (11): 24-25. 15. 鄒劍明, 黃志農, 陳浩濤, 楊亞平, 李建河. 湖南稻水象甲疫情防控初報[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6, (5): 70-72. 16. 張玉燭, 王凱榮, 劉見平, 黃志農, 曾翔, 周尚泉. 稻米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J]. 作物研究, 2006, 20(4): 287-296. 17. 黃志農, 張玉燭. 水稻有害生物生態(tài)調控的理論與實踐[J]. 作物研究, 2006, 20(4): 297-307. 18. 黃志農, 張玉燭, 劉勇. 湖南水稻三大害蟲致災原因與防治策略[J]. 作物研究, 2006, 20(4): 315-317, 323. 19. 陳羅湘, 周尚泉, 陳遠貴, 黃志農. 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病蟲害及天敵發(fā)生的影響[J]. 作物研究, 2006, 20(4): 330-334. 20. 石年珍, 周尚泉, 許建國, 黃志農. 稻米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J]. 作物研究, 2006, 20(4): 337-341. 21. 黃志農. 頻振誘控技術在水稻上的應用及控害效果研究 [C]// 重大農業(yè)害蟲頻振誘控技術國際研討會. 桂林: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2007:30-37. 22. 劉年喜, 黃志農, 周社文, 楊亞平, 倪新玲, 劉勇, 譚小平, 李建河. 湖南稻水象甲成蟲越冬規(guī)律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7, (1): 69-71. 23. 黃志農, 于耀平, 劉小玲, 陳紹祥, 周尚泉, 劉勇華, 肖新平, 周紹良. 新型生物農藥——植物激活蛋白的應用效果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7, (3): 121-124. 24. 劉雪源, 楊亞平, 凌云, 黃志農, 張壯志, 李建河. 25%阿克泰WG防治稻水象甲效果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7, (3): 132, 143. 25. 張志罡, 孫繼英, 付秀芹, 顏亨梅, 黃志農. 稻田不同種植模式對蜘蛛群落的影響[J]. 中國植保導刊, 2007, 27(6): 5-8. 26. 徐志德, 李德運, 周貴清, 熊繼東, 黃志農. 黑翅土白蟻的生物學特性及綜合防治技術[J]. 昆蟲知識, 2007, 44(5): 763-769. 27. 黃志農, 劉年喜, 周社文, 楊亞平, 劉勇, 萬建偉, 張壯志, 鄒劍明. 稻水象甲種群消長動態(tài)與發(fā)生規(guī)律的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7, (5): 105-109. 28. 徐志德, 孫元華, 朱春暉, 胡振紅, 黃志農. 儲煙害蟲煙草甲生物學特性和室內飼養(yǎng)方法探討[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7, (6): 136-138. 29. 黃志農, 劉勇. 南方菜地辣椒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 辣椒雜志, 2007, (4): 27-30. 30. 黃志農, 李萌, 劉勇, 羅源華, 何明遠. 湖南冬春季保護地辣椒健身栽培與病蟲防控技術[J]. 辣椒雜志, 2008, (4): 26-29. 31. 黃志農, 劉勇, 馬艷青, 張竹青. 華中地區(qū)春夏季辣椒健身栽培與病蟲防控技術[J]. 辣椒雜志, 2008, (1): 21-25. 32. 黃志農, 劉勇, 陳紹祥, 徐志德, 戴建平, 程成, 文吉輝, 薛洪樓. 昆蟲性信息素在蔬菜害蟲防治中的應用[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8, (4): 109-112, 114. 33. 黃志農, 劉勇, 盧仕平, 周軍徐, 徐雨順. 無公害辣椒大棚設施健身栽培技術[J]. 長江蔬菜, 2003, (8): 28-29. 34. 黃志農, 周尚泉, 劉勇, 劉暉, 張宗澤, 劉明輝, 石年珍, 周曉云. 西瓜—水稻模式對病蟲和天敵的影響及生態(tài)調控技術[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5, (5): 60-62, 65. 35. 黃志農, 劉勇, 盧仕平, 周軍徐, 徐雨順. 瀏陽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建設及主要技術措施[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3, (3): 37-40. 36 李一平, 周尚泉, 劉暉, 黃志農, 張宗澤, 范丙陽, 石年珍, 宋衛(wèi)紅. 藠頭主要病蟲草害發(fā)生動態(tài)及生態(tài)調控技術[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3, (5):50-52. 37. 周尚泉, 黃志農, 張宗澤, 石年珍, 范丙陽. 藠頭—晚稻種植模式病蟲和天敵發(fā)生動態(tài)及生態(tài)調控效應 [C]// 植物保護與糧食安全——第二十屆全國植保信息交流暨農藥械交流會論文集, 2004: 53-57. 38. 周尚泉, 楊才兵, 黃志農, 陳越華, 張宗澤, 石年珍, 范丙陽. 藠頭—晚稻種植模式的病蟲和天敵發(fā)生動態(tài)及生態(tài)調控效應[J]. 作物研究, 2005, 19(1): 17-21. 39. 黃志農, 劉勇, 周祖新, 陳浩濤, 盧仕平, 周軍徐, 徐雨順. 瀏陽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實用技術集成及效益分析[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4, (3): 28-31. 40. 黃志農, 劉勇, 劉年喜, 李一平, 周尚泉, 等. 農田種植結構調整生物多樣性及對病蟲和天敵種群的影響 [C]// 湖南省昆蟲學會第八屆代表大會暨200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4: 40-43. 41. 黃志農, 劉勇. 無公害辣椒主要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1.病害部分)[J]. 辣椒雜志, 2004, (2): 24-26. 42. 黃志農, 劉勇. 無公害辣椒主要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2.蟲害部分)[J]. 辣椒雜志, 2004, (3): 34-36. 43. 黃志農, 劉勇, 盧仕平, 周軍徐. 無公害黃瓜大棚設施健身栽培技術[J]. 當代蔬菜, 2004, (10): 30-31. 44. 徐叔云, 馬國輝, 黃志農, 劉國京, 邵勇, 劉桂平. 晚稻旱育軟盤拋寄兩段秧栽培技術的研究[J]. 作物雜志, 1999, (3): 10-11. 45. 劉朝友, 馬國輝, 唐啟源, 黃志農, 陳軼林, 劉國京, 余隆平. 湘北高蛋白飼料晚稻新品種(組合)篩選研究[J]. 湖北農學院學報, 1999, 19(1): 1-4. 46. 黃志農, 張玉燭, 朱明, 蔣宗貴, 竺習武, 馬國輝, 何英豪, 吳宏恒, 肖麗榮, 劉國京, 劉朝友. “三高一少”栽培下的香兩優(yōu)68主要病蟲發(fā)生特點及防治技術[J]. 作物研究, 1999, 13(3): 43-45. 47. 黃志農, 黃費元, 竺錫武. 湖南優(yōu)質食用稻衛(wèi)生品質研究進展 [C]// 2001年湖南省植物保護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長沙: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1: 29-30, 32. 48. 竺錫武, 黃志農, 張玉燭, 馬國輝, 黎用朝, 劉二明. 農藥殘留降解劑的研究:Ⅰ. 降低稻米中甲胺磷殘留的有效物質篩選[J]. 作物研究, 1999, 13(3): 46-47. 49. 黃志農, 何英豪, 皮丕登, 唐匯國, 劉朝友. 水稻高產栽培中肥料運籌對害蟲種群的生態(tài)學效應[J]. 昆蟲知識, 2000, 37(3): 129-133. 50. 黃志農, 黃洪, 張玉燭, 馬國輝, 徐叔云, 唐匯國. 稻豐散防治雜交水稻主要病蟲害藥效研究[J]. 作物研究, 2000, 14(1): 18-20, 26. 51. 黃志農, 劉勇, 劉年喜, 李一平, 張玉燭, 等. 湖南稻區(qū)種植結構調整對病蟲和天敵種群數量的影響 [C]// 湖南省植物保護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選編, 2005: 1-12. 52. 唐匯國, 黃志農, 尹惠平, 詹紅玉, 盧業(yè)湘, 姚淑華, 黃威. 兩系雜交稻中后期混生病害的發(fā)生及防治策略[J]. 雜交水稻, 2001, 16(1): 36-37. 53. 黃志農, 竺錫武, 張玉燭. 主要病蟲害對優(yōu)質稻產量及米質影響初探[J]. 湖南農業(yè)科學, 2001, (2): 32-33. 54. 黃志農, 楊新明. 殺螨靈乳油防治柑桔紅蜘蛛藥效試驗[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4, (1): 44. 55. 黃志農, 趙波林, 黃楊, 曾力強, 龔定坤. 洞庭湖稻區(qū)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研究I. 水稻主要病蟲害協調防治技術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3, (3): 41-43. 56. 黃志農, 趙波林, 黃楊, 龔定坤, 曾力強. 洞庭湖稻區(qū)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研究II. 自然控制與化學防治協調技術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3, (4): 33-36. 57. 黃志農, 夏金初, 周旺興, 劉烈輝. 洞庭湖稻區(qū)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研究: III. 水稻主要品種(組合)抗病蟲性分析與評價[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4, (4): 41-42. 58. 黃志農, 夏金初, 周旺興, 劉烈輝. 洞庭湖稻區(qū)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研究: IV.稻田蜘蛛、黑肩綠盲蝽種群動態(tài)及其控害作用[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4, (6): 40-41. 59. 黃志農, 周旺興, 劉烈輝, 陽萬能. 洞庭湖稻區(qū)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的研究VII. 水稻健身栽培控害技術的配套利用[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5, (5): 39-40. 60. 黃志農, 鄭文光, 夏金初, 雷惠質, 周敦學. 水稻品種資源對褐飛虱的抗性鑒定及利用[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6, (2): 29-30. 61. 馬國輝, 何英豪, 黃志農, 張玉燭, 徐淑云, 蘇宏泰, 邵勇, 龔月中, 劉朝友. 油稻稻三熟制區(qū)培兩優(yōu)特青超高產栽培技術研究[J]. 雜交水稻, 1997, 12(3): 22-25. 62. 黃志農, 馬國輝, 徐叔云, 劉朝友, 何英豪, 張玉燭, 蘇宏泰, 邵勇, 鄭文光. 培兩優(yōu)特青超高產栽培條件下主要病蟲害發(fā)生演替調查初報[J]. 雜交水稻, 1997, 12(6): 18-22. 63. 劉朝友, 馬國輝, 徐淑云, 夏妍枝, 黃志農, 蘇宏泰. 優(yōu)質兩系雜交晚稻兩優(yōu)288在湘北地區(qū)的表現及組裝配套高產栽培技術[J]. 中國稻米, 1997(3): 16-18. 64. 黃志農, 馬國輝, 鄭文光, 楊新明, 何英豪, 徐淑云, 邵勇. 噻唑雙控制雜交水稻中后期病蟲害的效果評價[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7, (3): 37-38. 65. 馬國輝, 黃志農, 何英豪, 張玉燭, 肖麗榮, 徐淑云, 劉朝友, 邵勇, 黃其國. 油稻稻區(qū)百畝樣方雙季稻超高產技術對策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7, (5): 14-16. 66. 黃志農, 鄭文光, 黃洪, 劉二明. 兩系雜交早稻分蘗期二化螟經濟閾值初探[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7, (6): 45-46. 67. 馬國輝, 徐叔云, 黃志農, 何英豪, 張玉燭, 劉朝友, 肖麗榮, 邵勇.. 油稻稻三熟制稻區(qū)早稻育秧方式“旱育多兩大”的示范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 1998, 12(增刊): 9-14. 68. 張玉燭, 馬國輝, 何英豪, 謝建紅, 肖麗榮, 黃志農, 楊先忠, 吳宏恒, 劉朝友, 許仲材, 龔月中. 培兩優(yōu)特青的早穗影響因素及其與產量性狀的關系[J]. 中國水稻科學, 1998, 12(增刊): 15-20. 69. 肖麗榮, 張玉燭, 馬國輝, 黃祖明, 何英豪, 黃志農. 水稻高產栽培經濟效益分析[J]. 中國水稻科學, 1998, 12(增刊): 77-78. 70. 馬國輝, 張玉燭, 徐叔云, 黃志農, 何英豪, 邵勇, 劉朝友, 肖麗榮. 三熟制油稻稻區(qū)品種搭配方式的示范研究[J]. 中國水稻科學, 1998, 12(增刊): 79-82. 71. 馬國輝, 何英豪, 黎用朝, 周坤爐, 黃志農, 張玉燭. 農家肥與化肥對晚稻稻米質及產量影響的初步研究[C]// 湖南農業(yè)科學: 優(yōu)質食用稻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論文專輯, 1998: 46-49. 72. 黃志農, 馬國輝, 何英豪, 張玉燭, 劉二明, 徐叔云, 劉朝友, 邵勇. 雜交水稻超高產栽培條件下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體系研究[J]. 雜交水稻, 1998, 13(2): 17-21, 28. 73. 馬國輝, 何英豪, 黃志農, 徐淑云, 劉國京, 劉朝友. 晚稻旱育軟盤拋寄兩段秧栽培技術效果研究[J]. 雜交水稻, 1998, 13(6): 39-40. 74. 馬國輝, 羅春城, 黎用朝, 肖麗榮, 謝建紅, 吳宏恒, 馬國輝, 黃志農, 何英豪. 化學調控措施對早稻產量及米質的影響[C]// 湖南農業(yè)科學: 優(yōu)質食用稻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論文專輯, 1998: 36-38. 75. 馬國輝, 何英豪, 黃志農, 張玉燭. 三熟制雙季稻區(qū)水稻一次性施肥技術與接力式高產施肥技術比較[J]. 中國稻米, 1998, (5):18-20. 76. 劉朝友, 徐淑云, 邵勇, 劉國金, 馬國輝, 張玉燭, 黃志農, 何英豪. 湘北優(yōu)質高產食用早秈新品種(組合)篩選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8, (1): 23-25. 77. 劉二明, 黃志農, 田際榕, 黃費元, 肖放華. 兩系法雜交水稻病蟲害發(fā)生現狀與防治對策[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8, (2): 32-34. 78. 黃費元, 黎用朝, 周坤爐, 劉二明, 肖放華, 夏金初, 黃志農, 馬國輝, 張玉燭. 優(yōu)質食用稻衛(wèi)生品質研究I. 農藥、重金屬離子殘留與稻米衛(wèi)生品質[C]// 湖南農業(yè)科學: 優(yōu)質食用稻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論文專輯, 1998: 53-55. 79. 黃費元, 夏金初, 肖放華, 劉二明, 黎用朝, 周坤爐, 劉進明, 黃志農, 張玉燭, 馬國輝. 優(yōu)質食用稻衛(wèi)生品質研究II 高效、低毒、低殘留新農藥篩選[C]// 湖南農業(yè)科學: 優(yōu)質食用稻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論文專輯, 1998: 56-58. 80. 黃志農, 周坤爐, 黎用朝, 黃費元, 馬國輝, 張玉燭, 鄭文光. 優(yōu)質食用稻衛(wèi)生品質研究III 無公害優(yōu)質食用稻病蟲害綜合治理配套技術研究[C]// 湖南農業(yè)科學: 優(yōu)質食用稻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范論文專輯, 1998: 59-63, 35. 81. 黃志農, 張玉燭, 馬國輝, 何英豪, 肖麗榮, 徐淑云, 唐匯國, 劉朝友, 劉國京. 湘早秈19號超高產栽培條件下的主要病蟲發(fā)生危害特點調查分析[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8, (2): 35-37. 82. 馬國輝, 張玉燭, 何英豪, 黃志農, 肖麗榮, 徐淑云, 劉朝友, 邵勇. 三熟制雙季稻超高產栽培理論與技術研究——早稻高產栽培技術及效益分析[J]. 作物研究, 1998, 12(1): 1-4. 83. 劉朝友, 馬國輝, 唐啟源, 徐叔云, 黃志農, 張玉燭, 劉國京, 鄭明安. 湘北高蛋白飼料早稻新品種篩選研究[J]. 作物研究, 1998, 12(2): 16-18. 84. 張玉燭, 馬國輝, 肖麗榮, 謝建紅, 黃志農, 何英豪, 吳宏恒, 羅春城, 劉朝友. 早稻高產栽培途徑研究及效益分析[J]. 作物研究, 1998, 12(3): 1-4. 85. 馬國輝, 何英豪, 張玉燭, 徐淑云, 黃志農, 邵勇. 三熟制稻區(qū)“旱育軟盤拋寄兩段育秧”方式的研究[J]. 作物研究, 1998, 12(4): 4-6. 86. 黃志農, 楊新明, 侯定榮, 楊橋林. 植物殺蟲劑抑害靈防治蔬菜害蟲試驗[J]. 長江蔬菜, 1992, (2): 26-27. 87. 羅盛富, 黃志農. 稻縱卷葉螟生物學特性研究[J]. 昆蟲知識, 1983, 20(1): 7-11. 88. 黃志農. 水稻二化螟經濟閾值研究初報[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87, (5): 29-32. 89. 羅盛富, 黃志農, 肖永和, 孟建舒. 水稻主要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Ⅰ. 綜防技術組裝配套與示范[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89, (1):30-35. 90. 羅盛富, 肖永和, 黃志農, 孟建舒. 水稻主要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Ⅱ. 種肥水藥對主要病蟲、天敵和產量的影響[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89, (3): 37-40. 91. 羅盛富, 肖永和, 黃志農, 陽萬能, 肖祥梓. 水稻主要病蟲綜合防治技術研究 Ⅲ. 稻田主要害蟲天敵的控制作用及其保護、協調技術[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89, (6): 30-33. 92. 江建云, 彭兆普, 黃志農. 國產新農藥撲虱靈防治稻飛虱試驗示范[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89, (2): 38-39. 93. 黃志農. 談談水稻主要病蟲害化學防治的幾個技術問題[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89, (3): 40-43. 94. 黃志農, 孟建舒. 天然物質復配農藥“百蟲敵”防治稻飛虱的效果及其對天敵的影響[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1, (3): 34-35. 95. 羅盛富, 肖永和, 黃志農, 黃楊. 蘇云金桿菌—BT乳劑防治二化螟試驗[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2, (4): 38-40. 96. 黃志農, 羅盛富, 孟建舒. 撲虱靈對稻田蜘蛛和盲蝽的影響[J]. 生物防治通報, 1992, 8(1): 44. 97. 雷惠質, 江建云, 彭兆普, 黃志農. 撲虱靈對稻飛虱和黑尾葉蟬的藥效研究[C]// 國家農藥應用研究論文集, 北京: 北京農業(yè)大學出版社, 1991: 142-149. 98. 雷惠質, 江建云, 彭兆普, 黃志農. 撲虱靈防治稻飛虱的藥效試驗示范[J]. 江蘇農業(yè)科學, 1990, 5(增刊):26-28. 99. 羅盛富, 黃志農. 稻縱卷葉螟的越冬蟲源問題[J]. 植物保護, 1982, 8(2): 15. 100. 湖南省稻縱卷葉螟科研協作組(羅盛富, 黃志農, 雷惠質, 夏松云). 稻縱卷葉螟發(fā)生規(guī)律的研究[J]. 中國農業(yè)科學, 1981, (5): 9-16.
榮譽獎勵:
1. 2001、2003、2005、2008年獲湖南省植物保護研究所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
2. 200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 2005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4. 2002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5. 200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6. 2000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7. 2000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8. 2000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9. 1997、1998、1999、2000湖南省農科院三等功。
10. 1996年獲湖南省科委、省農業(yè)廳先進工作者,湖南省農科院集體三等功。
11. 1993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2. 1986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13. 1985年獲湖南省農科院成果一等獎。
14. 1982年獲農牧漁業(yè)部科技改進二等獎。
媒體報道:
《科技成果管理與研究》報道:
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記 湖 南 省 植 物 保 護 研 究 所 黃 志 農 研 究 員
植物保護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發(fā)生規(guī)律與防治技術研究,保護農作物高產優(yōu)質。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昆蟲室主任黃志農,在三十多年的植物保護研究工作中,以嚴謹務實、勇于創(chuàng)新的治學態(tài)度和執(zhí)著的科研精神,無私奉獻,刻苦鉆研,頑強拚搏,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1976年參加工作至今,黃志農研究員一直從事植保領域內的科學研究,長期參加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為了提高病蟲害防治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1996至2000年黃志農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關項目,水稻大面積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開發(fā)與示范課題,200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其中主持完成的三熟制雙季稻超高產栽培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研究,2000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參與完成的優(yōu)質食用稻“三高一少”技術體系研究與應用,同年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熟制雙季稻超高產綜合配套技術研究,同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優(yōu)質食用稻農藥殘留綜合控制技術研究與應用,2002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進入新世紀以后,黃志農研究員以創(chuàng)造良好的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為前提,以生產安全優(yōu)質的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為重點。把研究方向轉向到國家“十五”項目中南地區(qū)無公害蔬菜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產業(yè)化示范課題,其中主持完成了瀏陽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研究與示范專題,2008年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湖南稻田生物災害生態(tài)調控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中,他主持完成了蔬菜瓜類——優(yōu)質晚稻病蟲害生態(tài)調控技術研究與示范專題,推廣應用面積100多萬畝,節(jié)省農藥費用達7020.0萬元,2005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黃志農研究員目前正在進行國家和省“十一五”項目的研究,主要有南方菜地污染綜合防控技術集成與示范,其中負責蔬菜病蟲防控與農藥減量及殘留控制技術研究與示范專題;主持洞庭湖區(qū)水稻重大病蟲害綜合防控技術研究與示范;外來入侵有害生物稻水象甲的發(fā)生規(guī)律與控防技術研究;超級雜交稻關鍵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與示范;湖南稻區(qū)水稻螟蟲防控技術體系研究等多項課題。
黃志農研究員從參加工作至今,已獲得10多項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專業(yè)學術刊物上已發(fā)表研究論文100多篇,獲得獎勵榮譽無數。1977至1980年他開始進行稻縱卷葉螟發(fā)生規(guī)律研究,1985年獲湖南省農科院成果一等獎;并參加稻縱卷葉螟遷飛規(guī)律研究(全國協作組),1982年獲農牧漁業(yè)部科技改進二等獎。1981至1986年他研究制訂的稻縱卷葉螟和二化螟化學防治指標直接用于大面積生產,1986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并參與獲得國家“六五”科技攻關獎。1987至1990年“七五”洞庭湖區(qū)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配套技術研究,1993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991至1995年“八五”洞庭湖區(qū)水稻主要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研究,完成綜防示范面積10萬畝,經濟、生態(tài)和社會效益顯著,為保護洞庭湖區(qū)商品糧基地的千頃良田萬畝綠色作出了貢獻。
專家檔案:
黃志農,男,1951年出生,湖南華容人,研究員,中共黨員。1976年畢業(yè)于湖南農業(yè)大學植物保護專業(yè)。湖南省長沙植物保護研究所昆蟲室主任,湖南省昆蟲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湖南省植物保護學會理事,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特約研究員,《發(fā)現》雜志社副理事長,《當代中國人才庫》名譽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