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初聘的家鄉(xiāng)順德是清代著名西北史地學(xué)家李文田的故鄉(xiāng),故其治學(xué)深受清代西北史地學(xué)派的影響。初聘把《西域水道記》、《漢書西域傳補(bǔ)注》、《登科記考》的作者徐松奉為先驅(qū),因而有《漢書西域傳地理校釋》和《登科記考訂補(bǔ)》之作。初聘還受到清季英年早逝的唐史學(xué)者勞格的影響,所著《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續(xù)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元和姓纂四校記》等都發(fā)揚(yáng)了勞格的未竟之業(yè),而在博大方面有所超過。
初聘治學(xué)最重要的成就是以碑刻考證歷史,清代金石家的碑跋,多述小學(xué)、碑例、書法等專義,初聘則以碑志考證史實(shí),又糾正了清金石家過信石刻、偏責(zé)史實(shí)的毛病,客觀地論證碑志之價(jià)值。除郎官石柱研究外,1936—1942年,著有《金石證史》、《貞石證史》、《續(xù)貞石證史》,后收入《金石論叢》,于1981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在隋唐史?笨坚屩畬W(xué)中,在辨?zhèn)畏矫,《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銘存疑》等文受到國?nèi)外學(xué)者廣泛好評,與《白氏長慶集偽文》、《論白氏長慶集源流并評東洋本白集》一起,對白居易文集整理有重要貢獻(xiàn)。在追錄史源方面,指出《元和姓纂》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之史源,此為一重要發(fā)現(xiàn)。在職官典制考證方面,《翰林學(xué)士壁記注補(bǔ)》、《補(bǔ)唐代翰林兩記》是超邁清人的作品。在地理考證方面,《括地志序略新銓》論定孫星衍排列之非。這方面的專著有50—60年代的《隋書求是》、《唐史余審》、《通鑒隋唐紀(jì)比事質(zhì)疑》、《唐人行第錄》。《行第錄》為對唐代文學(xué)史及傳記學(xué)很有裨益的首創(chuàng)之作。
岑著《隋唐史》(1950—1953年撰成),反映了作者在隋唐史通論中的創(chuàng)見。如其中對李德裕、陳子昂、四鎮(zhèn)的研究,新意迭出。此外,在他晚年還著有《黃河變遷史》、《府兵制度研究》、《西周社會制度問題》、《兩周文史論叢》、《墨子城守各篇簡注》。這些專著反映了作者對西周以來的歷史乃至黃河歷史的廣泛興趣。
在中外史地研究方面、尤其是西北史地方面,出版有《西突厥史料補(bǔ)闕及考證》、《突厥集史》、《中外史地考證》等。在突厥史料的搜輯方面受到國內(nèi)外學(xué)者的好評。初聘自40歲至75歲30余年間,全部史學(xué)著作約1000萬字,自1912年起發(fā)表論文180余篇,已刊專著18種,特刊專著2種。
著述要目
著作
《佛游天竺記考釋》
商務(wù)印書館1934年
《元和姓纂四校記》(一、二、三冊)
商務(wù)印書館1948年
中華書局1994年再版
《西周社會制度問題》
新知識出版社1956年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再版
《黃河變遷史》
人民出版社 1957年
《隋唐史》(上、下冊)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年
中華書局1982年再版
《府兵制度研究》
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兩周文史論叢》
商務(wù)印書館 1958年
《西突厥史料補(bǔ)闕及考證》
中華書局 1958年
《隋書求是》
商務(wù)印書館 1958年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古籍出版社 1958年
中華書局 1987年再版
《突厥集史》(上、下冊)
中華書局 1958年
《唐史馀瀋》
中華書局 1960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再版
《唐人行第錄》
中華書局 1962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再版
《中外史地考證》(上、下冊)
中華書局 1962年
香港太平書局 1966年再版
《通鑒隋唐紀(jì)比事質(zhì)疑》
中華書局 1964年
《漢書西域傳地里校釋》(上、下冊)
中華書局 1981年
《金石論叢》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
《郎官石柱題名新考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年
中華書局 1990年
論文
《對于植物學(xué)名詞的管見》
《科學(xué)》第8卷第11期 1923年11月
《楮構(gòu)說》
《科學(xué)》第9卷第1期 1924年1月
《遵路雜綴》
《津浦之聲》第3、4期 1928年
《唐代圖婆與爪哇》
《圣心》第1期 1932年
《唐代大食七屬國考證——耶路撒冷在中國史上最古之譯名》
《圣心》第1期 1932年
《掘倫與昆侖》
《圣心》第1期 1932年
《暮門》
《圣心》第1期 1932年
《苫國》
《圣心》第1期 1932年
《西域記》
《圣心》第1期 1932年
《亞俱羅》
《圣心》第1期 1932年
《末羅國》
《圣心》第1期 1932年
《zaitun非“刺桐”》
《圣心》第1期 1932年
《Quinsai乃杭州音譯》
《圣心》第1期 1932年
《憩野》
《圣心》第1期 1932年
《〈拉施特史〉十二省之研究》
《圣心》第1期 1932年
《明代廣東倭寇記》
《圣心》第1期1932年
《朱祿國與末祿國》
《圣心》第1期 1932年
《〈水經(jīng)注〉卷一籌校》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晉宋間外國地理佚書輯略》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婆婆達(dá)》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奇沙國》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廣府》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阿荼國》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波凌》
《圣心》第2期1933年7月
《〈翻梵語〉中之〈外國傳〉》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麴氏高昌補(bǔ)記》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南海昆侖與昆侖山之最初譯名及其附近諸國》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諸善志〉占城屬國考》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黎軒語原商榷》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王玄策〈中天竺國行紀(jì)〉》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義靜法師年譜》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法顯西行年譜訂補(bǔ)》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柳衢國 致物國 不述國 文單國 拘萎蜜國》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再說大食七屬國》
《圣心》第2期 1933年7月
《讀西遼書所見》
《金陵學(xué)報(bào)》第4卷第2期 1934年
《漢書西域傳奄蔡校釋》
《輔仁學(xué)志》第4卷第2期 1934年6月
《漢書西域傳康居校釋》
《輔仁學(xué)志》第4卷第2期1934年6月
《〈括地志序略〉新詮》
《史學(xué)?罚ㄖ猩酱髮W(xué))第1卷第1期 1935年12月
《蒙古史札記》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 1935年12月
《元太祖定都和林說》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 1935年12月
《阿里馬城》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 1935年12月
《元定宗侵把禿》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 1935年12月
《乃顏世代與柔顏衛(wèi)》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本第4分 1935年12月
《明初曲先·阿端·安定·罕東四衛(wèi)考》
《金陵學(xué)報(bào)》第6卷第2期 1936年
《評〈秦代初平南越考〉》
《史學(xué)?罚ㄖ猩酱髮W(xué))第二卷第3期 1936年4月
《隋書州郡牧守編年表》
《史學(xué)?罚ㄖ猩酱髮W(xué))第1卷第3期 1936年4月
《再說欽察》
《輔仁學(xué)志》第5卷第1、2合期 1936年
《釋桃花石》
《東方雜志》第33卷第21號 1936年11月
《〈八耶律希亮神道碑〉之地理人事》
《史學(xué)?罚ㄖ猩酱髮W(xué))第1卷第4期 1936年12月
《金石證史》
《史學(xué)專刊》(中山大學(xué))第1卷第4期 1936年12月
《新唐書突厥傳擬注》
《輔仁學(xué)志》第6卷第1、2合期 1937年6月
《漢書西域傳校釋》
《輔仁學(xué)志》第6卷第1、2合期 1937年6月
《跋突厥文闕特勤碑》
《輔仁學(xué)志》第6卷第l、2合期1937年6月
《李德裕會昌伐叛集編證》(上)
《史學(xué)專刊》(中山大學(xué))第2卷第l期 1937年
《校貞觀氏族志殘卷》
《史學(xué)?罚ㄖ猩酱髮W(xué))第2卷第1期 1937年
《郎官石柱題名新著錄》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1分 1939年1月
《外蒙於都斤山考》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3分 1939年
《貞石證史》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4分 1939年12月
《天山南路元代設(shè)驛之今地》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0本第4分 1942年
《論取鑒唐史》
《益世報(bào)》(重慶)文史副刊 1943年11月4日
《秦代已流行佛教之討論》
《真理雜志》(重慶)第1卷第1期 1944年1月
《景教碑書人呂秀巖非呂巖》
《真理雜志》(重慶)第1卷第1期 1944年1月
《伊蘭之胡與匈奴之胡》
《真理雜志》(重慶)第1卷第3期 1944年
《唐代戲樂之波斯語》
《東方雜志》第40卷第17號 1944年9月
《〈登科記考〉訂補(bǔ)》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 1944年9月
《補(bǔ)唐代翰林兩記》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1本 1944年9月
《唐代最南大商港AI-wakin》
《東方雜志》第40卷第20號 1944年10月
《翰林學(xué)士壁記注補(bǔ)》
《史料與史學(xué)》第1本(上冊) 1944年
《考據(jù)舉例》
《北平圖書季刊》(新)第5卷第4期 1944年12月
《從人種學(xué)看天山南北之民族》
《東方雜志》第41卷第2號 1945年1月
《揭出中華民族與突厥族之密切關(guān)系》
《東方雜志》第41卷第3號 1945年2月
《饕餮即圖騰并推論我國青銅器之原起》
《東方雜志》第41卷第5號 1945年3月
《周鑄青銅器所用金屬之種類及名稱》
《東方雜志》第41卷第6號 1945年3月
《誤傳的中國古王城與其水力利用》
《東方雜志》第41卷第17號 1945年9月
《自波斯灣頭至東非中部之唐人航線》
《東方雜志》第41卷第18號 1945年9月
《三伏日紀(jì)始》
《東方雜志》第41卷第19號 1945年 10月
《何謂生霸死霸》
《東方雜志》第41卷第21號 1945年11月
《翰林學(xué)士壁記注補(bǔ)》(續(xù)前)
《史料與史學(xué)》第1本(下冊) 1945年11月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續(xù)貞石證史》
《史料與史學(xué)》第1本(下冊) 1945年11月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玉豀生年譜會箋〉平質(zhì)》
《史料與史學(xué)》第1本(下冊) 1945年11月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唐方鎮(zhèn)年表)正補(bǔ)》
《史料與史學(xué)》第1本(下冊) 1945年11月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抄明李英征曲先(今庫車)故事并略釋》
《史料與史學(xué)》第 1本(下冊) 1945年11月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跋〈南窗紀(jì)談〉》
《史料與史學(xué)》第1本(下冊) 1945年11月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 1948年4月
《外語稱中國的兩個(gè)名詞》
《新中華》(復(fù)刊)第3卷第4期 1945年
《黨項(xiàng)及於彌語原辨》
《邊疆研究論叢》(成都金陵大學(xué)) 1945年
《衛(wèi)拉特即衛(wèi)律說》
《邊疆研究論叢》(成都金陵大學(xué)) 1945年
《〈隋書〉之吐蕃——附國》
《民族學(xué)研究集刊》第5期 1946年4月
《蜀吳之梵名》
《東方雜志》第42卷第9號 1946年5月
《周金文所見之吉兇宜忌日》
《東方雜志》第42卷第10號 1946年5月
《景教碑之SARAGH為洛師音譯》
《東方雜志》第42卷第11號 1946年6月
《上古東遷的伊蘭族——渠搜與北發(fā)》
《東方雜志》第42卷第14號 1946年7月
《周初生民之神話解釋》
《文史周刊》(南京) 1946年8月
《“三年之喪”的問題》
《東方雜志》第42卷第15號 1946年8月
《塔吉克噶勒察及大食三名之追溯》
《東方雜志》第42卷第17號 1946年9月
《記張?zhí)镏辶⒙哉摵jP(guān)》
《東方雜志》第42卷第18號 1946年9月
《浪白滘與澳門》
《東方雜志》第42卷第19號 1946年10月
《西周初期與印度之交通》
《東方雜志》第42卷第20號 1946年10月
《陳子昂及其文集之事跡》
《輔仁學(xué)志》第14卷第1、2合期 1946年12月
《禹與夏有無關(guān)系的審查意見書》
《東方雜志》第43卷第2號 1947年l月
《我國最古之雞籠頂式建筑》
《東方雜志》第43卷第4號 1947年2月
《蠮蠛國》
《東方雜志》第43卷第4號 1947年2月
《監(jiān)觀瑣記》
《東方雜志》第43卷第4號 1947年2月
《對于孔學(xué)的我見》
《東方雜志》第43卷第6號 1947年3月
《唐集質(zhì)疑》》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讀〈全唐詩〉札記》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跋〈封氏聞見記〉(校證本)》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跋〈唐摭言〉(學(xué)津本)》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續(xù)勞格讀全唐文札記》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論〈白氏長慶集〉源流并評東洋本自集》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白氏長慶集〉偽文》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兩京新記〉卷三殘卷復(fù)原》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銘存疑》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9本 1947年
《我國上古的天文歷數(shù)知識多導(dǎo)源于伊蘭》
《學(xué)原》第五卷第5期 1947年
《〈舊唐書逸文〉辨》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回回”一詞之語原》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吐魯番一帶漢回地名對證》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吐魯番木柱刻文略釋》》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理番新發(fā)見隋會州通道記跋》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跋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明末談刻及道光三讓本〈太平廣記〉》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四庫提要古器物銘非金石錄辨》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宣和博古圖撰人》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從全譯圖錄自集影頁中所見》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文苑英華辨證〉校白氏詩文附按》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補(bǔ)白集源流事證數(shù)則》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從〈文苑英華〉中書翰林制詔兩門所收白氏文論白集》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2本 1947年
《〈太平御覽〉之忽略北狄》
《文史周刊》(南京)第44期 1947年
《北魏國防的六鎮(zhèn)》
《文史周刊》(南京)第54期 1947年
《懷荒鎮(zhèn)故址辨疑》
《文史周刊》(南京)第57期 1947年
《評沈垚懷荒鎮(zhèn)故址說》
《文史周刊》(南京)第70期 1947年
《唐代滇邊的幾個(gè)地理名稱》
《文史周刊》(南京)第74期 1947年
《從大國地位再論附國即吐善》
《康藏研究月刊》第10期 1947年
《漢族一部分西來之初步考證》
《新疆論叢》創(chuàng)刊號1947年12月
《(賈島詩注)與(賈島年譜)》
《學(xué)原》第1卷第8期 1947年12月
《學(xué)原》第2卷第1期 1948年5月
《唐代云南管內(nèi)幾個(gè)地理名稱》
《中央日報(bào)》1947年12月29日
《列子非晉人偽作》
《東方雜志》第44卷第1號 1948年1月
《從嘉峪關(guān)到現(xiàn)在蘇聯(lián)邊境之明人紀(jì)程》(上、下)
《東方雜志》第44卷第3、4號 1948年2月
《唐唐臨〈冥報(bào)記〉之復(fù)原》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7本 1948年
《〈八綠守居國池記〉集釋》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 1948年
《〈除守居國池記〉句解書目提要》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9本 1948年
《〈舊唐書·地理志〉“舊領(lǐng)縣”之表解》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20本上冊 1948年6月
《闡揚(yáng)突厥族的上古文化》
《民族學(xué)研究集刊》第6期 1948年8月
《夏時(shí)與狄族》
《民族學(xué)研究集刊》第6期 1948年8月
《狄名探原》
《西北通訊》第2卷第3期 1948年
《書畫鑒賞家之“特健萊”》
《西北通訊》第2卷第3期 1948年
《明史之羽集乜川》
《西北通訊》第2卷第4期 1948年
《〈杜佑年譜〉補(bǔ)正》
《學(xué)原》第2卷第4期 1948年
《歷代西疆略程簡疏》
《西北論壇》第1卷第6期 1948年
《昆侖一元說》
《西北通訊》第2卷第10期 1948年
《墨學(xué)解》
《學(xué)原》第2卷第8期 1948年
《昌頓之語原及其音讀》
《西北通訊》第3卷第1期 1948年
《五行起自何時(shí)》
《廣東日報(bào)民族學(xué)刊》 1948年12月
《楚為東方民族群》
《廣東日報(bào)民族學(xué)刊》 1949年1月
《〈張曲江集〉十刻之表解》
《中央日報(bào)》1949年9月15日、19日
《上古中印交通考》
《珠海學(xué)報(bào)》第2集 1949年
《達(dá)坦問題》
《西北世紀(jì)》第4卷第4期 1949年
《契丹的打草谷制度》
《大公報(bào)》(香港)新史學(xué) 1951年4月24日
《唐代兩稅基礎(chǔ)及其牽連的問題》
《歷史教學(xué)》第2卷第5、6期 1951年11~12月
《歷史教學(xué)上應(yīng)怎樣掌握黃河的材料》
《歷史教學(xué)》4月號 1952年
《關(guān)于黃河遷徒的研究》
《新黃河》10月號 1952年
《論周代社會史料的運(yùn)用問題》
《歷史研究》第6期 1954年
《貢、助、徹的涵義及怎樣施行》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1期 1955年
《租庸調(diào)與均田有無關(guān)系》
《歷史研究》第5期 1955年
《周易卦天表現(xiàn)著上古的數(shù)學(xué)知識》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1期 1956年
《大秦景教的創(chuàng)立及其影響如何》
《歷史教學(xué)》第4期 1956年
《史記六國年表和對近人考訂之商榷》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3期 1956年
《從漢語拼音文字聯(lián)系到周金銘的熟語》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4期 1956年
《堯典的四仲中星和史記天官書的東宮蒼龍是怎樣排錯(cuò)的》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1期 1957年
《〈穆天子傳〉西征地理概測》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2期 1957年
《再論列子真?zhèn)巍?
《安徽歷史學(xué)報(bào)》創(chuàng)刊號 1957年
《西晉占田和課田制度之綜合說明》
《中學(xué)歷史教學(xué)》第8期 1957年
《從王渙墓志解決了晚唐史一兩個(gè)問題》
《歷史研究》第9期 1957年
《就占田課田問題再說幾句話》
《中學(xué)歷史教學(xué)》第11期 1957年
《論阻卜牧地不能在額濟(jì)納》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1期 1958年
《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期關(guān)西的拜火教》
《兩周文史論叢》 1958年4月
《讀莊發(fā)微》
《兩周文史論叢》 1958年4月
《西周積年推算的點(diǎn)滴》
《兩周文史論叢》 1958年4月
《依唐代官制說明張曲江集附錄誥命的錯(cuò)誤》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2期 1958年
《白溝即雅河之一部及其略史》
《安徽史學(xué)通訊》第2期 1958年
《氏族源流合測并論彩陶之可能聯(lián)系》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1、2期 1959年
《據(jù)史記看出緬、吉蔑(柬埔寨)、昆侖(克侖)、羅遇等族由云南遷去》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3期 1959年
《如何探討我國農(nóng)民戰(zhàn)爭發(fā)展的規(guī)律》
《文匯報(bào)》(上海) 1959年11月29日
《西漢對南洋的海道交通》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4期 1959年
《陳著“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簡史”的質(zhì)疑》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3期 1960年
《天亡殷全釋》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1期 1961年
《楚辭注要翻案的有幾十條》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2期 1961年
《現(xiàn)存的職貢圖是梁元帝原本嗎?》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科版)第3期 1961年
《說“爨”——白族源流試探之一》
《文匯報(bào)》(上海) 1961年8月29日
《說“ 人”——白族源流試探之二》
《文匯報(bào)》(上海) 1962年1月14日
《自漢至唐漠北幾個(gè)地名之考定》
《中外史地考證》(上) 1962年12月
《〈佛游天竺記〉名稱之討論》
《中外史地考證》(上) 1962年12月
《六鎮(zhèn)馀譚》
《中外史地考證》(上) 1962年12月
《唐以前之西域及南蕃地理書》
《中外史地考證》(上) 1962年12月
《六詔所在及南詔通道一段之今地》
《中外史地考證》(上) 1962年12月
《娑里三文行程之前段》
《中外史地考證》(下) 1962年12月
《證史補(bǔ)遺》
《金石論叢》 1981年11月
《冬壽墓銘之試行分析》
《金石論叢》 1981年11月
《洛陽趙公墓磚之可能主人》
《金石論叢》 1981年11月
《甘肅永靖靈巖寺殘碑》
《金石論叢》 1981年11月
《李秀碑》
《金石論叢》 1981年11月
《李思訓(xùn)碑撰書年》
《金石論叢》 1981年11月
《景教碑內(nèi)好幾個(gè)沒有徹底解決的問題》
《金石論叢》 1981年11月
《〈元和姓纂〉所見唐左司郎官及三院御史》
《金石論叢》 1981年11月
《汲家書出土之年》
《金石論叢》 1981年11月
《論李德裕無黨及司馬光修唐紀(jì)之懷挾私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