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陳懿南京大學教授,1933年生于福建福州。1955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化學系。陳懿長期從事催化劑、介觀化學和材料方面的研究。提出金屬氧化物催化劑的嵌入模型,對氧化物在其載體上的分散行為做出定量的描述,解決了多晶表面上空位以及陰離子所產(chǎn)生屏蔽效應的計算。闡明了溶液反應合成非晶態(tài)Ni-B粒子的機理,發(fā)現(xiàn)了制備Ni-P合金粒子液相反應的自催化本質(zhì),改進了溶液沸點附近回流加熱的制備方法,提出了有效避開水解作用,獲得類金屬元素含量高的Fe-B非晶合金的固相化學反應方法。近年來,在納米復合氧化物的制備及其晶格氧的活動性與粒子尺寸和催化選擇性的關聯(lián),低維納米金屬氮化物的制備及其場發(fā)射性能等方面都取得良好進展。專著有《穆斯堡爾譜學基礎和應用》等。
1979-1981年美國Wisconsin大學訪問學者,F(xiàn)任校務委員會顧問、校發(fā)展委員會顧問、華英文化教育基金南京大學遴選委員會召集人。曾任《JournalofCatalysis》編委(2000-2005)、國際催化協(xié)會中國理事(1992-2000)、中國化學會理事長(1995-1998)、教育部高等學;瘜W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1995-2000)、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化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1997-2002);1985-1997期間還歷任南京大學化學系系主任、常務副校長、代校長等職務。長期從事多相催化、介觀化學等研究,多次在國際會議作大會或邀請報告,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八項。1997年當選為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發(fā)表論文250余篇,獲中國發(fā)明專利授權11項,德國、歐洲以及世界專利各一項。
人物簡介
陳懿1933年4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有二姐三兄,他是最小的一個。父親陳孝怡、母親劉崇勤對子女要求甚嚴。嚴格的家庭教育使他從小就知勤奮學習,在三一小學和格致中學完成了學業(yè)。格致中學對教學要求甚嚴,其中英語老師吳紹灃認真教學、一絲不茍的精神使他受益良深,至今難忘。1951年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郭影秋校長的立足全局、以身作則、嚴格要求;匡亞明校長倡導優(yōu)良校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開拓進取的精神對他有很深的影響。倪則塤、高濟宇、李景晟、陶桐、戴安邦、李方訓、傅獻彩、時鈞、程開甲等名師們深入淺出、精彩紛呈、各具風格的教學,言傳身教、嚴謹治學、精益求精的治學態(tài)度,不僅把他引入浩瀚的知識海洋,極大地激發(fā)了他的學習熱情,也成了他后來治學和修身的榜樣。
教育工作
陳懿于1955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化學系膠體化學專業(yè),并留校任教隨即參加物理化學課程和實驗的教學。他感到?jīng)]有扎實的基礎就不可能有進一步的發(fā)展。1957年參加了李方訓教授主持的熱力學經(jīng)典名著的讀書討論和有關電解質(zhì)溶液的研究工作,在傅獻彩教授指導下學習了NoyesandSherill的《物理化學原理》一書。李方訓曾叮囑他,登上講臺時至少應掌握三倍于所授的知識,于是他認真地鉆研教材和教學方法。60年代初期擔任“物理化學”的主講教師并兼任系主任助理,并分管教學工作。他精心組織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并致力于配套教材建設。1960年前后與傅獻彩聯(lián)合編著了《物理化學》一書,此書被選為中國第一部統(tǒng)編教材,并被廣泛采用,此書及其以后諸版對中國高校的物理化學教學都產(chǎn)生過很大影響。隨后,他又與傅獻彩合編了《物理化學簡明教程》,并組織翻譯了《物理化學習題集》和組織實驗教材的建設。當時陳懿年方28歲。他十分重視課堂教學,其教學效果在60年代初就享有盛譽。他每每就授課的主要內(nèi)容比較三本或三本以上著名教科書的引述和表達方法,寫出初稿,經(jīng)修改后寫出提綱,而后在課堂上脫稿講授。他的講課重點突出,生動而富有啟發(fā)性。鮮有人知的是他為了研究如何講好課曾去聽過蘇州評彈,因為他認為那些眾所周知的故事之所以令人百聽不厭,必有可學之處。陳懿十分重視實驗教學,努力貫徹戴安邦提出的實驗室是全面教育的最好場所的觀點,在他后來擔任南京大學化學系主任期間,組建了中級化學實驗室,使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就有機會使用一些先進儀器設備,使研究生能有機會獨立進行操作;建立了計算化學實驗室,并參加了“計算機模擬貴重儀器教學”軟件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還根據(jù)教學的需要組建了儀器分析化學實驗室。這些實驗室的建立對提高本科生的教學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國內(nèi)建立研究生制度后,陳懿較早地提出要解決固定的大學四年制、專業(yè)過窄與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帶來的新知識、新技術急劇增加的矛盾,提倡對教學體系進行大膽的改革或重組。他與有關同志倡議在中國建設一批人才培養(yǎng)基地,結合基地建設深化教育改革。他在國家教委的課程結構研究小組和化學教學指導委員會的工作,對南京大學以及國內(nèi)高;瘜W的教學均有較好的影響。戴安邦對他的評價是“陳懿對物理化學基礎課的教學堪稱突出,科研工作優(yōu)質(zhì)多產(chǎn),他工作勤懇,明大義,識大體,顧大局,是一位德才兼?zhèn)涞慕處,同輩中的佼佼者!?/p>
“文化大革命”中,陳懿帶領大學生到工廠勞動的過程中仍然堅持了教學和科研工作。其間他深入南京化肥廠的中變催化劑車間,參加生產(chǎn)的全過程,并以此為契機對研制中變催化劑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他由此開始了對氧化物催化劑的研究,并與物理系夏元復教授合作在國內(nèi)首先開展了應用穆斯堡爾譜學于催化的研究。粉碎“四人幫”后,改革開放的政策迎來了中國教育和科研的春天,也為陳懿施展自己的抱負創(chuàng)造了條件。1979年8月他作為訪問學者被選派到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化工系深造,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先后聽取了固體物理、計算機、材料化學、理論化學、多相催化等課程,并合作發(fā)表了7篇論文,參加了兩次國際學術會議,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后又在1985、1988、1991、1996、1997、1998年六次應邀到威斯康星大學短期合作研究,他在美國的聯(lián)系教授Dumesic對他在美工作的評價充滿了贊賞,使他也有在國外繼續(xù)深造或工作的機會,但年近半百的他感到應該發(fā)揮承前啟后的作用,急國家所急,著力于為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做貢獻,著力于培養(yǎng)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人才,遂按時回國。
國際交流
陳懿十分重視國內(nèi)外的合作交流,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與科研水平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他先后擔任了第三、四、五屆(1987年,廈門;1989年,日本;1991年,美國)中日美催化會議組織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亞洲泛太平洋地區(qū)催化會議(1997年,韓國)的國際顧問組成員,從1988年起,他是中國在國際催化協(xié)會的兩位代表之一。1987年他和校內(nèi)外同志一起組織了第二十五屆國際配位化學會議并擔任副主席,與會學者近千人,這是當時中國化學領域最大規(guī)模的國際會議,會后國際配位化學會主席專門致信鄧小平同志表示感謝,并認為這是組織得最成功的會議之一。1988年,他組織了南京大學和大連化學物理所聯(lián)合主辦的由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主持的面向全國教師和研究生的物理化學進展系列報告會.這個報告會隨后在物理化學不同領域進行,隔2~3年一次,迄今已承辦四次,促進了物理化學領域國際交流,使有關青年教師與研究生得到在國內(nèi)就能有與國際著名學者接觸交流的機會。在這些活動中陳懿出色的組織能力,流暢的英語和扎實的業(yè)務功底使他能應付自如并出色地完成任務。在學術交流中,他曾先后多次在美國、加拿大、日本、奧地利、匈牙利等國召開的國際會議上作報告,在日本、美國和韓國會議上作邀請報告或大會報告,還應邀到德國波恩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布朗大學、賓州大學等進行訪問交流。美國、德國、法國等國的著名催化專家和臺灣地區(qū)學者均曾來函商談合作事宜。
1959年,陳懿與柳海澄結為伉儷,有子女各一,他們家庭和睦,相濡以沫,子女皆業(yè)有所成。他常講在他的一生中能夠做一些事,很大程度應該歸功于其夫人的關心和無私支持。
陳懿為中國教育和科研事業(yè)的發(fā)展及人才培養(yǎng)獻出了畢生的精力,作出了卓越的貢獻。1991年起,他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他所領導的科研組被江蘇省教委評為優(yōu)秀學科梯隊;1996年,他被評為江蘇省優(yōu)秀學科帶頭人;1997年,他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此外,他還獲國家和省部委學術獎共6項。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學術論文
1.“Studiesonsupportedmetaloxide-oxidesupportinteractions(Anincorporationmodel)inStudiesinSurfaceScienceandCatalysis101(19)(1996)1293-1302,(Eds:J.W.Higtoweret.al.,Elsevier)
2.“Chemicalpr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metal-metalloidultrafineamorphousalloyparticles”Catal.Today44(1998)3-16
3.“SpectroscopicstudiesontetragonalZrO2-supportedMoO3andNiO-MoO3Systems”J.Catal.177(1998)314-324
4.“AStudyonthedispersionofNiOand/orWO3onAnatase”J.Catal.193(2000)88-95
5. “Characterization of CuO supported on tetragonal ZrO2 catalysts for N2O decomposition to N2” J. Phys. Chem. B 109 (2005) 1251-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