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張立,男(博士),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0年免試保送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生物學專業(yè)開始本科學習;1994年免試保送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生態(tài)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師從房繼明博士開展布氏田鼠嗅覺通訊的研究工作;1996年轉為孫儒泳先生的博士研究生,繼續(xù)從事嚙齒類嗅覺通訊的行為生態(tài)學研究;1999年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生物系生態(tài)學專業(yè),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F(xiàn)任中國生態(tài)學會動物生態(tài)專業(yè)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中國動物學會獸類學分會理士,《獸類學報》編委;國際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物種生存委員會(SSC)亞洲象專家組成員福特汽車(中國)環(huán)保獎評委。
2005年被國家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推薦成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亞洲象原產(chǎn)國對話會議的中方專家和聯(lián)絡員;同時還被國家林業(yè)局推薦成為《CITES公約》MIKE大象監(jiān)測項目科學工作組成員,參與公約的大象保護政策咨詢工作。
2013年2月1日作為通訊作者在《科學》雜志發(fā)表了Letter to Science短文“Eco-Compensation for Giant Panda Habitat”。文中指出中國在大熊貓保護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張立博士等在文中利用經(jīng)濟學模型計算了保護現(xiàn)有熊貓棲息地所需的資金需求,并提出通過政府贖買或其他生態(tài)補償?shù)刃问奖M可能有效地保存這些屬于集體林地的重要熊貓走廊帶和棲息地,對保護大熊貓這樣的瀕危物種至關重要。
研究內容
張立及其研究組從分子、個體和種群水平系統(tǒng)研究了中國野生亞洲象的種群現(xiàn)狀、數(shù)量、分布、行為習性和遺傳狀況。根據(jù)個體形態(tài)特征和分子生物學方法在國內首次明確提出中國亞洲象野生種群數(shù)量在165~213之間;并開展了一系列針對性別判定、家族組成和遺傳多樣性等方面的分子生態(tài)學方法研究;在行為學研究中,在國內首次報道了亞洲象由于人類干擾而產(chǎn)生的行為適應性變化,并對思茅和西雙版納野生亞洲象的棲息地選擇行為、活動節(jié)律、覓食行為和食性等開展了深入研究;在對亞洲象行為和種群生態(tài)學研究的基礎上,還針對目前中國亞洲象的保護現(xiàn)狀提出了緩解人象沖突、棲息地廊道建設和打擊盜獵的具體措施和建議。其發(fā)表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2003)上的文章是我國學者在相關領域發(fā)表的第一篇關于人類活動與野生動物生存沖突的文章,已被多篇國內外文章引用,并得到國家野生動物主管部門的重視。
研究方向
張立對動物行為學和保護生物學;布氏田鼠的嗅覺通訊和社會行為策略研究;亞洲象種群及行為學生態(tài)學、棲息地恢復和保護遺傳學等方面的研究;動物行為及動物福利研究;野生動物貿易監(jiān)測及執(zhí)法支持方面的研究。
主要作品
代表論著
Zhang L. , Fang J. & Sun R. 2001. The behavioral development of conspecific odor preferences in Brandt’s vole ( Microtus brandti ). Acta Theriologica, 46(1): 23~32.
Zhang L . & Wang N. 2003. An initial study on habitat conservation of Asian elephant ( Elephas maximus ), with a focus on human elephant conflict in Simao , China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2(3): 453-459. (SCI)
張立,孫儒泳,房繼明. 2003. 嚙齒動物的嗅覺通訊研究進展 . 獸類學報 , 23(1): 74~82.
Zhang L , Ma L, Feng L. 2006. New challenges facing traditional nature reserves: Asian elephant ( Elephas maximus ) conservation in China . Integrative Zoology 1 (4), 179u2013187.
Luo S, Cai Q, David V, Zhang L , Martelli P, Lim N, Ferrand N,Chin S, Gaubert P, Ramos M, O’Brien S, Antunes A, Johnson W. 2007.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pangolins (Mammalia, Pholidota, Manis spp .). Molecular Ecology Notes, 7 (2): 269-272.
科研論文
1. 張立.1995.北京地區(qū)天蛾的種類、寄主植物及防治.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1(4):509~512.
2. 張立,王熠全,房繼明.1996.布氏田鼠的嗅覺通訊Ⅰ:非繁殖期的種內識別.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2(1):116~119
3. 張立,房繼明. 1996. 非繁殖期成年雄性布氏田鼠對群體氣味的辨別. 獸類學報,16(4):285~290.
4. 張立,房繼明. 1997. 布氏田鼠的嗅覺通訊Ⅱ:兩種不同方法下氣味辨別實驗的重復測量方差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3(2): 258~260.
5. 張立,王紅利. 1998. 北京小龍門林場地區(qū)的蝴蝶種類、分布及其季節(jié)性變化.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4(2): 244~247.
6. 張立,房繼明. 1999. 雌性布氏田鼠對雄鼠氣味的辨別. 動物學報45(3): 294~301.
7. Zhang L., Fang J. & Sun R. 1999. Olfactory communication in Brandtu2019s vole: individual odour discrimination in mate choice. In: Rodent Biology and Management, Zhang Z. et al. eds.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105-106.
8. 張立,房繼明,孫儒泳. 2000. 布氏田鼠嗅覺通訊的行為發(fā)育----幼體對群體氣味的辨別. 獸類學報, 20(1): 30~36.
9. Zhang L., Fang J. & Sun R. 2001. The behavioral development of conspecific odor preferences in Brandt’s vole (Microtus brandti). Acta Theriologica, 46(1): 23~32. (SCI)
10. 張立,孫儒泳,房繼明. 2001. 光周期和氣味信號對布氏田鼠血漿中睪丸酮含量的影響. 動物學報, 47(4): 468~472.
11. 張立,房繼明,孫儒泳. 2001. 布氏田鼠在不同光周期下對陌生個體尿液和糞便的氣味辨別. 獸類學報, 21(4): 292~300.
12. Zhang L., Fang J. and Sun R. 2001. Olfactory communication in Brandtu2019s vole (Microtus brandti). In: Chemical Signal in Vertebrates 9, Marchlewska-Koj, et al. eds. New York: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pp: 397~401.
13. 張立,孫儒泳,房繼明. 2002. 雄性布氏田鼠對不同熟悉程度和動情狀態(tài)下雌鼠氣味的辨別. 動物學報,48(1): 27~34.
14. Zhang L. & Wang N. 2003. An initial study on habitat conservation of Asian elephant (Elephas maximus), with a focus on human elephant conflict in Simao, China.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12(3): 453-459. (SCI)
15. 張立,孫儒泳,房繼明. 2003. 嚙齒動物的嗅覺通訊研究進展. 獸類學報, 23(1): 74~82.
16. 張立,王寧,王宇寧,馬利超. 2003. 云南思茅亞洲象對棲息地的選擇與利用. 獸類學報, 23(3): 185-192.
17. Zhang L. 2004. Asian elephant in China. In: The Asian elephant --an action plan for its conservation, Sukumar, R. et al. eds. IUCN/SSC Asian Elephant Specialist Group. IUCN. Gland, Switzerland. [In press]
科普文章
18. 張立. 1995. 蝴蝶翅的顏色是哪里來的. 生物學通報, 30(7): 46.
19. 張立,房繼明. 1996. 動物化學通訊小實驗. 生物學通報, 31(1): 36~37.
20. 張立. 1996. 昆蟲的生活環(huán)境. 生物科技夏令營指導手冊(昆蟲植物分冊). 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 pp: 27~35.
21. 張立. 1999. 保護藏羚. 生物學通報, 34(12): 20~21.
22. 張立. 1999. 野象的命運. 中國人文地理雜志, 5: 92~95.
23. Zhang L. 2000. Living with the elephants[J]. Animal Update Spring/Summer, London: East Sussex Press. pp 10.
發(fā)表摘要
24. 張立,王熠全,房繼明.1995. 布氏田鼠嗅覺通訊初探.中國獸類生物學研究. 北京: 中國林業(yè)出版社,pp.195~196. 獸類學會15周年學術討論會. 成都
25. Zhang L., Fang J. & Sun R. 1998. Olfactory communication in Brandtu2019s vole: individual odour discrimination in mate choice. 第一屆國際鼠類生物學及鼠害控制研討會. 北京.
26. Zhang L., Fang J. & Sun R. 2000. Olfactory communication in Brandtu2019s vole (Microtus brandti). The 9th Chemical Signs in Vertebrate. Krakow, Poland.
27. Zhang L., Fang J. & Sun R. 2001. Olfactory communication of root vole: conspecific odour discrimination in mate choice. The 27th International Ethological Conference. Tubingen, Germany.
28. 張立. 2001. 云南省思茅地區(qū)野生亞洲象種群生態(tài)研究及其保護對策.獸類學會20周年學術研討會. 濟南.
29. 王寧,張立. 2001. 思茅亞洲象對旱季棲息地的利用和亞洲象保護。野生動物生態(tài)與管理學術研討會,中國生態(tài)學會動物生態(tài)專業(yè)委員會. 桂林.
30. Zhang L. & Wang N. 2002. An initial study on the habitat and behaviors of Asian elephant (Elephas maximus) in Simao, Yunnan of China, with a focus on the resolution of human elephant interaction. 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16th Annual Meeting. Canterbury, England.
31. Zhang L., Li Z., Qan, W. & Cao, D. 2003.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survival of Asian elephant in China. 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17th Annual Meeting. Duluth, USA.
32. Zhang L., Li Y., Cao Y. & Wang, Z. 2003. Asian elephant conservation in Chin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ymposium on Human Elephant Relationships and Conflicts. Colombo, Sri Lanka.
33. Zhang L., Ma L. & Feng, L. 2004. The flaccidity of nature reserv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Asian elephant in China. Society for Conservation Biology 18th Annual Meeting. New York, USA.
主要成就
· 1997~1998年獲得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中國項目專項資助,開展“中國自然保護區(qū)政策研究”工作。作為項目協(xié)調員與其調查小組實地抽樣調查了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qū)的60余個典型自然保護區(qū)。項目資金2萬美元。
· 1999年9月起獲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資助,在云南省思茅地區(qū)開始從事亞洲象行為生態(tài)學野外研究和亞洲象棲息地保護和社區(qū)發(fā)展項目的研究工作。項目主持人。項目資金24萬人民幣,1999-2002。
· 1999年獲得北京師范大學優(yōu)秀青年教師基金資助,繼續(xù)從事田鼠屬動物嗅覺通訊行為學的研究。項目主持人。項目資金1萬元人民幣,1999-2000。
· 2000年5月起獲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IFAW)資助,開展北京猛禽救助中心項目。開始鸮形目、隼形目鳥類的救護、康復訓練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項目參加人。項目資金40萬元人民幣,2000-2002。
· 2001年4月獲新西蘭大使基金資助從事亞洲象棲息地保護與社區(qū)發(fā)展項目的綜合研究工作。項目主持人。項目資金4萬元人民幣,2001-2002。
·2001年獲得項目資金支持10萬元人民幣,2001-2002。
· 2001年12月獲美國內政部魚和野生動物管理局亞洲象基金資助,從事亞洲象行為學生態(tài)學及保護生物學方面的野外研究。項目主持人。項目經(jīng)費4.8萬美元,2002-2004。
· 2002年3月獲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學會資助,繼續(xù)從事猛禽救助方面的工作。項目主要參加人。項目經(jīng)費1.4萬英鎊,2001-2003。
· 2004年8月再獲美國內政部魚和野生動物管理局亞洲象基金資助,繼續(xù)從事亞洲象行為生態(tài)學及保護生物學方面的野外研究。項目主持人。項目經(jīng)費5萬美元,2004-2007。
相關報道
北師大副教授披露云南拍攝印支虎始末
2008年3月19日,一場尋找云南境內印支虎的調查正在進行,而此次調查都源于2007年拍攝到的一張神秘的印支虎照片,拍攝者是北師大副教授張立和他的研究小組。據(jù)張立介紹,2007年初的一個清晨,調查小組的成員像往常一樣,整理夜間紅外相機搜集到的相片時,一張貓科動物圖片清晰的映入眼簾,當調查報告顯示相片中的貓科動物就是珍貴的印支虎時,整個調查小組沸騰了,這意味著中國第一張印支虎活體照片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