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鐘
男,1937年10月生,山東省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1964年畢業(yè)于中央 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作品曾出展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聯(lián)合國、東南 亞、歐洲、港臺等地,在國際、國內(nèi)大型展覽中17次獲獎,為中國美術館等中外博物館、 收藏家收藏。編入《中國現(xiàn)代美術全集》、《世界美術作品選集》等。傳略收入《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中國現(xiàn)代書畫界名人大觀》、劍橋《世界名人錄》、大型美術系列辭書《美術辭林·中國繪畫》卷。主要作品《秋風·秋雨》為中國美術館收藏,編入新出版 的《中國現(xiàn)代美術全集》;《晨曦》入選“第7屆全國美展”,被譽為十年來優(yōu)秀作品,編入 《當代中國畫·1979-1989》大型畫冊,1986年選送聯(lián)合國參加“國際和平年美展”;《聽濤》入選“第6屆全國美展”,評為優(yōu)秀作品并獲銅牌獎,1989年入選在北歐展出的“當代中國 畫展”;《細雨潤無聲》在北京市文藝作品評獎中獲一等獎,1985年入選在日本東京展出的“國際交流畫展”;《黃昏后》1994年獲“華夏藝術國際展”銀獎,入編《當代中國名畫鑒 賞》;《月朦朧》1997年獲中日韓“BESETO美術節(jié)優(yōu)秀作品獎。另有《映月》、《秋韻》、《夢鄉(xiāng)》、《暮雪》、《易安來耶》等。畫風簡括,重意境與情趣。
創(chuàng)新且求精,所要更在魂
——肖金鐘的花鳥畫 吳 休
花鳥畫創(chuàng)新,的確是個難題.它不如山水畫、更不及人物畫,有那么廣闊的描寫空間和巨大的情感容量.山水和人物的外在面貌,都在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變化而不斷地變化,唯有花和鳥的自然形態(tài)卻永遠是固定不變的老模樣,除了極少數(shù)新品種的出現(xiàn),即使有些許變化,也是甚慢甚微.再者,花鳥畫藝術在千余年來的發(fā)展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特別是近現(xiàn)代寫意花鳥畫,已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涌現(xiàn)了許多杰出的花鳥畫藝術大師.如徐渭、朱耷、石濤、任伯年、吳昌碩、林風眠、潘天壽、李苦禪、王雪濤等,他們既繼承了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掌握了精湛的技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其作品也已形成了鮮明的個人獨特風格.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上,要想將花鳥畫創(chuàng)作再推向前進,使之既能體現(xiàn)時代精神,出以新意,又能在藝術上無愧于前人,并達到新的高度,確實是太不容易了.
然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當正確的文藝路線和“百花齊放”的方針得以貫徹時,花鳥畫的創(chuàng)作,仍然得到了蓬勃的健康的發(fā)展,涌現(xiàn)出不少好作品,反映了新的時代精神,并在藝術上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這證明花鳥畫的創(chuàng)新還是大有可為的,其困難是可以克服的.花鳥畫創(chuàng)新的道路之所以曲折坎坷,根本原因還在于錯誤路線的干擾,在于庸俗社會學、民族虛無主義、復古主義和自然主義等錯誤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四人幫”推行的資產(chǎn)階級文化專制主義、陰謀文藝、批“黑畫”等,更使花鳥畫慘遭禁錮而瀕臨絕境.“文革”之后的二十余年,雖然花鳥畫又得到了更加蓬勃的發(fā)展,畫家眾多,但同時也由于西方現(xiàn)代繪畫的沖擊和市場的誤導,真正能與前代大師并列的畫家尚未嶄露,能令人耳目一新的杰作亦屬罕見.看來,花鳥畫創(chuàng)新,不僅需要畫家在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功力上的潛心修煉,還要能夠抵制多種錯誤思想的干擾.
北京畫院專業(yè)花鳥畫家肖金種,是一位執(zhí)著追求藝術,心無旁鶩,安貧樂道的藝術家,具有真正藝術家的氣質(zhì),他愛好讀書,勤于探索,訥于言談,不擅交際,謝絕應酬,更不會包裝作秀,趨時附勢,追名逐利.他只和少數(shù)與他意趣相投,愛好相近的同道有所來往,其內(nèi)容也僅止于談藝.因此,他的“知名度”只限于真正懂得藝術的部分專業(yè)書畫圈內(nèi)人士,并不為社會廣泛認識和了解,唯有看過他的作品的同行和具有一定藝術欣賞能力的人,才會對他的高雅藝術所獨具的魅力禁不住嘖嘖稱奇,贊嘆和激賞.
肖金鐘的花鳥畫作品,常;\罩在一片蕭疏、淡遠、清高、雅致的氛圍之中,透露出一股清氣、靜氣.畫中的意境與他的精神世界十分和諧統(tǒng)一.杜絕妖冶,洗凈鉛華,淡泊寧靜,優(yōu)雅從容.可謂“畫如其人”.
肖金鐘的作品以小幅居多,從一個方面也反映出他的個性不事張揚.這里我毫無貶低宏篇巨構之意,也不認為凡創(chuàng)作宏篇巨構的畫家都有大肆張揚的用心,僅是說雖有不少畫家喜作宏偉大幅,亦有不少偏愛精美小品,他們各臻其妙,并無高下之分.當代杰出畫家陳子莊、黃秋園,生前默默無聞,甘于寂寞,死后方為人知,聲名鵲起,他們都是以小幅作品見長,這可以作為佐證.
肖金鐘的花鳥畫,與大紅大紫、濃裝艷抹、筆飛墨舞、強調(diào)張力的時尚畫作大相徑庭,在選材上他幾乎從不畫花,只畫枝、葉、實、野草、藤蔓,其色彩基調(diào)多為銀灰、淡綠、淺絳、花青,或純?yōu)樗?構圖常于平中見奇,作為主體的禽鳥,多背對畫面的大片空間,不循構圖法中主體須面向空曠的常規(guī),其情緒多作悵望、沉思、休憩、安臥的低調(diào)處理.這與作畫的意境緊密相關,是畫家“不愛張揚”的襟懷的自然流露.
肖金鐘的畫面選材多為極平凡的自然景物,或是一只小鳥,一掛流瀑;或是幾片落葉,一對野鴨;或是數(shù)根細草,一只白鷺;或是一只水禽,幾片蘆葦;或是一組樹枝,數(shù)個松果;或是幾只青蛙,數(shù)根水草.畫中別無它物,卻構成了極為鮮明的意境,沁人心脾,令人神往,含蓄自然,清新雋永,充滿了詩意.
肖金鐘的畫不像烈酒,當然也不是水,而是一種清酒,讓人感覺舒爽,回味綿長;不會使人爛醉,卻可讓人微熏.這是由于畫中詩意使人陶醉,自從蘇東坡盛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來,畫的詩意便成了歷代許多畫家更加著意的追求.詩意何來?這首先需要畫家的“詩心”.“人非草木,孰能無情?”然而,在具有詩人氣質(zhì)的畫家心目中,草木也是有情的,一草一木無不帶有濃郁的感情色彩;畫家筆下的大自然,不僅應是有情的,且應是能傳情的.否則,花鳥畫創(chuàng)作,和花鳥標本、科學掛圖還有什么區(qū)別?
徐悲鴻先生曾經(jīng)說過:“畫家固不必工詩,但以詩人之資,精研繪畫,必感覺敏銳,韻趣雋永,而不陷于庸俗,可斷言也.”肖金鐘是一位具有“詩人之資”的畫家,因而能在大自然的極為平凡的景物中,觸發(fā)和捕捉到詩意,畫出意境深邃、詩味悠長,筆墨精妙的佳作.
讀肖金鐘的畫,常引起我聯(lián)想到詩詞中的一些佳句.如杜甫的“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謝靈運的“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晏殊的“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陳克的“月朦朧,一樹梨花細雨中”,林逋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王安石的“泊雁鳴深渚,收霞落晚川”,梅堯臣的“野鳧眠岸有閑意,老樹著花無丑枝”,王維的“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趙師秀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肖金鐘自己就曾在畫題上直接點出了他的畫作的詩意,如《易安來耶?》,讓人從他的畫幅中產(chǎn)生無盡的聯(lián)想與回味. 肖金鐘的每幅作品,都是經(jīng)過他深思熟慮,反復推敲,精心創(chuàng)作的,絕沒有潦草、敷衍的弊病.無論構圖、形象、筆墨、設色、都一絲不茍,斟酌再三,可謂“意匠慘淡經(jīng)營中”.作為造型藝術的繪畫,要在作品中流露出詩意來,主要還要依靠畫面中的具體的可視形象.依靠畫家對畫面的藝術處理.畫家僅有“詩心”是不夠的.畫家在敏銳和深刻地感受生活的同時,還需要掌握高超的藝術手段和積累豐富的藝術創(chuàng)作經(jīng)驗,才能把深邃的意境和濃郁的詩意表現(xiàn)出來
恬淡與自由
淺析肖金鐘先生花鳥畫的審美追求
文/俞劍望
北京畫院一圾美術師肖金鐘先生憑借著他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以嶄新的角度重新深入對傳統(tǒng)精華的發(fā)現(xiàn)和注釋,在中國畫語言的發(fā)展和開拓上進行著不懈的探索。他以現(xiàn)代人對自由的理解去傳承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天趣自成,與大自然發(fā)出心靈的自由對話,在一派荒寒料峭之中淡出了自由的心緒,揮寫出自然而不失筆墨的精妙意韻,充滿生動感的新意昂然的作品,在當今中國畫壇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他的畫猶如一曲曲詩意朦朧的田園交響曲,更是一首首精妙優(yōu)美的散文詩。觀賞他的畫作我們根本體會不出那種孤芳自賞的清高,消極避世的“超脫”,而更多的則是對現(xiàn)實的關注發(fā)現(xiàn)與愛。
肖金鐘先生是一位清醒的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的拓荒者。他在沉靜中不斷地反思著現(xiàn)實,在安詳靜謐的心境中努力把自己引向自由生活的彼岸。在他的筆下,月色是虛靈超曠的、空明混茫的、似真似幻的,置身其間,必然會產(chǎn)生夢境一般幽邃深遠的冥想,直至冰雪其心,肌骨俱爽,物我恍惚仿佛融為澄澈透明的一體。在肖金鐘先生的畫中,很難看到奇恣縱肆、狂放不羈的激情與力量,也很難看到詼詭怪異的俠骨和幽默,彌漫于筆墨形象之間的大多是清淡、純凈、舒緩、寧靜、平和、澄明、悠遠,以及蘊藉含蓄、欲說還休等等意味的靜逸之趣。如在他的《映月》一畫中,恬淡的畫面下透出明月初上、池塘月影、群群的蛙鳴聲映襯著一番江南初秋的夜景。水中映月淡淡悠悠,飄飄離離,禁不住使人在夢境中細品出一番恬淡的愜意和安詳,猶如秋夜的大美。五只青蛙相繼圍繞在圓圓的月影旁.似乎正想仿效“猴子撈月”的壯舉.將水中的“玉盤”托起一般,著實令人回味無窮。由此讓觀者在迷蒙的詩意化的境界里勾起對故土家園的無盡眷戀的情思,表現(xiàn)出畫家對“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主題的完美化的理性破譯。
肖金鐘先生的花鳥畫通常選擇以秋景作為抒情達意的窗口。在他的筆下,無論是枝葉、蘆葦、野草、藤蔓等植物的勾畫,還是野鴨、鷺鳥、青蛙、松鼠等動物的描繪,均被賦予了對象以清新和雋永,意境極其鮮明。他的畫著重表現(xiàn)的是自然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以及在光影響作用下所呈現(xiàn)的景象,因此畫家能用敏銳的目光捕捉自然中細微的冷暖色彩變化,并將這些以灰為主調(diào)的色彩按畫面需要進行調(diào)和,并運用大小色塊和極其細膩的線條,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反映自然的方式。如在表現(xiàn)秋景的代表作《秋聲》中,肖金鐘先生用疏簡而飽滿的構圖,淡雅灰朦的色調(diào),蕭瑟沉眠的形態(tài)設置,完成了對秋的詮釋。秋雨無聲,秋聲含蘊在畫家的一片墨色之中,更是深藏于畫家詩意的內(nèi)心深處,并在此間得到了完美的自由抒寫。
肖金鐘先生的中國畫花鳥作品在圖式上具有無法取代的獨創(chuàng)性。凡是深得中國傳統(tǒng)繪畫個中三味的欣賞者均能從他的畫中讀得懂他所要表達的精神境界、自由思想的。應該說他的畫是其圓融空靈的美學追求的完美實現(xiàn),更是他超塵脫俗的藝術格調(diào)的凸現(xiàn)。表面看是單純的,但他的單純是形式的洗練與內(nèi)涵的統(tǒng)一,并讓傳統(tǒng)的觀念與現(xiàn)代的意識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在特定的時空中,在高度浪漫的審美驅(qū)動之下,實現(xiàn)對新形式的探索與追求。
總而言之,肖金鐘先生筆下的畫面審美品質(zhì)已由“外美”向“內(nèi)美”的深化和提升,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融含著空靈、圣潔、崇高以及恬淡和自由的“大美”。晶瑩剔透、神圣冷峻,具有不可玷污的純潔和寧靜、超然的精神美感,這便是肖金鐘先生所追求的花鳥畫更深層次,更具本質(zhì)的精神涵義,以此來達到畫家所孜孜以求的花鳥畫的至美境界。
至精疏朗 至味淡泊
一一品肖金鐘花鳥畫
文/楊剛
肖金鐘的花鳥畫,從頭一次見到就很喜歡,直至今日,越是喜愛,就越不敢妄加評論。
腿腳隨著眼睛,在展線緩緩移動。滿滿登登的充實構圖,密密麻麻的皴擦點染,強烈的筆墨色塊……讓我大飽眼福。就在眼和心都感到累的時候,一幅平和淡雅的花鳥畫猛然間映入眼簾。心里不由得隨之一沉,進入了空靈虛幻,柔情似水的境界之中,腿腳停止了移動,我被定在了那里,這是肖金鐘花鳥畫留給我的第一感覺,那是難能可貴的高格調(diào)享受。
細看去,無論是攀枝竄動的松鼠,還是殘荷冷霧中的落雁,月下冰凌中熟睡的群雀,寒塘月影旁跳躍的蛙群……在朦朧詩意般的整體氛圍中,那簡得不能再簡的筆墨章法與造型,既是對自然造化的深沉感悟,又是藝術修煉的厚積薄發(fā);既是從遠古走來的東方意象變形符號,又是個人獨特感悟到的生生不息的大自然。用筆輕而不飄,柔而不弱;用墨淡而不灰,韻味深長;集眾人之長而能融會貫通。所有的手段,都只為畫面上那一團不散的生命之氣,這一切的背后,知者看到的是一顆平靜如潭,清凈似水的藝匠之心,于是,觀者的心靈也隨之得到了凈化。
每一次看他的新作,都只會加強而不是消弱我最初的好感,看八大山人作品時,我也有同樣的感受,好像作者從來就沒出現(xiàn)過次品或敗筆似的。于是我又得到一個啟示——不成熟的畫先別往外拿。
我的不少朋友都是先認識畫,爾后才認得人,老肖也在其中。我們之間很少交談,卻常在一個點頭微笑或是三言兩語中互通情思,他是個少言語的人,衷情藝術的人。
博寶聲明:博寶藝術網(wǎng)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jù)此操作,風險自擔。
作品介紹
晴窗
山葡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