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姓名:井上靖
性別:男
出生日期:1907年 5月6日
出生地點:北海道旭川市
逝世時間:1991年1月29日
星座:金牛座
井上靖,日本作家。曾任日本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長,日本筆會會長,日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會長。1976年獲日本政府頒發(fā)的文化勛章。出生于北海道旭川一個軍醫(yī)家庭。中學時代就酷愛文學。1935年在京都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前夕創(chuàng)作的劇本《明治之月》曾被搬上舞臺。應征小說多次獲獎。大學畢業(yè)后,在大阪每日新聞社任記者、編輯15年。1951年辭去報社書籍部副部長職務,專心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
1949年以短篇小說《獵槍》和中篇小說《斗!访胛膲笳攉@1949年下半屆芥川文學獎。井上靖的文學才能是多方面的,出版過5本詩集,寫過劇本、電影腳本、美術評論等,但主要成就是小說。新潮社出版其小說全集32卷。井上靖的小說,能夠選取一些有社會意義的題材,對日本社會的種種弊端進行諷刺和抨擊,有獨特的認識價值!抖放!贰侗攘忌降氖ā罚1950)和《一個冒名畫家的生涯》(1951),都是他前期悉心經(jīng)營的力作。進入50年代,日本文學開始轉向反映戰(zhàn)后生活,井上靖也把自己的眼光和筆觸,從描寫過去轉而反映當前的現(xiàn)實生活,寫下了像《城堡》(1964)、《夜聲》(1968)等具有鮮明現(xiàn)實感的佳作。井上靖的歷史小說蜚聲文壇,尤其是《天平之甍》(1957)、《樓蘭》(1958)、《蒼狼》(1959)和《敦煌》(1959)等中國歷史題材的小說,更為人們所稱道。長篇近作《孔子》,受到文壇矚目。
人物生平
井上靖1907年生于北海道旭川町的一個軍醫(yī)家庭。讀中學時,他作為學生必須背誦杜甫、白居易和陶淵明等人的代表詩作,對《論語》也有所了解。
1930年井上靖進入九州帝國大學法文系,讀了2年便重新考入京都帝大哲學系美學專業(yè)。 井上靖在中學時期由接觸到喜愛中國歷史文化,進入大學后,更加自覺廣泛地涉獵中國史籍。大學期間,他閱讀了中國的《史記》、《漢書》以及《后漢書》等歷史著作。
1936年3月井上靖從京都帝大畢業(yè)。畢業(yè)前,《周刊每日》曾懸賞征文,他的長篇小說《流轉》應征于1936年7月發(fā)表,因此就職于每日新聞社。他到每日新聞社工作后的次年爆發(fā)了中日戰(zhàn)爭,井上靖于9月應征入伍,作為士兵來到中國的河北省,4個月后他因病回國,同年退伍。
戰(zhàn)爭結束后,井上靖開始在關西地方的雜志和報紙上發(fā)表詩作,他經(jīng)過長達20年在文學上的徘徊和醞釀而成熟起來了的積淀,驟然以詩的形式迸發(fā)出來了。
自1958年處女詩集《北國》問世以來,先后已有《地中海》(1962),《運河》(1967),《季節(jié)》(1972),《遠征路》(1976),《干河道》(1984),《星蘭干》(1990)等多部詩集出版!
20世紀40年代末,井上靖開始創(chuàng)作歷史小說,1950年以小說《斗!帆@芥川獎。1951年,井上靖辭去《每日新聞》的工作,走上專業(yè)作家的道路。
人物大事
1926年靜岡縣立沼津中學畢業(yè),在武者小路實篤等人的影響下,轉向文學。 1930年進入九州帝國大學學習,加入詩刊《焰》社。
1932年從九州帝大轉入京都帝國大學哲學科美學專業(yè)。
1935年放棄畢業(yè)考試,加入《每日新聞》社任記者。
1937年應征加入陸軍,駐中國華北。
1938年退伍,繼續(xù)從事新聞工作。
1946年任《每日新聞》社學藝部部長。
1950年以小說《斗牛》獲芥川賞。
1951年退出《每日新聞》社,成為專業(yè)作家。
1955年任芥川賞選考委員會委員。
1957年發(fā)表描述古代日中文化交流的友好歷史的中篇小說《天平之甍》,被譽為井上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同年10月訪問中國。1958年以《天平之甍》獲日本藝術選獎,并獲日本文部大臣賞。1963年,中國著名翻譯家樓適夷根據(jù)日本中央公論社1962年版翻譯出《天平之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1963年4月第1版。這是這部著名小說在國內(nèi)的第一個版本。
1957年發(fā)表描寫古代中國與西域關系的小說《樓蘭》。
1959年又發(fā)表小說《敦煌》《河口》。
1960年以《樓蘭》《敦煌》兩部小說獲每日藝術大賞。同年開始編輯《井上靖文庫》,共26卷。
1961年發(fā)表據(jù)《元朝秘史》創(chuàng)作的小說《蒼狼之爭》。同年與龜井勝一郎等訪問中國,回國后,又發(fā)表小說《補陀落渡海記》,獲第14屆野間文藝賞。1963年赴南朝鮮訪問,同年參加“鑒真和尚圓寂1200年紀念日本文化代表團”與安藤更生等訪華。
1964年起任日本藝術院會員。
1965年赴中亞細亞考察“絲綢之路”。
1969—1972年任日本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長。
1972年任川端康成紀念會理事長。 1974年赴中國訪問,同年任日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常任理事、日本文化財保護委員會委員。
1975年任日本作家代表團團長訪華。
1976年獲文化勛章。
1977年和1978年幾度訪問中國。
1979年任中日文化交流協(xié)會常任顧問。
獲獎作品
公歷 | 日本年號 | 年齡 | 獲獎作品 | 獎項名稱 |
1936 | 昭和11 | 29歲 | 《變化》 | 千葉龜雄獎 |
1950 | 昭和25 | 43歲 | 《斗! | 芥川龍之介獎 |
1958 | 昭和33 | 51歲 | 《天平之甍》 | 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 |
1959 | 昭和34 | 52歲 | 《冰壁》 | 昭和33年度藝術院獎 |
1960 | 昭和35 | 53歲 | 《敦煌》、《樓蘭》 | 每日藝術獎 |
1961 | 昭和36 | 54歲 | 《淀君日記》 | 野間文藝獎 |
1962 | 昭和37 | 55歲 | 放送劇「火の山」(小磐梯) | イタリヤRTV國際グランプリ |
1964 | 昭和39 | 57歲 | 《風濤》 | 讀賣文藝獎 |
1969 | 昭和44 | 62歲 | 《俄羅斯國醉夢談》 | 新潮文學獎 |
1969 | 昭和44 | 62歲 | 「モラエス全集」編集葡萄牙 | ?インファンテ?ヘンリッケ勲章 |
1981 | 昭和56 | 74歲 | 絲綢之路取材 | NHK廣播文化獎 |
1981 | 昭和56 | 74歲 | 《天平之甍》 | 對佛教的貢獻佛教文化獎 |
1981 | 昭和56 | 74歲 | 本覺坊遺文 | 新潮文學獎 |
1984 | 昭和59 | 77歲 | 先達詩人として | 日本現(xiàn)代詩人協(xié)會表彰 |
1985 | 昭和60 | 78歲 | 多年文學上的業(yè)績及對文化交流的貢獻 | 昭和59年度朝日獎 |
1989 | 平成2 | 82歲 | 《孔子》 | 野間文藝獎 |
歷史小說
井上靖是一位大量取材中國歷史、特別是從中國史傳文學為素材進行創(chuàng)作的當代著名作家。他在人物的選取、人物性格的刻畫以及題材的組織等方面具有鮮明的特點。在這類歷史小說中,寄寓了作者對人生對歷史的獨特思索。中國史傳文學的敘事模式等藝術實踐經(jīng)驗等方面,井上靖也有所承受與借鑒! 井上靖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中國史傳文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評論、隨筆和詩歌,而小說創(chuàng)作更是其事業(yè)的核心。在小說中,井上靖寫得最多、最成功的是歷史小說,尤其是取材于中國歷史的小說最為出色。他不僅在中國史傳文學中擷取題材,以表現(xiàn)他對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的向往,對人生對歷史的獨特思考和見解,而且在藝術實踐經(jīng)驗等方面,也對中國史傳文學有所繼承與借鑒。
井上靖在創(chuàng)作歷史小說時,治學態(tài)度是嚴謹?shù)。他不僅查閱大量文獻,詳盡掌握史料,而且其歷史小說總是由史籍記載過的歷史事變?yōu)榫索,以歷史人物的行動為主導,加以想象和發(fā)揮,即使是虛構部分,也力求做到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真實的統(tǒng)一。日本有關史學家便認為,井上靖的中國歷史題材小說,所寫歷史事件是真實無誤,經(jīng)得起推敲的。
井上靖有大量獲獎的文學作品。1936年他的長篇小說《流轉》獲千葉龜雄獎,1950年小說《斗牛》獲芥川獎。之后,他熱衷于以西域為背景,發(fā)表了一大批作品,其中《天平之甍》獲1957年日本藝術選獎和日本文部大臣獎;《樓蘭》獲1958年每日藝術大獎;《敦煌》獲1958年每日藝術大獎;《補陀落渡海記》獲1961年野間文學獎;《俄羅莎國醉夢潭》獲1967年日本文學大獎。在這些作品中,他沒有完全拘泥于細節(jié)的真實。他通過古樸幽深的筆調(diào),以藝術家的視角審視歷史事件、歷史人物,著重對人物性格內(nèi)在矛盾及其復雜性的描寫,開掘歷史深層的斷面,賦予作品以
新的認識價值。他的作品,抒發(fā)了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深厚感情,揭示了華夏母體文化的深刻內(nèi)涵,把讀者帶到那遠古的遐想之中。井上靖的西域題材小說營造的藝術真實和客觀的歷史現(xiàn)實,達到了和諧,令人信服。
敦煌情結
井上靖從孩童時代就對西域發(fā)生了興趣,對敦煌向往之極。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深刻的血緣關系。作為一名日本文學家,一旦接觸到歷史,自然要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去尋根溯源。而在浩繁的中國史料中,“敦煌”無疑是最響亮、最醒目的詞語之一。
自本世紀初發(fā)現(xiàn)藏經(jīng)洞后,大量珍貴文物散失到世界各地,敦煌文化從此聞名于世。井上靖從五十年代起,就全力投入到了以絲綢之路和敦煌歷史為背景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參閱大量有關敦煌文化、經(jīng)濟、地理、歷史的資料,還幾次去京都,當面向敦煌學專家藤枝晃教授請教,走火入魔地一氣寫出了《敦煌》和一批反映中國西部的歷史小說。1960年,他的歷史小說《敦煌》榮獲日
本“每日藝術”大獎。他苦苦思索著什么時候能飛到他的小說的那片境地之中,體會和驗證自己的作品。1977年,他終于如愿以償,來到憧憬已久的古絲綢之路和重鎮(zhèn)敦煌。白雪皚皚的天山山脈,景色秀美的賽里木湖,雄宏神秘的莫高石窟,古今聞名的酒泉、玉門關,使他陶醉。他感嘆地說:“真沒想到敦煌竟與我想象中的這樣相像。”“23年前我就寫成了《敦煌》,可直到今天才頭一次見到它,卻一點兒也覺不出陌生。我與中國太相通了!睂暇竵碚f,這是一次夢境與現(xiàn)實交織在一起的美妙的旅行。
1978年,當常書鴻和井上靖兩位老人會面時,都興奮不已,相見恨晚。從此以后,井上靖訪問了中國27次。1980年,73歲高齡的井上靖,擔任大型系列電視片《絲綢之路》的藝術顧問,與日本廣播協(xié)會、中國中央電視臺的攝制人員一起,又一次來到絲路古道,在戈壁驕陽的炙烤下,在大漠風沙的吹拂中追尋歷史的足跡,實現(xiàn)了自己向世界觀眾介紹絲綢之路歷史變遷的愿望。他的《敦煌》被德間康快拍成電影,在世界20多個國家放映,掀起了一陣“敦煌熱”。無數(shù)人從《敦煌》故事中,瞪大了眼睛,開始注目中國西部的這塊地方。更有大批人拿著他的西域故事書,登上了去敦煌的漫長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