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皋陶:《路史》記載,大業(yè)娶黃帝父親所屬的少典氏族之女女華為妻,生子名叫繇,有些人認為繇就是皋陶。《帝王世紀》上說他生于曲阜少昊之墟(一傳生于山西洪洞縣皋陶村人)。曲阜,偃地,舜帝因而賜皋陶為偃姓。嬴姓,名聵(一說皋陶偃姓,清文字考據(jù)學(xué)者段玉裁謂偃乃嬴語之轉(zhuǎn),也有可能是后人趨炎附會)逝世地為皋城(今安徽六安市)。
人物考證
姓名
后世傳說他字庭堅,并傳他是顓頊帝與鄒屠皇后的第七子《舊志》《左傳》【注釋:上古之人文字尚未固定統(tǒng)一,名尚且因不同地方口音不同致叫法也不同,取字是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才出現(xiàn)的事,所以,史前上古人物的字大都是后世腐儒所加,不可信。后來,李唐皇朝也認皋陶為李姓始祖,唐玄宗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即“大唐德明皇帝”,簡稱“唐德明帝”生于山東曲阜,亡于皋城(今安徽六安市)】。
他是舜、禹時期的士、士師、大理官,即司法長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法官!洞呵·元命里》載:“堯得皋陶,聘為大理,舜時為士師!薄队輹·尚書》載:“帝舜三年。帝曰:皋陶,蠻夷猾夏,寇賊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另據(jù)《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皋陶傳說為虞舜時的司法官,今山東曲阜人,死于皋城(今安徽六安),是顓頊帝之后(約生于公元前21世紀),因次子仲甄封六,而被尊為六安國始祖,另六安派說皋陶偃姓(偃是嬴音之轉(zhuǎn))。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夏、商、西周到春秋戰(zhàn)[國時的秦國、趙國、江國、黃國、徐國、費國、偃國、英國、六安國、蕭國、阮國、梁國、莒國等嬴姓諸侯國的貴族都是皋陶的后人。
身世
實際上,大業(yè)與皋陶并不是同一個人,史書中僅僅是說“皋陶之子孫被封于英、六”,并未說其子為伯益;歷史上的益、伯益、伯夷也不是同一個人。
家族世系
1.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yè)父—大業(yè)—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惡來—女防—旁皋—太己—大駱—秦非子(秦國首任國君)—秦侯—公伯—秦仲—秦莊公—……—秦始皇(嬴政)
2.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yè)父—大業(yè)—伯益—大廉—衍曾—衍祖—衍父—中衍—軒祖—軒父—戎胥軒—中潏—蜚廉—季勝—孟增—衡父—造父—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帶(趙國始祖)—明祖—明父—公明—趙成子(趙衰)、趙夙
3.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業(yè)父—大業(yè)—伯益—若木(伯益次子)—昌曾—昌祖—昌父—費昌(費國始祖、費姓始祖)
4.華胥氏—伏羲(配女媧)—少典—黃帝—少昊(又名玄囂,黃帝長子)—蟜極—帝嚳—陶父—皋陶(李唐皇帝的始祖,也是天下李氏家族的得姓始祖,其子孫被封于英、六,此后世系不明)
人物事跡
《帝王世紀》上說他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舜帝因而賜皋陶為偃姓。皋陶在舜帝時,當上了大理之官,負責氏族政權(quán)的刑罰、監(jiān)獄、法治。傳說皋陶的外貌青綠色,就像一個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鳥喙,這是至誠的象征,能明白決獄,能洞察人情。在任舜的大理時,制定了五刑之法。傳說皋陶還使用一種叫獬豸的獨角獸來決獄。這種獬豸有點象山羊,但它只有一只角。據(jù)說它很有靈性,有分辨曲直、確認罪犯的本領(lǐng)。皋陶判決有疑時,便將這種神異的動物放出來,如果那人有罪,獬豸就會頂觸,無罪則否。這一種辦法還很有效,史書上說皋陶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懼,紛紛逃離,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極為欣賞皋陶的成績,便把他封于皋,所以繇又叫皋繇。上古陶字讀音與繇相同,所以又寫作皋陶、咎陶、咎繇,實際上都是一音之轉(zhuǎn),而通常寫法則作皋陶。
相傳皋陶在掌管司法時,“劃地為牢”,成為最初監(jiān)管犯罪之人的囚禁場所,我國從此有了監(jiān)獄。從此,“皋陶造獄,劃地為牢”正式流傳下來,而造獄的先驅(qū)皋陶,則被尊為獄神,被全國上下多數(shù)監(jiān)獄立為自己的神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廢除了大部分神靈的祭祀,僅僅保留自己上祖皋陶作為司法獄神和皋陶之子仲甄作為山川林澤社神(即民間還很盛行的伯公)的拜祀。佛教東漸后,皋陶成為中國佛教地藏皇菩薩的原型和化身。過去的獄官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參拜獄神,剛剛被關(guān)進來的犯人也要參拜,當出獄時,被釋放的囚犯再次朝拜獄神,即使死刑犯在臨刑前,也要朝拜獄神一次,然后才被正法。
在過去人們的眼中,監(jiān)獄是個陰陽分界的地方,死囚的最后一段路程就是在監(jiān)獄中度過的,因此,誰都不愿讓以前死囚身上的“晦氣”沾染到自己。拜獄神,就是請求他的保佑,只是不同人參拜的目的不同:獄官參拜獄神表示自己是替天行道,管教犯人,讓獄神保佑自己一切平安;囚犯參拜則是為了求獄神保佑自己能夠健康地活著出去;死囚朝拜則是求獄神保佑自己早日投胎做個好人,不再受血光之災(zāi)。因此,“皋陶”是以前監(jiān)獄中最受尊敬的神靈。
皋陶幫助夏禹當上了中原華夏部落政權(quán)的大領(lǐng)袖。禹繼帝位后,為了尊重禪讓制度,推舉皋陶當繼承人,并讓他全權(quán)處理政務(wù)。但是,皋陶在禹帝死前就逝世了,傳說活到106歲。皋陶的死,讓禹又把帝位讓給了伯益。
皋陶死后,葬于六,即今安徽六安市,這里古有皋陶墓,世人稱之為公琴。
古籍記載皋陶生三子,長子伯益(伯翳)能馴鳥獸,事虞,食于嬴(山東省萊蕪市);次仲甄,事夏,封六(安徽省六安市);次封偃,(山東曲阜西)偃后俱食子楚。皋陶卒后其長子伯益封于少昊之墟,成為諸嬴之祖,后世威震四海的秦始皇嬴政乃皋陶長子伯益之后,皋陶長子伯益原是舜的畜馬官,因養(yǎng)馬有功被賜于“嬴”姓(嬴姓得自少昊,因從少昊時起一直都是早期華夏族主干——東夷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姓氏多變,至伯益時,為舜主百獸百禽及山川林澤之官,管畜多有所成,又因作為禹治水的第一副手治水有功,被舜獎勵了一面皂旗,并妻其女與伯益,復(fù)其固姓嬴,意防東夷姓氏多變),周孝王時,伯益之后又營養(yǎng)牲口被封“秦邑”,號稱“秦嬴”。伯益后裔造父。周繆王時造文取驥之乘匹獻繆王,王使造父御,攻徐偃王,破之。仍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趙城(山西洪洞縣趙城鎮(zhèn)),古造父之邑,趙姓始祖。次子,事夏,后封于六安。而英、六等姓為皋陶少子后;嬴姓和舒、徐、阮、江、黃、李、梁、趙、蕭、費、莒等氏均為皋陶后裔。
皋陶是中國神話中公正的法官。清臉鳥嘴,鐵面無私。生活在公元前(大約2280一2170年)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初期,當時在晉南一帶的堯、舜、禹等部落與皋陶在山東的東夷部落聯(lián)盟結(jié)成強大的聯(lián)盟,形成了華夏諸國的核心。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皋陶卓有成效地輔佐的堯、舜、禹三代君主,成為我國先秦史中一位深遠影響的人物。其創(chuàng)刑、造獄,倡導(dǎo)明刑弼教以化萬民的思想為四千多年來我國各個時期制定、完善、充實各項法律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歷史上被人們喻為“圣臣”。
相傳皋陶有一只獬豸(獬豸又稱直辨獸。當人們發(fā)生沖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能知道誰是有罪的人,皋陶審理案件,遇到疑難,就牽來獬豸,獬豸只觸有罪的人。傳說獬豸的名也叫“法”,后世之法就由此而來。傳說舜時被任為掌管刑法的官。禹繼位后按禪讓制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且授政”(即叫他處理政務(wù)),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繼位。后來禹又舉薦皋陶的長子伯益為繼承人。皋陶,與堯、舜、禹同為“上古四圣”,是舜帝執(zhí)政時期的士師,相當于國家司法長官。皋陶又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xué)界和司法界公認為“司法鼻祖”,他的“法治”、“德治”思想,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著歷史淵源關(guān)系,皋陶文化中的司法活動與法律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律文化有著重要影響。皋陶還被后人神話為獄神,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fā)展生產(chǎn),并為融合夷夏和后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禹根據(jù)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并授政于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舉薦其長子伯益為繼承人,也授政于伯益,又封伯益與帝舜之女所生的兒子玄仲領(lǐng)江地(意思是凡有江水流經(jīng)的地域皆為玄仲封地),還把費、英、六、偃等一帶封給皋陶其他后裔;玄仲的江國和費、英、六、徐等方國形成龐大的嬴姓方國群,直到春秋時還大部分存在,后多為楚國所滅,秦楚因此成為世仇,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前,楚國成為被秦國攻略最多的國家。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于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主要政績
定刑法,制教規(guī)。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從此,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一直流傳著“皋陶造獄,劃地為牢”的傳說,皋陶后來被奉為獄神。
人物評價
“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也!保ā墩摵狻罚
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后人尊為“上古四圣”。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于天寶二載追封皋陶為“德明皇帝”(《唐書.玄宗本紀》)。
雖然史學(xué)家評價皋陶時莫衷一是,但作為“中國法律鼻祖”的認識,卻是出奇的一致。
人物陵墓
皋陶的墓冢遺存至今,在今安徽省六安市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皖西大道北側(cè)。
據(jù)《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君守》載:“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皋陶墓位于六安城東7.5公里、六安至合肥公路北側(cè)15米處,東北35米處為皋陶祠舊址。皋陶被孔子列為上古“四圣”之一,《史記·索隱》載:“六安國六安,咎后偃姓所封國”,故六安有皋城之稱。皋陶墓為圓形土冢,周長97米,高6.2米,墓頂平面直徑4米,上有黃連木一棵,形同華蓋,墓前有清同治年(1869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手書“古皋陶墓”碑刻一塊,碑高1.82米,寬0.92米。1981年公布為六安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被上海辭書出版社收入《中國名勝大辭典》。
相關(guān)傳說
故鄉(xiāng)
傳說,皋陶出生于今天的山東曲阜。
很久很久以前,帝堯時代(公元前21世紀),今洪洞縣甘亭鎮(zhèn)士師村(現(xiàn)名皋陶村),帝少昊之女女修正當華年。她相貌美麗,勤勞善良。有一天,像往常一樣,天方熹微,她便早早地來到家門口一棵巨大的黃連木下,開始了一天的工作——紡線織布。紡呀、織呀,女修始終沉浸在勞動的愉快之中。突然從東方飛來了一只巨大的玄鳥,棲落在黃連木上,吸引著女修好奇的觀看。只見這只大鳥在樹顛上下騰飛,振動著閃著靈光的翅膀,引吭高歌,好像在和女修傾訴衷腸。女修也似乎聽懂了玄鳥話語,不住地點頭,臉上漾起幸福的光芒。
日上三桿,玄鳥終于安靜了下來,浮在黃連木上,用盡氣力,分娩下一顆巨大的鳥蛋。女修眼疾手快,穩(wěn)穩(wěn)地接在手中,捧在心上。此時,玄鳥騰空而起,繞著黃連木飛了三圈,然后高叫一聲,戀戀不舍,又飛回了東方。
女修捧著玄鳥蛋,望著玄鳥飛去的地方,好久、好久u201eu201e 女修回到家中,和誰也沒有說起早晨發(fā)生的事。她把玄鳥蛋小心翼翼地供放在案頭上,然后焚香沐浴,一切準備停當,她又把玄鳥蛋捧在手中,口中念念有詞,頌禱了一注香的時間后,她奮力張開繡嘴,艱難地將玄鳥蛋和殼吞下。
時間一天天過去,女修的肚子也一天天增大。家人問起女修,女修什么也不說,照常紡線織布,臉上始終漾著幸福的光芒。 時間過去了二百八十多天,女修感到腹中躁動異常,便焚香沐浴,靜靜地躺在床上,玄鳥又從東方飛來,棲落在黃連樹上,上下盤旋,引吭高歌,守望著女修的閨房。
傍晚時分,一陣劇烈的腹痛后,女修誕下了一個健康的男孩,只是這個嬰孩相貌奇特,臉色泛青,嘴巴突起,像鳥喙一般,家中人都以為此子是個怪物,只有女修心中有數(shù)。她站起身來,抱著血氣盎然的孩子,對著黃連木上的玄鳥躬了三躬,玄鳥大叫了三聲,然后振翅而飛u201eu201e
女修為孩子起名為繇(yáo),字庭堅。她精心地教養(yǎng)著繇,使他成為一個學(xué)識淵博,善辨是非的人。
制典
傳說我國的第一部《獄典》就由皋陶制定,他把《獄典》刻在樹皮上,呈給大禹,禹看后覺得很好,就讓皋陶實施。
《獄典》歸納了偷竊、搶劫、奸淫、殺人等多項犯罪的輕重,給予不同的量刑。
東漢《論衡·是應(yīng)》有記載,漢代衙門里供奉皋陶像、飾獬豸圖,后被傳神話為“獄神”。
皋陶也是古六安國始祖,還是徐國國君的祖先,而且是古代東夷部落的首領(lǐng)之一。蓼國國君也有可能是皋陶的后裔。洪洞縣甘亭鎮(zhèn)士師村又名皋陶村,以皋陶的官稱和名字同時命名村子,這種形式很少見。
“皋陶卒,葬之于六。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帝王世紀》)“繇,封之于皋,卒崩于皋!(《欽定四科全書》)故六安古稱皋城。皋陶墓收錄于《中國名勝大辭典》。皋陶封地英、六,位于今六安、英山、金寨、霍山一帶。皋陶后裔聚集于封地和舒城、潛山、廬江、巢縣、霍邱、懷遠、靈璧、泗縣、鳳臺、亳縣,廣布于全國各地,江蘇省鹽城市現(xiàn)有皋姓2000多戶。
皋陶英靈歸宿之地的皋城子孫們,已把古皋城建設(shè)成現(xiàn)代化的城市,并重修了皋陶墓。我們祈盼皋陶陵園早日建成,高大的皋陶石雕像聳入青天,屹立在“天河”岸邊,成為體現(xiàn)新皋城文化品位的標志性文化設(shè)施,向世人展現(xiàn)皖西皋陶文化的一道亮麗彩虹!
執(zhí)法
他曾經(jīng)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舜在任命禹擔任司空,治水的時候,禹萬分辭讓,推薦稷、契和皋陶擔任這一職位。但是舜還是把這一職位交給了禹。舜對皋陶說:“皋陶,現(xiàn)在蠻夷侵擾華夏,壞人為非作歹,你就擔任司法官(士),處刑要讓人信服,流放罪分為不同等級,而遠近不同。只有公正明允,才能取得民眾的信任!备尢兆隽藞虻鄣睦砉伲毁n嬴姓。其子孫后裔中以官為的,稱理氏,后逐漸演變成李氏,道家學(xué)說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就自稱姓李。
傳說皋陶還使用一種叫獬豸的獨角獸來決獄。獬豸類似羊,但只有一只角。據(jù)說它很有靈性,有分辨曲直、確認罪犯的本領(lǐng)。皋陶判決有疑時,便將這種神異的動物放出來,如果那人有罪,獬郢就會頂觸,無罪則否。史書上說皋陶為大理,天下無虐刑、無冤獄,那些卑鄙的小人非常畏懼,紛紛逃離,至使天下太平。舜帝極為欣賞皋陶的成績,便把他封于皋。
據(jù)說,堯時皋陶(中華民族的法律之祖)想制定二法,一為懲治犯罪之法,二為保護民權(quán)之法。問堯,堯帝曰:"可定刑法,毋(不要)為民法。刑律若定,人民畏敬,天下安寧;汝意(你的意思)不侵民權(quán),以民為重,則王者之威何存?"皋陶郁郁寡歡。堯死,皋陶復(fù)欲創(chuàng)民法,問舜,舜帝曰:"圣人不易俗(不改變現(xiàn)狀)而教,智者不變法(不改變法統(tǒng))而治。因民(按照百姓的愿望)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jù)法(根據(jù)現(xiàn)有的刑法)而治者,吏習(官吏可墨守成規(guī))而民安。今若變法,恐人心混亂,民眾恃(倚恃)新法而上侵"。舜死,禹奉行嚴刑峻法,令皋陶修改刑律,皋陶不從,被謀害;另舉刑官亦名皋陶,制定帝位家傳之法,以及摘心、割鼻、挖眼、剝皮、腰斬、刖足之刑。大禹悅,準備傳位于兒子啟;可各部落首領(lǐng)依以往慣例,公舉皋陶。皋陶不幸早死,又公舉益(不是伯益),最后位傳于益。啟在父親的支持下,十幾年一直在養(yǎng)兵蓄銳,如今他羽翼豐滿,遂以討逆之名起兵,殺益以及推舉者、家丁、百姓二十萬人,奪得帝位。有扈氏反叛,亦被啟鎮(zhèn)壓,又殺十萬余人。自此,中國開始了"家天下"、人民受壓迫屠戮的舊時代。
人物影響
文化
皋陶部落與堯舜禹等部落聯(lián)盟,是華夏族的核心。堯舜禹時期的重大政治措施大多是皋陶謀劃的。皋陶從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lǐng)域的全部活動中所體現(xiàn)的光輝思想和偉大業(yè)績,形成了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體系,即皋陶文化。皋陶文化主導(dǎo)著華夏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步,奠定起國家產(chǎn)生的基礎(chǔ)。
皋陶文化,是華夏文明的圣火。
皋陶,是華夏文明的奠基人。
皋陶文化的精髓,“替天行道,惠民為本”、“天人合一,天由人意”、“勤政廉政,任人唯賢”、“以德治國,五刑五用”等思想觀念,鑄造了華夏民族之魂。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長期生活在皋陶文化分布的區(qū)域及其文化氛圍中,在儒家的典籍里,多有尊崇皋陶的論述:“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論語.騰文公上》)。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化,賴孔子而傳,賴孔子而開。皋陶文化為儒家所傳,為儒家所承,從而發(fā)展為統(tǒng)治中國2000年的儒家學(xué)派的思想體系。
滔滔江河,皆有源頭,儒學(xué)理論的許多重要觀點都與皋陶的思想觀念一脈相承,儒學(xué)的主流源頭當是皋陶文化。中國的現(xiàn)代文化也是基于傳統(tǒng)文化,同時吸收外來文化,不斷發(fā)展不斷變革而來的。但萬變不離其宗,華夏民族之魂不會變。臺灣女作家洪麗玉在《從〈皋陶謨〉里解讀皋陶的智慧》一文中寫道:“距離皋陶時代雖然非常遙遠,但是皋陶的智慧并不因時空轉(zhuǎn)變而落伍,反而隨著文明進步而有提升的必要。因為物質(zhì)生活改善的結(jié)果,卻有讓道德觀念逐漸沉淪現(xiàn)象,每每令人感嘆!所以在享受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應(yīng)該要注重治德修身,才能提高生活品質(zhì),充實生命意義。如何喚起人們的深思?《皋陶謨》為我們指引出一條反省的途徑!”
皋陶文化的核心是“法治”與“德治”相結(jié)合的治國安邦之道。
歷代史籍記載:“帝舜三年,命咎陶作刑”、“皋陶造獄而法律存”、“《夏書》曰:u2018昏、墨、賊、殺u2019皋陶之刑也”;皋陶說:“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由此可見,皋陶刑法是中國最早系統(tǒng)和制度化的刑法,是我國真正意義上的刑法開端。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湯刑”和西周的“九刑”或“呂刑”,都是從皋陶之刑發(fā)展而來。皋陶的“五刑”早于古巴比倫的《漢穆拉比法典》三、四百年,因此皋陶被尊為中國的“司法始祖”。皋陶的法治思想為后世的法制起了典范作用。
他執(zhí)法嚴謹,對過失犯罪者盡量寬恕,對故意犯罪或累犯不改者從嚴懲處,對罪疑者從輕處罰,在殺人的問題上更加謹慎,不傷無辜。他執(zhí)法公正,“決獄明白”,“聽獄制中”,“五刑五用”,乃至“天下無虐刑”,“天下無冤獄”。他注重教化,“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主張以“法治”輔助“德治”,希望最終實現(xiàn)社會上沒有犯罪行為的大治局面。
德政
皋陶的首要政治主張是實行德政。皋陶認為實行德政的關(guān)鍵在于提高人的品德修養(yǎng)。強調(diào)君主、群臣的修身應(yīng)由上而下,由己及人。提出為官者要具備三、六、九德。以三德要求于卿大夫,以六德要求于諸侯,以九德要求于天子。以道德處理政務(wù),大臣們就會同德同心,就能使功成業(yè)就謀略實現(xiàn)。只有“知人善任”,舉用德才兼?zhèn)、勤政廉政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才能施恩惠于民。民心之安,取決于君、臣之德!案尢者~種德,德,乃降!备尢漳箹|5華里處的“種德寺”,就是后人為紀念皋陶教化民眾播撒仁德種子而興建的古遺址!昂蒙,治于民心”。由于皋陶賣力推行德政,身體力行,使得天下太平,百姓安生,所以民眾賓服他,歸附他,懷念他。從而開創(chuàng)了“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大好形勢。唐代著名詩人皮日修在《咎繇碑》文中評價皋陶:“德齊于舜、禹,道超乎稷、啟!薄暗塾砹,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皋陶總攬朝政,謀劃了一系列的有關(guān)社會制度、習俗、文化等全方位的革新方案:興“五教”,定“五禮”,設(shè)“五服”,創(chuàng)“五刑”,親“九族”,立“九德”。這些重大舉措全都付諸實施,建立了社會正常秩序,加強了部落、部族間的聯(lián)系和融洽,為國家的產(chǎn)生打下了基礎(chǔ)。
皋陶的思想后來被孔子繼承和發(fā)揚光大,創(chuàng)立了儒家理論學(xué)說,成為中國整個封建王朝治國基礎(chǔ)理論。
作耜
皋陶作耒耜,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作出了巨大貢獻。大禹治水,皋陶“功不在禹下!薄妒酚洠蟊炯o》引《湯浩》曰:“古禹、皋陶久勞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备尢兆粲碇嗡,“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刑從之!崩梅墒侄未_保治水工程的勝利完成。乃于懷遠涂山舉行了治服水患的慶功盛典:“會諸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被匆牡南让駛儾粌H在農(nóng)業(yè)方面先進于中原地區(qū),而且在手工業(yè)中的制陶,生產(chǎn)工具的制造和金屬冶煉技術(shù)等方面也處于領(lǐng)先地位。由于皋陶高明的謀劃和鼎力輔佐,使堯舜禹時代出現(xiàn)了繁榮盛世,邁進了“早期國家階段”。隨之,夏王朝就應(yīng)運而生了。皋陶文化,是源于東夷的農(nóng)耕和禮樂文化,涵蓋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皋陶制造的長鼓,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皋鼓”。至今朝鮮仍有一種高腳鼓和小腰鼓,都是皋鼓之類。朝鮮也是東夷的一支,故亦有這種皋鼓。皋陶創(chuàng)制的古龠樂器,安徽省藝術(shù)研究所研究員劉正國經(jīng)過多年研究論證,終于解開了古龠斜吹的千古之謎。劉正國的古龠樂器和吹奏技藝被國家批準為專利。2001年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的“回響八千年”民間管樂音樂會,劉正國應(yīng)邀擔任客席獨奏。他展示的古龠“斜吹”絕技,將自漢代失傳了的皋陶古龠首次重現(xiàn)于大雅之堂。
歷史記載
《虞書·皋陶謨》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謨明弼諧!庇碓唬骸坝幔绾?”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庇戆莶栽唬骸坝!”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庇碓唬骸坝酰∠倘魰r,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歡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庇碓唬骸昂?”
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yè)業(yè),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敦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天聰明,自我民聰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達于上下,敬哉有土!”
《史記楚世家》
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潘崇,使為太師,掌國事。穆王三年,滅江(注:“江國,伯益之后代”)。四年,滅六、蓼。六、蓼,皋陶之后(注:“六國、蓼國,皋陶之后代”)。八年,伐陳。十二年,卒。子莊王侶立。
《論衡》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禹曰:“俞!乃言厎可績!备尢赵唬骸坝栉从兄荚毁澷澫逶眨
“五帝、三王、皋陶、孔子,人之圣也!
《唐書·玄宗本紀》
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后人尊為“上古四圣”。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于天寶二載追封皋陶為“德明皇帝”。
《周禮·冬官考工記第六》
韗人為皋陶,長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廣六寸,中尺,厚三寸,穹者三之一,上三正。鼓長八尺,鼓四尺,中圍加三之一,謂之<卉鼓>。為皋鼓,長尋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良鼓瑕如積環(huán)。鼓大而短,則其聲疾而短聞;鼓小而長,則其聲舒而遠聞。
人物緬懷
撰文:曲阜孔子博物院彭慶濤
皋陶是父系氏族社會晚期著名的政治家,歷任職于堯舜禹三代!妒酚·夏本紀正義》:“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因之而以賜姓曰偃”。偃姓亦是贏姓,為少昊尚鳥族屬,《史記·秦本紀》開篇言道:“秦之先,帝顓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子大業(yè),大業(yè)娶少典之子,曰女華,女華生大費。……大費拜受,佐舜調(diào)順鳥獸,鳥獸多馴服,是為伯益,舜賜姓嬴氏。[司馬遷作《史記》時,姬周已統(tǒng)治中國800多年,此時姬周雖已滅亡,但姬周冒認黃帝長子嫡孫已獲得了華夏民族的普遍認可,受姬周冒認影響,許多姓氏都跟姬周一樣冒認昌意系屬帝顓頊為自己始祖,將本屬東夷少昊(即黃帝長子玄囂)系屬的故事傳說轉(zhuǎn)移到昌意系屬的帝顓頊之名下,司馬遷寫書時恐怕也不例外]
相傳皋陶在堯舜時任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著稱,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曾協(xié)助大禹治水,被禹選為繼承人,因早死,未繼位!妒酚·夏本紀》“帝禹立而舉皋陶薦之,且授政焉,而皋陶卒”!墩x》引《帝王紀》:“堯禪舜,命之作士;舜禪禹,禹即帝位以咎陶最賢,薦之于天,將有禪之意,未及禪,會皋陶卒”。由此看來,皋陶如果不先禹而卒的話,便將繼禹而興。
有關(guān)皋陶執(zhí)掌刑罰。其事見于《尚書·虞書·大禹謨》:“帝曰:u2018皋陶,惟茲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無刑,民協(xié)于中,時乃功,懋哉u2019。皋陶曰:u2018帝德罔愆,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罰弗及嗣,賞延于世。宥過無大,刑故無小;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u2019”。
《尚書·虞書·皋陶謨》載:“曰若稽古,皋陶曰:u2018允迪厥德,謨明弼諧。u2019禹曰:u2018俞,如何?u2019皋陶曰:u2018都!慎厥身,修思永。敦敘九族,庶明勵翼,邇可遠在茲。u2019禹拜昌言曰:u2018俞u2019!皋陶曰:u2018都!在知人,在安民。u2019禹曰:u2018吁!咸若時,惟帝其難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何憂乎歡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u2019”。
皋陶指出,要真正履行先王的德政,必須決策英明,大臣們團結(jié)一致。對自己的言行要謹慎,自己的修養(yǎng)要持之以恒。要使親屬寬厚順從,使眾多賢明的人努力輔佐,由近及遠,凡事要從這里做起。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現(xiàn),能夠用人得當。能安定民心便是給他們的恩惠,臣民都會記在心里。能做到明智和給臣民恩惠,就不會有如讙兜、三苗那樣的亂源隱患,也不會有那些花言巧語、察言觀色的奸侫之人了。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彰厥有常,吉哉!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嚴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師師,百工惟時,撫于五辰,庶績其凝。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yè)業(yè),一日二日萬幾。無曠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敘有典,敕我五典五敦哉!天秩有禮,自我五禮有庸哉!同寅協(xié)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討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皋陶的主要功績就是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論衡》記載了有關(guān)皋陶用獬豸治獄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皋陶決獄明白,執(zhí)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依據(jù)獬豸是否頂觸來判定是否有罪。
傳說皋陶制定了我國一部《獄典》,皋陶把《獄典》刻在樹皮上,呈給大禹,禹看后覺得可行,就命皋陶實施!丢z典》歸納了偷竊、搶劫、奸淫、殺人等多項犯罪的輕重,給予不同的量刑。因此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據(jù)東漢《論衡·是應(yīng)》記載,漢代衙門里供奉皋陶像、飾獬豸圖。即掌管刑法的官員。衙門中畫皋陶、獬豸,表示明辨是非,執(zhí)法公正,還含有威懾邪惡的意思。
皋陶因協(xié)助大禹治水和管理刑法功績突出而被大禹選定為繼承人(民間傳說皋陶活了106歲,先禹而逝)。